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慶元
(揚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叢深的話劇《千萬不要忘記》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教育劇”的代表作。該劇原名《還要住在一起》,1963年登載于《劇本》月刊時改為《祝你健康》,后又在“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時代號召下做了修改,并更名為《千萬不要忘記》。問世之初,該劇即引起熱烈反響①。現(xiàn)有研究在討論劇作《千萬不要忘記》時,主要涉及對青年一代的書寫及與之相關的教育革命下一代的問題,并由此進而討論了劇作中的生活政治以及60年代中國政治社會中的文化領導權等相關問題(1)劇本問世之初,相關評論多著眼于劇中所反映的階級主題以及教育下一代(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問題。燕平充分肯定了劇作的階級觀點,認為“從姚母這個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今天階級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和尖銳性”(燕平:《一場復雜的階級斗爭——看話劇〈千萬不要忘記〉》,《上海戲劇》1964年第3期)。曹禺則進而談到了階級斗爭與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關系,稱該劇“使我震動,促我思考,叫我不能忘記身邊一件嚴峻的事實:日常生活中,資產(chǎn)階級思想意識正在隱蔽地或者露骨地和我們爭奪接班人”(曹禺:《話劇的新收獲——〈千萬不要忘記〉觀后感》,《文學評論》1964年第3期)。工人作者趙國華亦撰文肯定劇作之于教育下一代的正面意義(趙國華:《做一個紅色的接班人——話劇〈千萬不要忘記〉觀后感》,《上海戲劇》1964年第3期)。不惟如此,該劇作者叢深對劇本的創(chuàng)作動機也作了說明,明確提到階級斗爭的重要性:“我決定通過描寫一場無產(chǎn)階級思想和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爭奪戰(zhàn),來歌頌無產(chǎn)階級思想,批判資產(chǎn)階級思想?!?叢深:《〈千萬不要忘記〉主題的形成》,《戲劇報》1964年第4期)作品問世之初形成的上述觀點延續(xù)了相當長的時間,直到1979年,顧卓宇等人撰文討論該劇時也仍持此論(顧卓宇、胡叔和、陳剛:《革命現(xiàn)實主義的勝利》,《文學評論》1979年第4期)。新時期以后,一些不同的意見開始出現(xiàn),比如,馮守棠即撰文指出將姚母視為資產(chǎn)階級的代表是缺乏根據(jù)的,從而對作品的階級斗爭主題作了再討論(馮守棠:《究竟應該怎樣評價話劇〈千萬不要忘記〉》,《戲劇藝術》1980年第3期)。相對晚近的研究在基本尊重劇作的階級主題的基礎上,借助新的理論視角,開始進而討論劇作中涉及的生活政治和文化領導權等問題,這些研究尤以唐小兵、徐剛、蔡翔等人的著述為代表,由于后文還會論及于此,此不贅述。。這些問題顯然與劇作的主旨緊密相關,但從劇本的內(nèi)容來看,似仍有一些富有深意的細節(jié)可作進一步討論。比如,在《千萬不要忘記》中,作者不止一次寫到與男女愛情有關的情節(jié),這些情節(jié)對于我們理解作品的題旨同樣非常重要,而現(xiàn)有研究則少有論及(甚至作者叢深本人在談及此劇主題的形成時也未曾提及于此)(2)可參見叢深的《〈千萬不要忘記〉主題的形成》一文(載《戲劇報》1964年第4期)。。因此,本文試圖從劇作中這些相關的情感書寫入手,對其中包含的一些重要問題作進一步討論。
話劇《千萬不要忘記》中不止一次出現(xiàn)有關青年男女的婚戀敘事,其中一個饒有興味的情節(jié),即老工人丁海寬看到其子丁少純寫給姚玉娟的情書,由此展開了對少純的家庭教育。這一情節(jié)發(fā)生在第一幕丁少純家中。劇本對這一情節(jié)的設計很有意思,丁海寬看到兒子的情書本是出于偶然,是“翻舊報紙找學習材料”時發(fā)現(xiàn)“里面夾著這么一張沒頭沒尾的紙片子,是少純的筆跡”,“從頭看到尾才鬧明白,原來是他在結婚以前給玉娟寫信打的一段草稿”[1](PP 29-30)。從劇作后文的相關內(nèi)容可知,這段草稿實際上是丁少純在婚前寫給妻子姚玉娟的情書,但關于這段情書草稿的具體內(nèi)容,劇作并沒有作詳細交代,只提到了其中一些關鍵細節(jié)。劇中人物關于這段情書草稿的對話,按照戲劇情節(jié)的發(fā)展,大概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丁母詢問丁海寬翻揀到的紙上的內(nèi)容時,在二人之間展開的對話;二是丁少純出場之后丁父圍繞這段情書內(nèi)容對少純進行的批評。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層次。當丁海寬告知丁母手中的紙是少純婚前寫給玉娟的情書時,丁母的反應是“孩子們的體己話你別給人家看”,而丁海寬的反應則是:“看看受教育!從這里看得出來少純這孩子思想很不健康,很成問題!”[1](P30)顯然,丁父關心的不是信件本身的私密性,而是信件內(nèi)容中所存在的思想問題。也恰恰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丁父對于這封情書的解讀,帶上了濃厚的家庭教育的色彩。當丁母詢問丁父兒子的思想究竟存在什么問題時,丁父念起了情書中的話。
丁海寬 我念幾句你聽聽。嗯,這兒,聽著啊——“每當和你分手以后,我心里總是感到無限的空虛和……”和什么?這兩個帶豎心的字咱沒見過面兒。(看看丁母)你聽明白沒有?(丁母搖頭)你沒念過中學嘛,人家這是“跩文”呢!
