陳夢鴿
移動通信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手機也從以往的奢侈品轉變成生活必需品。國際數據公司(IDC)的研究顯示,63%的智能手機用戶在一天中除了一小時外都隨身攜帶手機,79%的人在一天中除了兩小時外都隨身攜帶智能手機。①S. Jaeckel, “Cell phone location tracking: reforming the 6standard to reflect modern privacy expectations”, Louisiana Law,2016, Vol.77, No.1, pp. 143-147.誠然,手機的普及為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不可否認它同樣也記錄著公民的一舉一動,執(zhí)法部門可以輕松地通過手機使用情況來追蹤每個人的行動,獲取行蹤軌跡以提高控制社會與維護國家安全能力。
在處理手機定位追蹤與信息安全保護的問題上,美國學者存在不同的觀點:一方面,有學者認為隨著國家收集和使用公民各種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國家應當加大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②K. Strandburg, “Freedom of Association in a Networked World: First Amendment Regulation of Relational Surveillance”,B.C.L.REV, 2008, pp.741-747.;另一方面,也有學者認為現代犯罪活動正變得越來越復雜,國家面臨的安全威脅與日俱增,政府在維護社會安定、履行執(zhí)法職責中需要獲取更多的個人信息。③C. Nolin, “Telecommunications as a Weapon in the War of Modern Organized Crime”, COMMLAW CONSPECTUS, 2006,pp. 242-245.對該類問題的解決,美國主要以判例法的方式逐步推進,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在權衡兩者利益方面,美國法院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確立了許多理論觀點與經典案例。
在我國,隨著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與落實,手機定位追蹤所代表的社會安全利益維護需求與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保障之間的沖突關系更為顯著,且將呈現出長期持續(xù)對立的狀態(tài)。因此,以美國的應對經驗為借鑒,積極形成我國本土化的問題解決方案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
1.手機定位追蹤技術的運用及發(fā)展。手機定位追蹤技術的萌芽及發(fā)展源于移動電話的興起。在手機出現之前,執(zhí)法部門想要掌握某人行蹤,只有采取貼近跟蹤等方式,且行蹤軌跡需要以人工方式進行記錄分析,具有耗時長、易暴露、記錄片面等缺陷。但現在,情況則完全不同,每個人的空間位置變化手機都可通過后臺運行自動完成個體行蹤的記錄、存儲。正是基于這一特性,手機已成為美國執(zhí)法部門可靠、便捷的“新型追蹤器”。在美國,常用的手機定位追蹤技術有兩種:基站位置追蹤技術和GPS定位追蹤技術。①Ashkan Sobtain, Barton Gellman, “New documents show how the NSA infers relationships based on mobile location data”,Washington Post, Dec.10, 2013.②J. Glanz, Jeff Larson, A. W. Lerhen, “SPY agencies tap data streaming from phone app”, New York Time, Jan.27, 2014.
