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敏 李正栓
河北地質(zhì)大學 石家莊 050031 中國
河北師范大學 石家莊 050024 中國
燕趙大地文脈昌興,文學人才輩出,一代代作家以其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與獨特的文學創(chuàng)作給中國文學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河北籍作家作品從最早毛亨、毛萇所注《詩經(jīng)》到當代作家鐵凝、王蒙跨越文化羈絆走到英語世界之旅也已有百余年的時間。與其漫長的英譯史相比,河北文學對外譯介與傳播的整體研究略有遜色,尤其研究視角有待突破。研究從傳播學視角切入,認為一個傳播行為要回答“誰、說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說與取得什么效果”這五個問題(拉斯維爾,2015:35)。翻譯也是一種文化傳播行為,將該模式應用到文學譯介,即是包含“譯介主體”“譯介內(nèi)容”“譯介渠道”“譯介受眾”“譯介效果”五個要素的模式(鮑曉英,2014:39),燕趙文學對外譯介與傳播要探索的便是這五個問題。
譯介主體主要探討“誰來翻譯”的問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主體角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們是翻譯生產(chǎn)過程中的第一環(huán),也是決定譯介效果的重要一環(huán)。中國文化外譯的譯介主體有備受關(guān)注的中國譯者(潘文國,2004)、外國漢學家譯者(胡安江,2010)模式,還有華裔漢學家、中外合譯模式。以上模式各有優(yōu)勢,在歷史進程中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具體到燕趙文學,譯介主體涉及到了三類,第一類即漢學家譯者,包括詩歌編譯者理雅各(James Legge)、翟里斯(H.A.Giles)、詹寧斯(William Jennings)、韋利(Arthur Waley)、白英(Robert Payne)、白之(Cyril Birch)、龐德(Ezra Pound)、王紅公(Kenneth Rexroth),燕趙典籍譯者諾布洛克(John Knoblock)、德效騫(Homer Dubs)、華茲生(Burton Watson),現(xiàn)當代小說譯者沙博里(Sidney Shapiro)、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弗萊明(Stephen Fleming)、戴乃迭(Gladys Yang)、索摩(Jason Sommer)、梅爾(Denis Mair)等。作為母語譯者,他們擁有深厚的漢學積淀和自如運用英語的能力,虔誠解讀原典、翻譯詩文、傳播漢學,是外譯的主要主體。第二類即中國譯者,包括燕趙詩歌譯者許淵沖、孫大雨、唐一鶴、汪榕培等,燕趙古代與現(xiàn)當代小說譯者楊憲益、查建英、朱虹,燕趙戲曲譯者楊憲益、李正栓等。這類譯者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懷著深切的本土情懷講述中國故事,以對中國語言文學的理解之深取勝。第三類即華裔漢學家,如葉維廉(William Yip)、劉紹銘(Joseph
S.M.Lau)、喬志高(George Kao),他們從國內(nèi)高等學府畢業(yè)后在英美榮獲碩博學位,對中英的精準把握以及比較文學領(lǐng)域頗深的造詣令其擁有豐厚的語言和文化資本,是較為理想的譯介主體。
在未來一段時期,燕趙文學外譯工作由本土學人擔任是較為現(xiàn)實的一條路徑,“漢籍英譯不是外國人的專利,中國學者和翻譯工作者應該理直氣壯地勇于承擔這一工作”(潘文國,2004:43)。更切實原因在于,地方文學尚難引起國內(nèi)外知名翻譯家的專門關(guān)注。本土學人應有這份擔當,凝聚力量選譯出版英譯專集。另一方面,本土學人對本土文化有更深的體悟和把握,更能因身份認同而傾注豐沛的感情。要實現(xiàn)這一路徑也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要有擔當精神,努力調(diào)整培養(yǎng)方向,增加國別區(qū)域知識,加強外語教學和傳播能力教學,為國家培養(yǎng)精通外語、熟悉國際事務(wù)、會講中國故事的合格人才。”(李正栓,2022)目前本土學人的嘗試已經(jīng)開始,河北師范大學李正栓教授已于2020年率先編譯出版了本土戲曲英譯集《河北戲曲名劇選譯》,填補了該領(lǐng)域的空白,開創(chuàng)了燕趙學人自我翻譯的先河,對后來者具有引領(lǐng)和示范作用。