丁 母 啥意思呀?
丁海寬 就是說,一見不著玉娟,他心里就……就……(手在胸前直劃圈兒也說不清)反正就是沒活路了!
丁 母 這么蝎虎?
丁海寬 你看吧,整天見面一分開還“空虛”,要是工作需要調(diào)他出去個一年半載的,那他還能工作嗎?不光剩下“空虛”了嗎?年青人要是都像他這么“空虛”起來,那不糟了嗎?(越想越氣)“空虛”就夠嗆了,他還來個“無限”!
丁 母 你小點聲
從上述引文不難發(fā)現(xiàn),丁海寬之所以會對兒子丁少純在情書中所表露出的“空虛”的心理狀態(tài)如此氣憤,并不是基于戀愛問題而發(fā)的。也就是說,丁海寬感到氣憤,不是因為少純的“空虛”代表了青年男女在戀愛時所不應持有的情感狀態(tài)。相反,丁海寬將青年人戀愛中所出現(xiàn)的這種“空虛”的心理狀態(tài)轉(zhuǎn)嫁到工作倫理的維度,指出青年人在工作中的“空虛”是不能被接受的。以“空虛”為中介,丁父的論述邏輯實際上是將原本屬于私人領域的情感問題轉(zhuǎn)嫁到了公共領域,這也是其認定少純思想有問題的一個出發(fā)點。順著這一邏輯,丁父緊接著也就關注到兒子情書中關于職業(yè)問題的表述:
丁海寬 你再聽這兒——“你總說你的家庭出身不好,而我卻根本不計較這個”——你聽他多大方!——“我認為你和我都是一樣的人,你的家和我的家雖然職業(yè)不同,但那只不過是社會分工的不同罷了……”(拍得信紙啪啪地響)聽聽!你聽聽!這叫什么話?開鮮貨鋪子的和工人階級就差個“職業(yè)不同”!就差個什么“社會分工不同”!這么做,地主和農(nóng)民,資本家和工人不都成了“社會分工不同”了嗎?簡直是混賬!
丁 母 小點聲
丁父對“家庭出身”和“職業(yè)不同”的理解顯然與其子丁少純迥然有別。在兒子丁少純看來,他與妻子玉娟之間在家庭出身和職業(yè)方面的不同是中性的,即所謂“社會分工不同”,而在父親丁海寬看來,“開鮮貨鋪子”和“工人階級”之間的差別并不能被視為“職業(yè)不同”,也不是“社會分工不同”,而是階級有別。他以“地主和農(nóng)民”“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區(qū)分進行類比,顯然是為了說明兒子將“職業(yè)不同”視為“社會分工不同”的想法是模糊了階級界限,是思想問題。
經(jīng)由這一部分的人物對話,顯然,丁少純婚前寫給玉娟的情書本身就不再是一份個人情感的即時記錄,而是一份有政治錯誤的思想報告。從上述的劇本情節(jié)處理可以看出,丁少純這封情書一出現(xiàn),即不被視為青年愛情的宣言,因為其文本是經(jīng)過丁海寬的敘述而被節(jié)錄式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情書的作者丁少純并不是這段敘述的主體,真正的講述者是作為情書內(nèi)容轉(zhuǎn)述者的丁海寬,同時,丁海寬還承擔了“立法者”的角色,對情書中有問題的內(nèi)容進行了有理有據(jù)的批評。通過在愛情、職業(yè)、階級三者之間建立邏輯聯(lián)系,丁父的政治批評基本得以完成。
不過,這一部分主要還是丁海寬的自我陳述,劇中兩次出現(xiàn)丁母的“小點聲”只不過是一再反襯出老工人的憤怒,卻未能完全實現(xiàn)劇作的青年教育的題旨。因此,緊接著這一段老夫妻(老工人)的對話,丁少純終于出場了。顯然,丁少純的出場,就其敘事上的功用來說,是為了完成家庭教育這一目的,因此,接下來的情節(jié)一定是發(fā)生在父子之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對話。事實也的確如此。但是,這一層次在寫法上卻與上述第一層次有所不同。
少純上場后,問父親在看什么,父親說是“重要文件”。接著,丁父重提了“空虛”和“悵惘”(即前述引文提到的“兩個帶豎心的字”),但并未由此轉(zhuǎn)入對職業(yè)問題的討論,相反,他采取了一種歷史性的視角來直接詢問丁少純對階級問題的看法:
丁海寬 少純,你說這人為啥還要劃階級成份呢?