就基站位置追蹤技術而言,它是手機定位追蹤技術中使用頻率相對較高的一種,其原理在于,手機每隔7秒就會向手機基站注冊一次位置,且用戶不能在手機通電時停用此功能。③S. A. Fraser, “Making sense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old law: new proposal for historical cell-site location jurisprudence”,Santa Clara Law Review, 2012, Vol.52, No.2, pp.571-622.每次手機連接到基站時就會生成基站位置數據,從而重建手機用戶的特定動作與行動軌跡信息。隨著基站數量的增多,每個基站服務的地理區(qū)域范圍相應縮小,個體的位置追蹤變得更為準確。這種幾乎無限制的定位追蹤方式能夠使情報部門、執(zhí)法部門獲得大量敏感信息,因而深受青睞。就手機GPS定位技術而言,它的運用依賴于衛(wèi)星、互聯(lián)網服務器、芯片接收器等硬件,只有將含有此項定位技術的芯片安裝在手機上才有可能啟動定位功能。目前,美國大約有一億部手機含有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芯片。隨著這類手機用戶數量的持續(xù)增加,未來手機GPS定位追蹤技術的應用也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不過,該技術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在衛(wèi)星覆蓋不到的位置或人口稠密的地區(qū),利用GPS定位追蹤容易丟失信號。④Elena Malykhina, “Nokia Wants Your Cell Phone to Tell You Where You Are”, INFO.WK, Oct.9, 2006.由此,手機基站位置追蹤技術與手機GPS定位追蹤技術相結合,共同構成美國手機定位數據的重要來源,為美國實現廣泛、全面地監(jiān)控與國家安全保障提供了有效工具。
2.手機定位追蹤的位置數據。手機定位數據來源于“注冊”,為保持最強信號,手機會自動搜索最近的信號塔并完成注冊。⑤Timothy Stapleton, “The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Privacy Act and Cell Location Data: Is the Whole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Brook. L. Rev, 2007, pp.383-387.注冊的過程不涉及通信內容,但該信息允許政府確定手機的位置,從而確定手機持有者位置。手機定位追蹤的位置數據按獲取時間歸類,可分為實時位置數據以及歷史位置數據;按內容的全面性歸類,可分為行蹤軌跡與定位位置數據等??傊?,手機定位追蹤的位置數據多種多樣,但并非所有的數據都同等地受到美國法律保護。通常情況下,是否受到保護以及受到何種程度的保護取決于位置數據的“敏感性”“可識別性”等。⑥高富平:《個人信息保護:從個人控制到社會控制》,《法學研究》2018年第3期。雖然位置數據能夠產生積極作用,但若沒有中立司法機構的審查、授權,執(zhí)法機關的權力極易擴張,由此造成對公民個人信息權的侵犯。
個人信息是個人在社會中標識自己、建立聯(lián)系的工具,也是社會了解、識別個體并開展活動的依據。對公民位置信息的收集、分析、處理不當,會危害個體的尊嚴和自由,甚至帶來各種安全風險。手機定位信息幾乎暴露了個體的全部私生活,激起了美國民眾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以及法學界的廣泛關注。在手機定位技術飛速發(fā)展的趨勢下,不僅隱私權受到侵犯,結社權、言論自由權也或多或少受到影響。
1.個人隱私權。在美國,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是建構在隱私權基礎上的,以隱私權統(tǒng)一保護個人信息。①王利明:《論個人信息權的法律保護——以個人信息權與隱私權的界分為中心》,《現代法學》2013年第4期。在手機定位追蹤技術的運用中,首當其沖受到侵犯的即為公民隱私權。首先,通訊隱私權保障公民通訊內容、通訊狀態(tài)等信息不受非法獲取,而手機定位技術暴露出的位置數據可能構成對公民通訊隱私的侵犯。其次,手機定位追蹤技術會使公民非經法定授權不被監(jiān)控的權利受到侵犯。同時,對獲取的位置數據進行整合分析以預測個體未來的行動,也侵犯了其不被分析的權利。正是因為侵犯隱私權情形的頻繁出現,才使政府和民眾密切關注并重新審視有關手機定位追蹤技術的相關法案。
2.拒絕不合理的搜查、扣押權。根據憲法第四修正案,司法部門必須確定獲取手機位置數據的做法是否構成搜查、扣押。法院通常以判例做出回應,即技術的使用若僅僅增強了執(zhí)法機關現有的感官感知則不構成搜查,但若該技術的運用可使執(zhí)法機關獲取傳統(tǒng)手段無法獲得的信息數據,則構成搜查行為,從而侵犯了公民第四修正案權利。加之,由于手機隨身攜帶,手機定位數據有可能就是用戶的行蹤軌跡,獲得位置數據顯得更具有侵入性,故應在此基礎上考慮公民對隱私權的主客觀合理期待,由此判斷政府部門定位追蹤行為的性質。