譯介內(nèi)容即“譯什么”的問題。這一選擇主要受社會與編譯者個人兩個因素的影響。前者包括源語國家的文化政策、文學變革與形象構(gòu)建的需要、目標語社會的市場現(xiàn)狀與讀者需求,以及兩者之間的政治與文學關(guān)系等;后者則主要指個人文學審美旨趣、喜好等。
響應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燕趙文學對外譯介應在立足本土需求和兼顧英美讀者需要基礎(chǔ)上對外譯介優(yōu)秀文學作品。譯介內(nèi)容首先是物質(zhì)的紙質(zhì)印刷讀物,其中一類是文學性、思想性較強的嚴肅文學與典籍作品。他們包含四大文類,即燕趙作家的小說、戲劇、詩歌與散文,以及燕趙學人的哲學與思想典籍,如荀子、李大釗的著作等。另一類即通俗文學與文化普及類讀本,如在原語讀者中已流傳頗廣的《燕趙傳奇》《燕趙文化》等。譯介內(nèi)容還應包含非物質(zhì)的以演出或展覽形式傳播的文化形態(tài),如吳橋雜技、蔚縣剪紙等。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文化形態(tài)承載不同的功能與價值,前者以“文化標本”的方式被保存并發(fā)揮持久的傳播功能,后者因能產(chǎn)生感觀沖擊而發(fā)揮即時傳播效果。這是理論上河北文學外譯的全部內(nèi)容。不過,本研究主要關(guān)注紙質(zhì)讀物中嚴肅文學與典籍的譯介。
目前已經(jīng)獲得譯介的河北籍作家與創(chuàng)作者有毛亨與毛萇、唐代詩人賈島、盧照鄰、高適、崔護、常建、現(xiàn)代詩人馮至、古代小說家紀曉嵐、現(xiàn)代小說家老向、當代小說家徐光耀、李英儒、梁斌、孫犁、鐵凝、王蒙、先秦哲學家荀子、古代戲曲家關(guān)漢卿,以及傳統(tǒng)戲曲劇目的改編者。被譯介的作家均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從文類看,被譯的古詩和當代小說較多,這與中國古詩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有關(guān);當代小說家作為佼佼者獲得關(guān)注則是因為部分作品如《平原烈火》《小兵張嘎》《紅旗譜》《荷花淀》被作為“紅色經(jīng)典”系列納入到了建國后國家機構(gòu)的對外譯介中。以上均出現(xiàn)在譯文編選集,目前鮮見作家英譯專集。
未來譯介內(nèi)容方面,首先,力破英譯失衡的現(xiàn)狀,兼顧各文類平衡,對散文、戲曲、思想著作給予特別關(guān)注,散文家(蘇天爵)和思想家(李大釗)鮮見英文翻譯。戲曲方面,更多經(jīng)典劇目等待翻譯,“雖然河北戲曲成就很大,劇目生產(chǎn)和演出在全國名列前茅,但目前英譯研究與實踐極少,英譯工作明顯滯后?!保ɡ钫?,2020:19)可喜的是,李正栓攜其團隊再度翻譯了戲曲名劇《河北梆子名劇英譯》,目前正在出版籌備過程中,而其評劇英譯系列也正在整理過程中。其次,側(cè)重反映當代的優(yōu)秀作家作品。如河北作家浩然及其代表作《艷陽天》(1964)、賈大山及其成名小說《取經(jīng)》(1977),前者反映了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shè)時期農(nóng)村的改革與生活,是部劃時代力作;后者曾一度與賈平凹齊名,《取經(jīng)》曾獲1978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還被選入全國中學語文課本。他“平淡之中有奇觀”(孫犁語)的敘事和爐火純青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令其多次獲得全國性文學大獎,堪稱燕趙作家的驕傲。另有老一輩文采斐然、匠心獨運的河北作家蘇叔陽、叢維熙、活躍在當今文壇的關(guān)仁山,他們執(zhí)厚樸灑脫之筆書寫燕趙大地的四季輪回與敦厚平凡,多姿多彩的故事編織了多元的燕趙新圖景,無論從藝術(shù)特色還是鄉(xiāng)土氣息來論,都值得列入“走出去”的書單。傾斜當代、平衡文類,多元翻譯提供多樣化選擇,“在對外譯介中國文學的過程中,選材方面要盡量多元化,盡量呈現(xiàn)出一幅色彩斑斕、風格迥異的中國文學景象。這樣才能適合不同讀者的口味,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期待和需求?!保ü?,2019:160)