丁少純 因為經(jīng)濟地位不同唄。
丁海寬 不同又能怎么樣呢?
丁少純 地主、資本家壓迫人、剝削人唄。
丁海寬 怎么壓迫?怎么剝削?
丁少純 (對丁母笑笑)考我呢。爸爸,這你比我知道的多,舊社會不是到處都有壓迫剝削嗎?
丁海寬 那現(xiàn)在呢?
丁少純 現(xiàn)在當然沒有了。
丁海寬 那還劃分階級成份干啥?不是多余嗎?
丁少純 填履歷表不都得有那么一格嗎?
丁海寬 要那么一格干啥呢?
丁少純 記個出身歷史唄。
丁海寬 記那個有啥用?
丁少純 必是有用唄。
丁海寬 有啥用?
丁少純 (語塞)那……一定是……可能是……(一笑)我也說不上來。(忽又高興地)?。∥蚁肫饋砹耍撼錾砜赡芎退枷胗嘘P系。是吧,爸爸?[1](P32)
丁海寬從階級問題設問,步步引導,循序漸進,最終讓丁少純意識到“出身”不是一個簡單的個人信息記錄,不是客觀而中性的個人檔案,而是“可能和思想有關系”的重要問題。當下已沒有“舊社會”的“壓迫剝削”,但卻仍要做“階級劃分”,并且這一劃分是和“履歷表”“出身歷史”有關的問題。這一歷史性視角的引入,實際上包含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問題,后文對此還會論及,此不贅述。在此需要說明的是,丁海寬沒有采取和文化程度不高的丁母的長篇大論式的對話策略,而是以一種問答式的方式逐漸引導丁少純認識到其思想上的問題。盡管他直接從階級關系切入正中問題核心,但對于少純而言,這一核心問題卻是他未曾意識到的。因此,丁父的引導便顯得由里及表,繼而從出身和思想的關聯(lián)談到職業(yè)的區(qū)分,再到私密性的情書。
在少純反問父親“出身和思想有關系”是否正確時,丁父突然以一種不無諷刺的口吻展開了對丁少純的“教導”:
丁海寬 不準吧?就拿你岳母來說吧,她雖然從前跟她老頭一塊開過鮮貨鋪子,是個小商人出身,可她的思想跟你媽有啥不同呢?
丁少純 (想了想)可也是,在她身上是不大明顯。
丁海寬 是嘛!什么階級成份?其實不過是“社會分工不同”罷了!
丁 母 (著急地制止丁海寬)咳!你!……
丁少純 (怔了半天)……爸爸,你這是——[1](PP 32-33)
丁少純對父親突如其來的話鋒轉(zhuǎn)變尚未適應,緊接著,丁海寬又問及其與岳母相處如何,少純答道相處挺好時,父親又語帶譏諷地說道“多好哇”,少純見機便說岳母“也有些缺點”,并補充說“上了年紀的人,免不了有點舊腦筋”。當丁父直斥“混賬話!上了年紀的人就得有舊腦筋?!”時,丁少純這時才又回到了出身的問題:
丁少純 我的意思是……我是說這……可能……跟她的出身有點關系……
丁海寬 “可能”,哼!
丁 母 你爸爸不是早就囑咐過你,叫你多幫助玉娟,多幫助你丈母娘……
丁少純 我一定幫助她們克服缺點!
丁海寬 等著人家?guī)椭憧朔?yōu)點吧!把你那點優(yōu)點克服凈了,就省得你心里“無限的空虛”了!
丁少純 “無限的空虛”?這是……哪兒的話?
丁海寬 忘了?(把信擲給丁少純)看看“文件”吧!