3.結社權與言論自由權。美國部分學者指出,基于寒蟬效應,手機定位追蹤技術極有可能侵犯公民的結社權與言論自由權。結社權的干預體現在,若公民知道其位置正在被追蹤或行蹤軌跡被記錄,他就不太可能自由地行動,擔心現在或未來的位置數據會對自身行為構成牽制。相比之下,手機定位追蹤技術對公民言論自由權利的侵犯是間接的。美國最高法院認為,結社自由是言論自由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不與他人會面通常無法開展有效的言論交流。
通信技術的發(fā)展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就手機定位追蹤技術而言,其能夠幫助情報部門、執(zhí)法部門獲取、分析情報線索,提升打擊犯罪的能力,并能夠滿足公民在突發(fā)情況下所急需的救援要求。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該技術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所構成的挑戰(zhàn)。手機基站位置追蹤與GPS定位追蹤的廣泛運用導致國家對公民行動的密切監(jiān)控:從室內到公共場所,從傳統(tǒng)的人力跟蹤到科技追蹤,政府部門收集到的信息數據越來越多,而對大量位置數據的累積分析可以全面反映出公民個體在不同時間周期內的私生活細節(jié),甚至在2012年就有研究人員能依據既往位置信息數據預測特定人員24小時后的位置,其精確度保證在20米以內。②Manlio De Domenico, Antonio Lima, Mirco Musolesl, “Interdependence and predictability of human mobility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Pervasive and Mobile Computing, 2013, Vol.9, No.6, pp.798-807.在當前智能手機充分普及的時代,手機定位追蹤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沖突依然無法避免。即便在強調民主與自由的美國,雖然在平衡國家利益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在美國,手機與定位追蹤技術的結合,為本就滯后的法律改革平添了“新皺紋”。隨著這項技術的日益普及,執(zhí)法部門正不斷對技術與程序進行完善。法院在沒有判例及立法指導的情況下,難以確定該如何平衡公民信息保護與利用手機進行定位追蹤的合法需求。因此,美國開啟了立法完善和判例法補充解釋之路。
198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電子通訊隱私法》(ECPA),希望該法案“在公民的隱私期望和執(zhí)法部門的合理需求之間建立平衡”,并尋求“通過向公民保證其個人信息安全來支持新技術的創(chuàng)造”?!洞鎯νㄓ嵎ā罚⊿CA)是ECPA的重要組成部分,執(zhí)法部門可以根據該法案利用手機定位追蹤技術獲取有關公民的手機基站歷史位置數據。SCA雖未明確手機基站位置數據的性質,但其實際上已被執(zhí)法部門、法院歸為非隱私信息,適用寬松的證明標準,即有“具體和明確的事實,表明有合理的理由相信請求的記錄與正在進行的刑事調查有關且重要”。
政府認為,手機定位追蹤數據根本不屬于SCA的規(guī)制范圍,無需根據SCA規(guī)定的標準獲取,即無需通過授權即可展開收集。提出這種觀點的原因在于,其認為手機不是追蹤設備。一方面,一旦手機被認定為追蹤設備,情報部門與執(zhí)法部門在未來的工作中若想獲取公民歷史手機基站位置數據,便需要進行審批,從而大大限制了該技術的適用;另一方面,手機定位追蹤獲取的位置信息不夠詳細,不足以歸類為追蹤設備。然而,法院與學界均否認這一主張。首先,通過梳理整部EPCA可以發(fā)現,追蹤設備是指允許跟蹤人員或物體運動的電子或機械裝置,這種界定并未否認手機成為追蹤定位設備的可能性;其次,ECPA對跟蹤設備的定義并不包括精度要求。因此,雖然ECPA試圖在立法層面通過提高執(zhí)法部門獲得授權的標準以限制手機定位追蹤技術的使用,保障公民的個人信息是有進步意義的,但從實踐層面看,SCA的實施并沒有實現國會在平衡手機定位追蹤需求和公眾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目標。
1994年美國通過《通信協(xié)助執(zhí)法法》(CALEA)旨在增強執(zhí)法和情報機構開展電子監(jiān)聽的能力。其中,在關于運用手機定位追蹤技術獲取位置數據信息部分,該法規(guī)定允許政府獲取并處理和電子通信有關的信息。政府以該條款為依據,在一些案件中主張,這類信息包括手機通話的位置信息,并僅需要證明“安裝或適用的技術可能獲得的信息與正在進行的刑事調查有關”即可使用該技術。在實踐中,相關部門很容易滿足該標準的要求,因此依據CALEA而應用手機定位追蹤技術較為普遍。