翻譯主體選擇翻譯內(nèi)容后,還需要依賴一定的譯介途徑中國文學才能走向市場。譯介途徑包括出版社、報刊、電視、廣播、展覽等。在中國文學對外譯介中,他們以差異化的優(yōu)長對外講述著豐富多彩的中國故事。
燕趙文學的譯介途徑以傳統(tǒng)的中外出版社為主。國外有大學出版社與商業(yè)出版社。前者如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斯坦福大學出版社、華盛頓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讀者群體更多是研究者或高等教育群體,如斯坦福大學出版的《荀子》(Xunzi:A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the Complete Works,1988)。后者為綜合性商業(yè)出版社,以大眾讀者為主,如倫敦的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社、康斯塔有限公司、特呂布納公司、美國紐約的叢樹出版社、環(huán)球文化出版社、英國的企鵝出版集團,收錄河北詩人的韋利《一百七十首中國古詩選譯》(170 Chinese Poems,1919)的出版機構(gòu)屬于該類。此外,還有專門的文學圖書出版社,如美國斯基伯納出版社和英國費伯·費伯出版社,如鐵凝《大浴女》(The Bathing Women,2012)的出版社,這一專門性出版機構(gòu)十分有利于其作品后來的接受。國內(nèi)以建國后國家對外出版機構(gòu)外文出版社和中國文學出版社為主,前者出版了“紅色小說”系列,后者出版了“熊貓叢書”系列,收錄鐵凝作品的《六位當代女作家作品卷四》(Six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 Writers Vol IV,1995)便是其中之一。新世界出版社也是中國主要的對外出版機構(gòu)之一,河北文化人物紀曉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說《閱微草堂筆記》(Fantastic Tales By Ji Xiaolan,1998)便由該社出版。其他國內(nèi)出版社多是地方出版機構(gòu),湖南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河北大學出版社可歸入此類,由譯者個人發(fā)起的翻譯行為多交由這些出版社,如許淵沖譯作《詩經(jīng)》(Book of Poetry,1993)。
現(xiàn)場展覽、演出是另一重要途徑。我們要充分發(fā)揮視覺功能,將文學文藝化、影視化,組織演出與展覽,國外孔子課堂也可用以推動文學的國際傳播。實際上,在相關(guān)部門的有力推動下,許多河北傳統(tǒng)戲曲名角名劇已先后赴東南亞、歐美等地演出,通過戲曲進校園等活動,外國留學生也觀賞到了戲曲藝術(shù),這些都是河北戲曲文學“走出去”的積極探索。
燕趙文學對外譯介在途徑上可以有以下新嘗試。首先,發(fā)展文學代理人制度,深化中外出版合作。文學代理人制度是西方成熟的文學出版經(jīng)營模式,代理人是作(譯)者與出版社的居間協(xié)調(diào)人和重要橋接者,培養(yǎng)代理人有助于國內(nèi)文學與世界出版機構(gòu)接軌;另外,加強中外出版社合作,政府和相關(guān)文化部門統(tǒng)籌安排、布局,加大對有實力的出版機構(gòu)的政策扶持,打通國內(nèi)外出版業(yè)融合發(fā)展之路,創(chuàng)新文學出版模式。其次,發(fā)揮作家參與譯介的推手作用,加大其海外交流活動。有研究者(朱靜宇,2012:86-87)調(diào)查后指出,王蒙在海外被廣泛譯介的原因之一便是“頻繁的海外出訪”,這一強互動性直接催生其作品的海外譯介,這給相關(guān)決策部門提供了實踐啟發(fā)。最后,利用新媒體傳播介質(zhì),探索短視頻和電子書的傳播途徑。制作短視頻注意將“短視頻時長”與“注意力時長”有效結(jié)合,有策略地突出故事亮點或精彩片段,講好燕趙故事;隨著移動閱讀日漸成為趨勢,電子書如Kindle的廣闊市場前景也值得期待,其閱讀與攜帶的高效與便捷令其成為值得嘗試的途徑,如此最終“實現(xiàn)傳播方式的創(chuàng)新,推動中國文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保ê步?018:20)