丁少純 (看信,羞得跺腳)媽!你瞧爸爸啥都給人看
從上述引文可以看出,丁海寬對丁少純的教導,就觀念層面而言,同其與丁母的對話一脈相承,但在行文順序上,二者卻截然相反。丁父由階級問題切入,進而轉(zhuǎn)論職業(yè),最后再回到情書(有意思的是,這里,情書被戲謔地稱為“文件”,也強化了丁父政治解讀的色彩)。由“空虛”引入,以“空虛”作結,情感和政治之間的關系一目了然(3)需要指出的是,圍繞《千萬不要忘記》展開的研究大多未能注意到劇中的這一細節(jié),而有些論者在提及這一細節(jié)時也更傾向于將其解讀為社會主義對小資趣味及與此相關的個人欲望的反撥,而未能注意到其中所涉及的性別問題。比如,宋向陽和林玲即在他們的研究中指出丁海寬對丁少純情書的批評旨在揭示出丁少純“戀愛時的‘小資’情調(diào)”,并認為這是一種需要被“告別”的“感性欲求”,但他們卻未對這一“感性訴求”中的情感面向加以說明(宋向陽、林玲:《話劇〈千萬不要忘記〉的深層結構和倫理指向》,《新世紀劇壇》2017年第5期)。。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少純的妻子玉娟是需要被幫助的對象,且這封情書也是少純和玉娟之間的通信,但在丁海寬的教導中,受教育者是親生兒子丁少純,兒媳玉娟并不在場。姚玉娟的缺席,在此顯然具有鮮明的象征意味:父親對兒子的教育不只是家庭教育,同時也是階級內(nèi)部的自我教育,在丁氏父子關于階級問題的歷史性的視角中,姚玉娟被作為階級的對立面而排除在了這次教育行為之外。
因此,當個人性的、基于自然性別的生理差異和生物本能的欲望沖動而引起的愛欲被納入階級敘事的規(guī)范性的書寫之中時,愛情問題也就變成了階級問題。愛情和階級之間經(jīng)由職業(yè)這一中介被牽連起來。從而,丁少純的空虛和悵惘不再是革命青年的個人生活和個人心理問題,而是一種政治覺悟問題,換言之,即階級自覺問題。在丁海寬對兒子的政治批評中,丁少純在婚前寫給姚玉娟的情書中所表露出的戀愛青年的空虛和悵惘以及他將自己與姚玉娟的出身之別視為職業(yè)不同的說法,被丁父解讀為模糊階級身份的政治錯誤,即相愛之人感到空虛實際上是緣于一種階級聯(lián)合的幻覺。
對于青年戀愛的描寫,不止于上述帶有“階級聯(lián)合”色彩的少純情書這一情節(jié),作品同時還寫到同為進步青年的丁少真和季友良的戀愛。在關于丁、季二人的戀愛描寫中,我們同樣能清晰地看到個人情感與階級政治之間的復雜關聯(lián)。在劇作第一幕和第二幕中,都涉及丁少真和季友良的戀情描寫,不過,這些描寫在表現(xiàn)形式上與少純情書有所不同。
第一幕中,丁少純要去打鴨子,適逢季友良來談工作的事,二人通過選單還是選雙的方式,最終決定丁少純不能去打獵。在二人對話中,姚母建議季友良要多陪少真,由此引出了對少真和友良的戀愛狀態(tài)的描述:
姚 母 我說季友良,你也該陪著少真出去玩玩,看看電影啦,蹓蹓江沿啦,多好!
季友良 她知道我最近時間緊。
丁少純 你這家伙,對女孩子的心理一竅不通!
季友良 別擺老資格,我就不信你那一套!
丁少純 一點也不虛心。[1](P22)
顯然,姚母給友良的建議——陪少真去看電影、蹓江沿,本是符合男女青年戀愛的正常行為,季友良卻以工作忙碌為由作答,當少純指出友良不懂戀愛中女孩的心理時,友良更是以“別擺老資格”“不信你那一套”回應。友良在戀愛中這種一心投身工作、罔顧戀人心理的做法,不僅反映出其木訥的性格特點,同時也為后文少真和友良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在少純說友良“一點也不虛心”后,“心里有啥臉上也有啥的姑娘”少真上場了,從此后的情節(jié)即可清楚地看出她對友良的態(tài)度:
丁少真 (看季友良一眼,卻對丁少純說話)哥哥,我這有兩張青年宮的晚會票,你去不去?
姚 母 少真,正好友良要找你去玩呢,你們倆快去吧。
〔丁少真疑惑地望著季友良。
季友良 (被動地)少真,你跟你嫂子先去參加晚會好不好?我跟你哥哥還想(抱歉地指指抽屜等物)……
丁少真 (傷了自尊心)我的活動用不著你來費心安排!(轉(zhuǎn)身急下。)
季友良 少真!少真!
丁少純 哈哈哈哈!碰釘子了吧?叫你不虛心!
季友良 唉!姚大娘,你可真坑人
少真“看友良一眼”,卻和哥哥少純說有兩張青年宮的晚會票,顯然是為了試探友良,希望友良能主動提出和她一起去看。這時,姚母適時地推波助瀾,委實讓少真感到高興而又意外,因此她才會“疑惑地望著季友良”。從這段情節(jié)可以看出,少真對友良的性格是了解的。她并不相信友良這個“工作狂”會善解風情地陪她去看晚會,但聽姚母這么一說,心里顯然又懷有幾分期許。當然,友良最后還是選擇了工作而拒絕了陪伴少真,“被動地”“抱歉地”等語詞顯露出友良的窘態(tài),提議由嫂子玉娟陪同少真去看晚會,則暗示著友良的選擇。恰恰是長久以來一心投入工作而怠慢了戀情、疏忽了少真的感受,使得少真?zhèn)涫軅?。劇本直接點明友良的話令少真“傷了自尊心”,致使其“轉(zhuǎn)身急下”。
在第二幕中,友良的木訥和工作狂的作風,再次使他和少真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少真不得不找嫂子玉娟傾訴:
丁少真 我約友良五點半去看籃球賽,五點在這兒集合去食堂吃飯,可是現(xiàn)在都五點二十了,他還沒來!