本質上講,CALEA的目的是維護政府部門獲取攔截數字或無線傳輸信息等先進技術的能力。①Stephanie Lockwood, “Who knows where you've been privacy concerns regarding the use of cellular phones as personal locators”, Harvard Journal of Law & Technology, 2004, Vol.18, No.1, pp. 307-318.政府權力與公民權利處于此消彼長的關系中,政府權力的擴張就意味著公民權利的讓渡,因而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在該法案中被大大削弱了。
1996年,美國通信委員會(FCC)頒布了系列行政命令(E-911),要求構建一種公眾安全網絡,無線通信運營商應為其生產的手機配備追蹤技術。無論何時何地,只要遇到緊急危險情況,救援人員都能通過手機定位追蹤技術追蹤到該用戶。②胡加艷等:《移動位置服務在應急救援中的應用》,《中國應急救援》2008年第5期。E-911系列命令的出臺,使手機定位追蹤技術以及位置信息被合法地用于緊急救援。雖然FCC強制手機具有定位追蹤功能,但其理由得到了公眾的認可,并未引起公民基于個人信息保護而產生的抵觸。此外,2001年“9·11”事件的爆發(fā),也讓美國公眾認識到手機位置定位服務的重要性。不過,公民在應急管理過程中自愿將個人信息提供給國家的事實,并不意味著其在刑事調查中也同樣允許個人信息的披露與使用。因此,在實踐中仍應當區(qū)別對待,不能借緊急救援之名肆意侵犯公民信息隱私權。
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是保障公民隱私權的根本性規(guī)定。通常情況下,電子通信技術的運用同樣適用該規(guī)定。但是,以手機定位追蹤技術獲取相關數據能否被視為“搜查、扣押”,已被證明是法庭面臨解決的一道難題。從歷年的經典判例中,或許可窺探美國司法機關的基本態(tài)度。
1.在公共場所運用手機定位實時追蹤技術不侵犯公民的行蹤信息隱私。美國最高法院在Knotts案和Karo案的判例中表明了其對執(zhí)法機關在未獲授權的情況下,利用GPS追蹤設備獲取證據、抓獲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是否構成非法搜查、扣押的態(tài)度。在1983年的Knotts案中,最高法院認為,在公共場所活動的公民對位置行蹤沒有合理的隱私預期,只要有心之人完全可以通過觀察獲得追蹤設備獲取的信息。因此,在公共場所中個人的位置信息不具有合理的隱私期望,《憲法第四修正案》并不保護此類信息?;谠摪?,最高法院得出結論:對公民的位置信息隱私是否予以保護,取決于運用電子追蹤技術是否能夠揭示視覺監(jiān)控無法揭示的事實。雖然并沒有直接涉及手機定位追蹤技術的適用,但此時法院已將手機定位跟蹤類比為GPS追蹤器的測試,兩者具有很多相似之處。直至2012年,在Skinner案的判例中,美國聯(lián)邦第六巡回法庭明確表示“利用嫌疑人手機定位功能追蹤獲取的位置信息數據同樣不受憲法第四修正案保障,因該位置信息處于公共場所”。至此,執(zhí)法機關在公共場所運用手機定位追蹤技術獲取的實時位置信息,不受憲法第四修正案保護。
除此之外,手機定位追蹤技術在室內的運用也受到美國最高法院的關注。在Karo案中,其認為在私人住宅范圍內,個人通常希望隱私不受政府干預,執(zhí)法機關未經授權不得侵犯公民的個人信息隱私。相較于其他理論原則的支撐,此時法院往往采納“傳統(tǒng)的侵入說”,認為相關信息數據更符合憲法第四修正案的保護范圍。
2.在公共場所長時間持續(xù)進行手機實時定位追蹤侵犯公民的行蹤信息隱私。美國法院對在公共場所長時間持續(xù)進行追蹤的行為定性源自“馬賽克理論”。法院認為,雖然在數字時代,公民能夠意識到在某些時候應用軟件或通信運營商會對自己的位置進行追蹤,但全時段、全方位的位置追蹤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公民對其位置信息的隱私期待。①李延舜:《位置何以成為隱私?——大數據時代位置信息的法律保護》,《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21年第2期。在2012年的Jones案件中,執(zhí)法機構對Jones進行了長達28天的定位追蹤,法院在裁決時指出“一個理性的人不會預料到,他在某段時間內受到了長時間的密集追蹤,即使各段行蹤都發(fā)生在公共場所”。大法官Sotomayo也指出,持續(xù)的定位追蹤提供了一個廣泛而詳細的個人行蹤記錄,經過分析能夠反映出此人的“政治、職業(yè)、宗教等細節(jié)”。由此延伸至手機定位追蹤領域,在公共場所將手機視為一種追蹤設備進行長時間、持續(xù)的實時追蹤時,公眾對信息隱私的期待仍具有合理性。