讀者受眾的意義無可置疑。翻譯產(chǎn)品跨越多重語境壓力走向受眾群體,等待其最終檢閱。英國漢學家杜博妮(McDougall,1995:4-6)認為中國文學的讀者主要有四類,即受過教育的人士、文學知識分子、西方漢學家和一般的小說讀者?;谝陨险撌鲆约把嘹w文學外譯的歷史與現(xiàn)狀,我們將受眾分為專業(yè)讀者與普通讀者。前者指專門任職于大學、研究所或媒體部門對中國文學有一定了解的大學教師、漢學家和專業(yè)評論人。后者指以消遣閱讀為目的對中國文學知之不多、受教育程度有限的各行業(yè)普通讀者,包括可能成長為專業(yè)讀者的學生群。
就專業(yè)讀者而言,多數(shù)編譯者本身便是英美漢學家,他們在中國哲學、典籍與文學的翻譯與著述方面成就斐然,這是編譯者漢學家身份的共有特征。其次,報刊評論人也是重要的專業(yè)讀者群,他們有自己的專業(yè)背景和審讀視角,往往表現(xiàn)出獨到的思想和見解。最后,譯作在大型圖書銷售網(wǎng)站亞馬遜(Amazon)的讀者評論也可見閃著專業(yè)之光的專業(yè)讀者身份,部分來自(東亞)歷史系或與漢學相關(guān)領(lǐng)域,并就英譯作品寫了長篇深度分析,功底與學識十分深厚。如一位名叫“wiredweird”(2004)的讀者在評論華茲生《荀子》譯本時指出荀子與孔孟等其他中國哲學家一脈相承,但其思想也雜合了其他學派學說,別有一番趣味。這些有價值的專業(yè)反饋對普通讀者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普通讀者又是怎樣一個群體呢?首先是學生群體。圖書館館藏譯本是學生群體的主要閱讀來源。鐵凝《大浴女》被幾百家美國圖書館收藏(王靜,2012:9),這便意味著其走向?qū)W生群體的極大可能性。亞馬遜網(wǎng)也有學生讀者,他們更大可能是專業(yè)人士引領(lǐng)下的初學者,將譯作當成基礎(chǔ)學習讀本,“我的學生喜歡就本書展開的‘讀書會’?!保?012)“這是最適合中國當代文學閱讀課閱讀的選集?!保?013)編選集《哥倫比亞中國現(xiàn)代文學選集》的上述評論便屬于這種情況。其次,亞馬遜網(wǎng)站還有部分對中國文學知之不多、以消遣娛樂為閱讀目的的普通讀者,“一系列有趣的中國故事?!保?017)(《中國文學選集》評論)“是剛接觸中國當代文學的讀者的必讀書目?!保?013)(《哥倫比亞中國現(xiàn)代文學選集》評論)等可列入此類。
雖然燕趙文學的部分譯作獲得了讀者的關(guān)注,但是,無論從關(guān)注程度和讀者數(shù)量而言都遠遠不夠,讀者群有待拓展。我們需以讀者受眾為接受主體,尊重海外讀者及其層次性和差異性,針對閱讀市場展開調(diào)研,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從譯介主體到內(nèi)容和途徑的選擇。除海外讀者,還應大力挖掘國內(nèi)潛在市場,拓展國內(nèi)潛在讀者,主要是駐冀外國友人與留學生,將對燕趙文化耳濡目染的他們發(fā)展成現(xiàn)實讀者和積極讀者,進而發(fā)揮其本土人效應,力爭更好的宣傳效果。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傳播行為,只有當譯作抵達讀者,翻譯才能在閱讀中獲得接受效果。而中西在語言表達、風俗習慣、倫理思想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要激發(fā)西方讀者相同的認知感知體驗實屬不易,突破重重差異實現(xiàn)預期的譯介效果也成為翻譯產(chǎn)品實現(xiàn)其價值的終極一環(huán)。
當前譯介效果可從報刊提及、圖書網(wǎng)評論兩方面來看。
報刊是海外專業(yè)評論人表達文學立場和觀念的陣地,也是考察接受效果的重要領(lǐng)地,在此我們能清晰看到評論人的評論視角與內(nèi)容。當代河北籍作家王蒙獲得了評論人對其“創(chuàng)作主題、創(chuàng)作風格、藝術(shù)特點”和文學創(chuàng)新的討論,評者選取其幾部小說對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意識流”進行了分析,對其文學創(chuàng)新和實驗給予了高度評價(朱靜宇,2012:84-85)。鐵凝作品《大浴女》也獲得了報刊如《紐約客》《出版人周報》《柯克斯書評》的關(guān)注,后兩篇較為客觀中肯,簡要介紹故事情節(jié)后指出了可能喜歡此書的讀者群(王靜,2012:30)。這是報刊提及英譯作品時具有代表性的評論。在“中國文學在西方被忽視了”(Lovell,2005)的整體情況下,獲得專業(yè)人士關(guān)注很可貴。要而言之,報刊評議人一般以專業(yè)的文學審美視角對作家作品的創(chuàng)作意圖、特色或不足,做鞭辟入里的深入分析,為中國文學的理解與閱讀提供了一個他者視角。