姚玉娟 你們什么時候約定的?
丁少真 你不是教我提前兩天約他嗎?我是前天約的他。
姚玉娟 對,這樣可以考驗考驗他,看看他能不能忘,要忘了那就說明你在他心里不占重要位置。
丁少真 他昨天是夜班,也許在家睡覺睡過點了,要不我現(xiàn)在回家去找他?
姚玉娟 瞧你!那還叫什么考驗了?
丁少真 我有點經(jīng)不住考驗了……
姚玉娟 (笑)別那么沉不住氣!你哥哥從前約會我的時候,我總要比他晚到十分鐘,這樣才能看出他是不是真心。
丁少真 我是怕友良睡覺沒醒……
姚玉娟 他心里要真有你,三天三夜不睡覺也要等著。
丁少真 (望左側,忽然高興地)嫂子,他來了!
姚玉娟 (向左側瞥了一眼)可要端著點兒呀,這關系到你一生的幸福問題!(向右側下。)[1](P47)
這里,玉娟對少真的“開導”頗為耐人尋味。其中,“考驗”無疑是反復出現(xiàn)的關鍵詞。有論者談及該劇時指出:“劇作家圍繞著‘考驗’(是否能夠經(jīng)得住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蠱惑)這一主題,設置了一系列的角色和戲劇沖突,展現(xiàn)丁少純思想‘純凈—動搖—陷落—覺醒—更純凈’的曲折過程。”[2]玉娟這里所謂的“考驗”,顯然與丁少純所經(jīng)歷的一系列“考驗”不同,其似乎反映了女性對被愛的感覺的確認,提前約定和故意遲到作為這種考驗的表現(xiàn)方式,在玉娟看來,應是女性確認愛情的一種自然心理,即一種“性別本能”,反映了女性獨特的愛情本能與戀愛方式。然而,如果說丁少純經(jīng)受的考驗最終使他由“不純”而走向了“少純”,那么,從情節(jié)的發(fā)展來看,玉娟所說的這種“考驗”卻面臨著雙重的潰敗。
一重潰敗來自于工作對愛情的懸擱和延宕。緊接著玉娟對少真的開導之后,季友良出場,一出場就和少真大談特談云母帶:
季友良 (滿臉不可抑制的興奮,滔滔不絕地)少真!告訴你個好消息:這些挑出來的云母帶完全能用?。≈醒雽嶒炇覄偨o鑒定的……啊,你還不知道,這是我從廢品庫的廢云母帶里挑出來的。廢云母帶有好幾噸呢,供應科想當作垃圾處理掉,今天早上我一聽說,下了夜班就跑去挑選。你猜怎么樣?里面能挑出來百分之三能用的!你干么那樣看我?百分之三也不少啊,你算算,一噸里就能挑出三十公斤,夠咱們作多少臺電機呀!
〔丁少純從右側上。
季友良 少純!好消息:能用!
丁少純 (高興地)真的呀?
季友良 多好??!咱們用業(yè)余時間去挑選,讓這臺七萬二千五全用這個……
丁少純 妙!妙!咱們創(chuàng)造個低成本的最高紀錄!
季友良 丁主任在車間沒?我馬上去找他匯報!