3.在手機歷史位置信息的合理隱私期待方面存在爭議。美國法院對利用手機定位追蹤技術獲取的個人歷史位置信息的性質認定存在分歧,爭議焦點在于“第三方原則”是否適用。在2015年Davis案件中,執(zhí)法機關從手機運營商的商業(yè)記錄中復制了其手機歷史位置信息。Davis反駁稱,強制出示手機定位信息構成憲法第四修正案中的“搜查”,所以應當在獲取之前取得許可令。但第十一巡回法庭否定了該觀點,認為個體對第三方的商業(yè)記錄沒有合理的隱私預期,這些記錄僅顯示用戶位置,且被告對此不享有財產權益。②“United States v. Davis”, 785 F.3d 498, 511 (11th Cir. 2015).隨后,在2018年Carpenter案件中,第六巡回法庭在面臨同一問題時,也依據第三方原則進行了裁決。不過,其提出的理由區(qū)別于Davis案,認為手機定位來自第三方商業(yè)記錄,被告人的隱私要求已被降低且手機基站定位數據無法提供精確的位置信息。
與前述案件不同的是,第四巡回法庭對Graham案件的最初判決認為,執(zhí)法人員獲取手機歷史基站數據時,構成憲法第四修正案中的“搜查”。第四巡回法庭主要關注的是將自愿傳遞信息作為風險承擔的決定因素,拒絕將第三方原則延伸至手機追蹤技術的運用中。由于手機用戶根本不向通訊運營商傳達手機定位基站位置數據,所以其不應承擔此類追蹤信息被披露的風險。但同時,第四巡回法庭也承認“最高法院可能在未來限制甚至取消第三方學說”。雖在其后的重新審理中,第四巡回法庭改變了判決,做出與第六、第十一巡回法庭相同的決定,但其在初審中的觀點依然具有進步意義。
在技術日新月異,法律卻進步緩慢的現代世界,法院和立法機構的任務是在過時的法律、技術進步以及公民個人信息保護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③Laurie Buchan Serafino, “The Fourth Amendment, Riley's Impact, and Warrantless Searches of Third Party Clouds”,BERKELEY J. CRIM. L, 2014, pp. 154-156.在立法部門對這一具有不同學說和判例的領域做出澄清之前,法院的判例或許仍會存在分歧,但從一些案例中也能總結、揭示出一些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雖然立法尚未完善,但最高法院及各巡回法庭根據憲法第四修正案做出的不同判決卻也體現出司法部門在應對國家公共利益和公民信息隱私利益沖突時所做的努力。盡管非法侵入原則奠定了憲法第四修正案早期的分析,但是該修正案的構建是以“保護人民,而非地方”為前提的。最近,美國最高法院已將憲法第四修正案的保護范圍擴大到特定情況下手機追蹤技術的運用。在2014年Riley訴加利福尼亞州案中,法院裁定警方在扣押犯罪嫌疑人手機前必須獲得授權,且技術積累的個人信息并不因為載體的扣押而導致此類信息失去憲法第四修正案的保護。①“Riley v. California”, 134 S. Ct. 2473 (2014).這一判例表明最高法院正傾向于在不斷的技術發(fā)展變化中,對公民的位置信息給予充分保護。
第三方原則的適用原理很簡單,即公民自愿披露源于第三方的信息,政府執(zhí)法部門可以不經法院授權而直接調查獲得。根據該原則,公民的位置信息數據不受法律保護。但第三方原則是建立在其誕生時代的合理原則基礎上的,并不符合技術時代的合理運用原則。
手機定位追蹤技術的出現已對該原則提出了挑戰(zhàn)。通信運營商收集手機位置信息的目的是向用戶提供通信服務,對手機所反映的行蹤軌跡記錄一般不會披露給用戶本人。除此之外,手機用戶也沒有積極披露手機基站的位置數據,所以不能認為他們理所當然地要承擔該數據被披露的風險。②R. Brust, “Crashing the third party: experts weigh how far the government can go in reading your email”, ABA Journal, 2012,Vol.98, No.8, pp. 54-57.第三方原則應當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公民個人對其信息是否可以具有合理的隱私期待,而非數據先由誰收集、儲存。因此,就手機基站位置數據而言,公民出于獲得服務目的而默認通信運營商收集該數據,并不意味著公民對執(zhí)法部門獲取該數據也是默認的態(tài)度。其次,手機的位置數據不僅僅是簡單的商業(yè)記錄,當其發(fā)揮跟蹤設備的作用時,所記錄的大量個人信息應當受到憲法第四修正案的保護。在運用手機定位追蹤技術的案例中,簡單適用第三方原則是行不通的。若允許第三方原則在通信領域頻繁適用,必然要以犧牲公民個人的重要隱私為代價。