考察譯作在大型圖書銷售網(wǎng)站的評論是分析接受效果的另一重要渠道。有的讀者購書后會寫書評,我們可以從這些長至上千、短至一詞的書評中窺見中國文學的接受狀況。圖書網(wǎng)評論與報刊有相同項,即“作品內(nèi)容”。不過,評論不及報刊深入,往往止步于結(jié)構(gòu)、情節(jié)或文類介紹,多帶有主觀性,如一位Jacquelyn讀者(2015)評論《哥倫比亞中國當代文學選集》時稱:“相比較詩歌與散文,我更喜歡小說?!苯又x擇性介紹了“1918-1949”和“1976年后”這兩部分入選小說的故事梗概,最后推薦給讀者閱讀。韋利《詩經(jīng)》譯作的一位評者(2021)稱:“我的評論并不學術(shù),只是表達了我作為讀者的反饋。”這種真實的主觀評論自然也會吸引相同喜好的讀者。圖書網(wǎng)讀者評論也會涉及翻譯,從文類看,古詩英譯集的評論最多,好評占大多數(shù),尤其對龐德和王紅公的譯詩,如王紅公《漢詩百首》的翻譯評論:“最精美的翻譯”(2012)、“太精彩了”(2018),“王紅公的翻譯充滿了靈魂與深度,意義自顯”(2020)。不過,評論并不總是一致,如韋利《詩經(jīng)》的翻譯評論(2015,2017,2019)便褒貶均有,這也說明了讀者的層次性與差異性。整體而言,圖書網(wǎng)站的評論視角更為寬泛多元,如介紹購書目的、適宜的讀者、可讀性、排版與裝幀、包裝與購買體驗等。這些對我們把握讀者層次以及優(yōu)化書籍副文本方面具有重要啟發(fā)。
中國文學在海外的譯介效果是對譯介主體、譯介內(nèi)容、譯介途徑和譯介受眾的一次檢閱,而良好譯介效果也是科學有效選擇上述四種因素的結(jié)果。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每一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在兼顧自我宣傳需求與英語讀者喜好需要的基礎(chǔ)上,做好四個環(huán)節(jié)間以及環(huán)節(jié)內(nèi)部各因素的協(xié)調(diào)與平衡,唯此才能有效推動文學的域外傳播。
河北文學百余年的對外譯介史中,已有近50位中外編譯者譯介了近30位河北籍作家的百余種作品。其中,對外譯介主體以外國漢學家譯者為主,古詩和當代小說譯文(編選)集相對稍多,出版社是對外譯介的重要途徑,專業(yè)、普通兩類讀者并存,古詩和當代小說獲評較多,國外出版機構(gòu)獲得青睞。盡管初具成效,但問題也顯而易見,如河北作家作品的專門譯文集不多見,而譯介數(shù)量小、海外關(guān)注不夠也都是直接影響豐富多元的燕趙形象能否系統(tǒng)構(gòu)建的問題。在今后“走出去”的實踐中,應加大對外譯介的力度,凝聚力量將大批未被關(guān)注的本土作家翻譯出去,制定本土譯者培養(yǎng)計劃,構(gòu)建翻譯專業(yè)人才庫,拓寬譯介途徑和出版渠道,發(fā)展文學代理人制度,打通中外合作出版之路,探索本土文學“立體出?!钡膭?chuàng)新模式,在地域文學對外譯介中走出自己的路,早日實現(xiàn)燕趙文學與世界文學的交流互鑒。若有政府部門頂層設(shè)計和領(lǐng)導,燕趙文學對外譯介與傳播必定能上國際舞臺。
References(參考文獻)
[1]Lovell,J.2005.Great Leap Forward.The Guardian.June,11,2005.
[2]McDougall,B.S.1995.Self Narrative as Group Discourse:Authorial Voices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Wimal Dissanayake,ed.Self and Social Order:China,India and Japan.New York:SUNY Press.
[3]Bao,X.Y.2014.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odel for Chinese Literature Going Out.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鮑曉英.2014.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模式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