〔被遺忘在一旁的丁少真這時再也受不住了,把臉一掩悄悄走下。[1](P48)
顯然,季友良不是為看籃球賽而來,仍然是為了工作上的事。以至于看到少真奇怪地看著他時,他會心生疑問——“你干么那樣看我?”當他為云母帶的事興奮不已、侃侃而談并最終要找丁海寬匯報時,少真也終于明白季友良忘了陪她看籃球賽的事,憤而離場。從劇本后面的情節(jié)可以知道,直到“被遺忘在一旁的少真”離開了許久,季友良才“忽然發(fā)現(xiàn)”——“咦?少真呢?”并進而才想起看籃球賽的事。當丁少純告訴友良“人家這是考驗你,玉娟就對我考驗過不少次”后,季友良的反應是“這么說我這是沒經(jīng)住考驗?真復雜!(一擠眼)我得去賠個不是”[1](P49)。這里,少真的“經(jīng)不住考驗”和友良的“沒經(jīng)住考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梢韵胍姡僬嬖趷矍橹械拇鞌「衼碜杂谟蚜家淮未螣o心的“冷落”,而這些冷落則基本都來自于工作對愛情的懸擱和延宕。
除此之外,“考驗”還面臨著另一重潰敗,這一潰敗源自女性自身對男性在工作成就上的崇拜和認同。在友良去向少真賠不是之前,玉娟詢問少真為何沒同友良去看球賽,這時,少真向嫂子玉娟親口吐訴她愛情上的痛苦與挫敗感:
姚玉娟 那他見了你——
丁少真 見了我就哇啦哇啦地談云母帶,完了就干脆把我撂在一邊,跟哥哥哇啦開了,好像我根本就不存在!(捂著發(fā)燒的臉)唉呀!真訕死我了!(擦淚。)
姚玉娟 這么說,他心里的確沒有你。
丁少真 誰知道呢?嫂子,對人的心理我真是一點也不會分析,比解一道最復雜的方程式還難哪!……我希望是他忙忘了——他的確忙;可是也許他根本看不起我,不愿意和我在一起,才故意談云母帶來躲避我……[1](P58)
爾后,少真回憶起友良少時與她的親善以及在她入廠后給予的關心,但玉娟卻承其前話,對少真潑了冷水:
姚玉娟 可人家現(xiàn)在是廠勞模了,是下線組長了,是團支委了。
丁少真 也許是他思想變了?……
姚玉娟 (氣不平地)算了!有什么了不起的!
丁少真 可是嫂子,我心里覺得他……的確了不起!
姚玉娟 那天我媽說:少真長得那么水靈,爸爸又是領導干部;季友良要啥沒啥,一大家子人,可真不般配。
丁少真 我最不愛聽這種話!舊思想!
姚玉娟 可不是唄。
丁少真 (希冀地)……也許他現(xiàn)在想起我來了,正在往這兒跑,來找我道歉……
姚玉娟 他現(xiàn)在在哪兒?
丁少真 在廢品庫,帶著媽他們挑云母帶呢。方才我真想留在那兒跟他們一塊挑——(忽然興奮地)嫂子!有百分之三能用的呢!他多能挖潛力呀!——可是我想起你囑咐的話,怕他以為我死乞白賴地跟著他,就咬著牙跑這來了。[1](PP 59-60)
這里,工作與思想之間再次建立起了關聯(lián),工作熱忱本身即是革命理想的正當性的表征?;氐剿枷雴栴}時,愛情問題似乎就迎刃而解了,姚玉娟從勸說者反成了被教育者。當隨后季友良趕來準備向少真道歉時,作品寫道:
丁少真 (忽然喜出望外地)嫂子!他來了!
〔姚玉娟向左側看看,手指點了點丁少真,笑著向右側下。季友良跑上。
季友良 少真!生我氣了?你看我把那個事……
丁少真 (眼里閃著喜淚花,連忙拉住季友良的胳膊)別說了!走,挑云母帶去!(挽著季友良跑下。)[1](P61)
姚玉娟建議丁少真考驗季友良,在作品中終究因為丁少真的“經(jīng)不住考驗”而宣告失敗?!翱简灐钡氖c潰敗,預示著玉娟視之為女性獨特的愛情本能的戀愛方式被劇作自覺或不自覺地予以消解。當然,“考驗”是否真的可被視為女性獨特的戀愛心理的外化方式可以再論,但作品無意于討論兩性情感中的性別差異,即“考驗”的性別基礎,這一點則是顯而易見的。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少真和玉娟有所分別。在劇作對友良和少真戀愛經(jīng)歷的有限的描繪中不難看出,工作熱忱及其中所蘊含的革命思想成為療治男女雙方愛情創(chuàng)傷的最好藥劑。去欲望化的、精神性的、階級性的同志之愛取代了私人領域的兩性之愛,革命工作成為個人愛情的代償之物,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何被作為“社會主義新人”來加以塑造的季友良在愛情上總是顯得木訥而寡欲。
以階級感情為紐帶的兩性愛情,不止構成了作品所要呈現(xiàn)的愛情形態(tài),如前所示,它更影響了作品對愛情采取的敘事方式。劇本在敘述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時,明顯采取的懸擱或延宕的方式,即是極力避開私人性的情感溝通的契機。當丁少真和季友良出現(xiàn)私人情感聯(lián)系的契機時,劇作總是極力以同志之間的階級情感及與之相關的實踐(如丁少純和季友良當著丁少真的面討論工作事務)來橫加打斷,使得私人領域的愛情實際上無法在敘事上得到延續(xù)。丁少真和季友良之間的愛情“考驗”被阻斷,不僅緣于季友良的木訥,相當程度上也緣于姚玉娟這一薦言者因其家庭出身而具有的錯誤的愛情觀。少真最后的“考驗”的失效,因而也就成為一種象征,借此可以見出少真的革命情感與玉娟的小資產(chǎn)階級情調(diào)之間的明確分野。因此,作品對私人愛情的拒絕并不是對愛情本身的拒絕,而是對錯誤的愛情觀的拒絕,這也是緣于對愛情的階級屬性的強調(diào)。