本質上講,馬賽克理論更接近在不斷發(fā)展的技術背景下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需求,并由此將憲法第四修正案推向21世紀。③W. Kim, “The fourth amendment implication on the real-time tracking of cell phones through the use of stingrays”, Fordham Intellectual Property, Media &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2016, Vol.26, No.4, pp. 995-1050.該理論將政府的活動視為一個整體予以分析,即當政府將位置數據進行系統(tǒng)分析以揭示詳細生活內容時,社會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是可以進行合理期待的。在對馬賽克理論是否適用時,Sotomayo大法官表示支持,認為在未來的司法中,法院應當關注個人是否能夠合理地期望其行動被收集和研判,以判定其是否允許政府從手機定位追蹤的綜合信息中披露個人生活細節(jié)。然而,從實踐角度來看,馬賽克理論仍存在不足,使其無法在當前的技術時代成為主導理論:④Orin Kerr, “Supreme Court Agrees to Hear ‘Carpenter v. United States’, the Fourth Amendment Historical Cell-Site Case”,Washington post, Jun.5, 2017.其一是以不同的手機定位追蹤方法所獲取的位置數據是否能夠組合使用;其二是馬賽克理論可能使合理性的概念復雜化,而這一概念又是理解憲法第四修正案的基礎。雖然使用馬賽克理論的法院需要確定相關的搜查行為在何時才是合理的等問題,但總的來說,該理論提供了比第三方原則更好的解決方案。
最高法院并非保護個人位置信息隱私的唯一主體。立法的滯后表明美國國會未預見新技術擴散所涉及的敏感信息問題。⑤Jennifer Lynch, “Sixth Circuit Disregards Privacy in New Cell Site Location In-formation Decision”, https://www.eff.org/deeplinks/2016/04/sixth-circuit-disregards-privacy-new-cell-site-location-information-decision,訪問日期:2022年4月7日。相較于司法部門,立法部門更適合反映公眾對此類問題的意見,并在國家公共利益與公民個人利益之間取得平衡。2015年,美國國會曾提出地理位置隱私和監(jiān)視(GPS)法案,目的在于加強對個人位置信息的保護。該法案規(guī)定執(zhí)法人員在獲取個人的位置數據前,必須根據GPS法案的有關規(guī)定獲得逮捕證。①Geolocation Privacy and Surveillance Act, H.R. 491, 114th Cong. 2602 (2015).這表明,國會應當確認在技術運用能夠獲取詳細的個人信息并重建公民的日常生活時,執(zhí)法部門應當獲得法律授權。值得注意的是,為防止公民利益受到肆意侵犯,執(zhí)法部門的證明標準須提升至“存在可能的原因”,即執(zhí)法部門需要提供具體的事實以證明有合理的依據相信其與正在進行的刑事調查有關聯(lián)。只有在滿足前述程序與實體要件的情況下,執(zhí)法部門方可收集、分析相關人員的位置數據信息。
美國執(zhí)法部門對手機定位追蹤技術的運用順應了科技的發(fā)展,滿足了維護國家與社會安全的需要,但與此同時,公民保護個體信息隱私的意識也日漸高漲。在解決兩者間的矛盾對抗過程中,美國以限制政府權力濫用、保障公民權利為原則,對個案進行具體分析、權衡輕重的做法更有利于維護國家與公民之間的和諧關系。隨著我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正式出臺,政府相關部門的執(zhí)法需求與公民維護個人隱私愿望之間的矛盾正在凸顯。美國司法實踐中的有益經驗可以對我國的相關改革發(fā)揮積極的借鑒作用。一方面,我國可以通過立法規(guī)范技術偵查手段的運用,根據比例原則、嚴格審查原則賦予執(zhí)法部門必要的權力;另一方面,也要滿足公眾對權利保護的渴望,以知情權、異議權等權利的增加,提升公民對政府行為的認可度,從而努力實現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