[4]Geng,Q.2019.The Translation and Spread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New Era:Panda Series as a Case Study.Tianjin:Nankai University Press.
(耿強.2019.中國文學:新時期的譯介與傳播——《熊貓叢書》英譯中國文學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5]Hu,A.J.2018.Achievements and Reflections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Going Abroad after Forty Years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Chinese Translators’Journal,(6):18-20.
(胡安江.2018.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成就與反思,《中國翻譯》,第6期,第18-20頁.)
[6]Lasswell,H.D.2015.He,D.K.(trans)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Beijing:Press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拉斯維爾(著),何道寬(譯).2015.社會傳播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7]Li,Z.S.2020.Selected Translations of Well-known Hebei Opera.Baoding:Hebei University Press.
(李正栓.2020.《河北戲曲名劇選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8]Li,Z.S.2022.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Build up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Chinese Social Science Today.2022-1-21.
(李正栓.2022.多措并舉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shè),《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年1月21日.)
[9]Pan,W.G.2004.Inward Translation and Outward Translation—on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Translator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Chinese Translators’Journal,(2):40-43.
(潘文國.2004.譯入與譯出——談中國譯者從事漢籍英譯的意義,《中國翻譯》,第2期,第40-43頁.)
[10]Wang,J.2019.The Spread and Reception of Tiening’s Works in the U.S.Master’s thesis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王靜.2019.鐵凝作品在美國的傳播與接受,北京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
[11]Zhu,J.Y.2012.Wangmeng’s Works in Abroad.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3):76-87.
(朱靜宇.2012.域外風景:王蒙作品在海外,《中國比較文學》,第3期,第76-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