通過以上兩部分的討論不難發(fā)現(xiàn),《千萬不要忘記》中關于情感的敘事,基本都服務于其強調(diào)階級斗爭的題旨。對于青年男女愛情中的思想一致的強調(diào),本是無可厚非的,劇作的相關敘述基本也未嘗偏離這一初衷。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高度“政治正確”的愛情敘事,在具體的敘述方式上,卻有其自身的特點?!肚f不要忘記》一劇雖不時出現(xiàn)有關青年男女的愛情敘事,但劇作卻基本未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展開正面的敘述,相反,青年男女的愛情常常是被作為一個話題而予以討論的。不僅如此,在談到愛情和階級的關系問題時,為了凸顯階級主題,對于愛情的敘事還常常出現(xiàn)停滯、懸擱和延宕(尤其是在丁少真和季友良的愛情敘事中)。那么,為何劇作中的愛情敘事會呈現(xiàn)這樣的形態(tài)呢?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少純的情書,還是丁少真和季友良之間的戀情,都隨著對工作(職業(yè))問題的討論而不經(jīng)意地退居幕后,因此,回答愛情敘事為何呈現(xiàn)上述特點時,如何理解工作敘事的功能就變得極為關鍵?;蛟S友良和少真的情感狀態(tài)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一部分青年的戀愛狀態(tài),他們因為對工作的熱忱而成為精神上的伙伴,愛情不只是兩性愛欲的載體,更是一種精神契合的表征。但就劇本整體的敘事方式而言,我們對工作敘事更應從功能性的方面進行理解。恰恰是經(jīng)由工作敘事這一中介,愛情被轉(zhuǎn)化到公共領域,也進而從被描寫的對象轉(zhuǎn)化為被討論的話題,愛情由此也就成為一個爭辯的場域。在寫于20世紀60年代的這部劇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正是愛情的公共化完成了階級情感的主體敘述。但同時,工作敘事的出現(xiàn)雖然有效地將愛情敘事從原本的私人范疇轉(zhuǎn)移到公共范疇,它卻并未延續(xù)其自身的發(fā)展,伴隨著這種轉(zhuǎn)化的發(fā)生,愛情敘事原本的流向被阻斷了。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情形不止出現(xiàn)在話劇《千萬不要忘記》中,在同時期同類的其他文學作品中,也同樣存在這種情形,比如在陳耘的劇作《年青的一代》中,林嵐即明確表達了她對工作的看法,這種看法不僅和思想有關,同時也和情感有關(4)在《年青的一代》一劇中,作為革命青年的林嵐對農(nóng)業(yè)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卻對電影行業(yè)興味冷淡。顯然,從劇作的情節(jié)發(fā)展來看,對職業(yè)的好惡本身也與階級政治密切相關。。因此,我們需要進而追問:為什么同時期的這些類似的作品,在處理愛情敘事時,不直接按照其本來的流向進行書寫,而一定要以工作敘事來橫加阻斷,從而將屬于私人范疇的愛情問題轉(zhuǎn)化為一個公共話題?
《千萬不要忘記》中一再出現(xiàn)對青年男女愛情的敘事,本身說明劇作者對青年的愛情問題是極為重視的。但奇怪的是,如前所述,叢深自己談及此劇的創(chuàng)作動機時未曾提及于此,劇作對愛情敘事的倚重和愛情敘事無法按常態(tài)延續(xù)之間卻形成了強烈的張力。這顯然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出現(xiàn)本身即說明,20世紀60年代的階級政治仍然試圖介入人的內(nèi)心世界,重新組織人的思想、觀念和情感,但顯然這種介入此時出現(xiàn)了問題。一些學者注意到劇作對日常生活的過度關注。徐剛指出,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千萬不要忘記》中出現(xiàn)的對日常生活的重新書寫,實際上反映了從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的歷史變化[3];唐小兵在其名作《〈千萬不要忘記〉的歷史意義——關于日常生活的焦慮及其現(xiàn)代性》一文中也認為,劇作中表現(xiàn)出的關于日常生活的焦慮實則包含了鮮明的政治性維度[4](PP 224-234)。對此,需要再作一些補充說明。我們知道,日常生活常被視為一種中立、客觀的存在,比如英國學者邁克·費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就認為日常生活是一個“多余的范疇”,“所有不符合正統(tǒng)思想、令人反感的雞零狗碎都可以扔到里面去”[5](P77)。但法國理論家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則指出,將日常生活看作中性的范疇,這種看法是不準確的。他認為日常生活——尤其是現(xiàn)代日常生活——中存在著異化,其包含著隱秘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在現(xiàn)代世界中,日常生活已不復為有著豐富的潛在主體性的‘主體’,它已成為社會組織中的一個‘客體’。”[6](PP 59-60)在《千萬不要忘記》誕生的20世紀60年代,階級政治試圖重新組織日常生活,實際上即包含著對日常生活的異化的判斷,而此處的“日常生活”中當然也包括了個人的情感世界。在此需要進而指出的是,唐小兵、徐剛等學者在分析作品時所論及的日常生活的焦慮的出現(xiàn)以及作品中涉及的生活政治問題,顯然并不只是緣于公對私的侵入——公試圖重新界定私的范疇,更重要的在于,這種界定本身是以相當程度的犧牲私與公的歷史關系為代價的。
因此,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劇作的一些細微之處出現(xiàn)了歷史性的視角。在筆者看來,《千萬不要忘記》中至少有兩種需要注意的歷史關系。一是在少純情書里出現(xiàn)的對階級的歷史性問題的討論,二是對季友良和丁少真的過往情感經(jīng)歷的敘事。上文對這兩種歷史關系都多少有所涉及。在涉及丁少純情書的相關情節(jié)中,階級聯(lián)合是以婚姻的形式呈現(xiàn)的,這本身即具有歷史性。蔡翔就曾明確指出,姚母這一形象的出現(xiàn),表示在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進程中,城市工商階層——包括其經(jīng)濟形態(tài)、文化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基本得到了保留[7](P346)。然而,到20世紀60年代,在“反帝反修”的歷史語境中,在重提階級斗爭的時代號召下,新民主主義時期基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基礎的階級聯(lián)合需要被否棄。由此可見,丁父對少純情書中基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前提而提出的階級聯(lián)合的戀愛觀的不滿,實際上是一種“歷史的不滿”(5)這種歷史性的視角,同時也包括這一時期文藝創(chuàng)作中側重對“家史”的書寫,尤其是對革命家史——革命家庭在階級上的歷史合法性——的強調(diào)。具體論述可參見蔡翔的《革命/敘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化想象(1949-1966)》一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354頁)。。
階級情感的日常性和生活化,也是共產(chǎn)主義革命政治性的重要標準,比如,延安時期《紅布條》中的軍民關系即是以高度生活化的場景呈現(xiàn)的(6)蘇一萍的《紅布條》一劇,鮮明地反映出生活中的軍民關系即包含重要的政治內(nèi)涵。該劇內(nèi)容大致如下:由于共產(chǎn)黨的軍隊是外來的,與地方上的群眾關系還未牢固,事務員作風生硬,認為群眾接待八路軍是理所當然的,從而與群眾發(fā)生沖突。為緩解軍民矛盾,班長帶領戰(zhàn)士們?yōu)槿罕娞羲畳叩?,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最后緩解了軍民之間的緊張關系。。如前所述,《千萬不要忘記》中少真回憶起友良在少時及其入廠后所給予的關愛,這與當下友良一味醉心工作而罔顧少真的心理感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丁、季戀情中所反映出的階級內(nèi)部情感敘述的難以維系,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這一時期的階級話語和革命政治的自我表述開始逐漸趨于僵化。我們發(fā)現(xiàn),階級聯(lián)合的否棄與階級內(nèi)部情感敘述的難以維持形成了極為吊詭的同構關系。愛情作為話題,一方面說明愛情本身的重要性,即私人性的情感此時已成為一個需要面對的極為緊迫的問題;另一方面,急切地將私人領域的情感問題公共化,又說明現(xiàn)有的革命話語無法完全將個人的情感問題統(tǒng)合進來。這一點,從劇作對季友良這一人物的設計就能明顯地反映出來。
顯然,《千萬不要忘記》中的季友良是作為“社會主義新人”的代表被加以塑造的,這一人物形象本身負載了過多的政治內(nèi)容和歷史內(nèi)涵。在劇中,如前所示,盡管季友良也試圖去理解少真的情感(比如從“不信你那一套”到“看來我要去賠個不是”),但從根源上說,丁少真的愛情問題并不是以良性的兩性互動的方式來解決的,而是以一種自我消化和自我說服的方式被予以克服的,甚至是一種“忽然”的轉(zhuǎn)變(劇中將少真當時的狀態(tài)描述為“忽然興奮地”)。也就是說,丁少真的愛情問題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得到解決。丁、季二人的和好雖以少真的熱淚盈眶作結,但少真情感上的波瀾突起卻并未發(fā)生在友良真誠的道歉之后。友良致歉的話尚未開始,少真就在對友良的思想進步、技術“了不起”的再度崇拜中全然原諒了對方。并且我們發(fā)現(xiàn),劇本直至終局,也未能為丁、季二人的愛情安排一個美滿的結局,二人是否和丁少純、玉娟一樣步入婚姻的殿堂,最終也懸擱在“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裊裊尾音之中。作為“社會主義新人”的季友良,為何在其個人的戀愛中一定是個木訥而寡欲的人,這一問題確實耐人深思。
總之,《千萬不要忘記》中的愛情書寫是高度觀念化的。愛情書寫的觀念化,使得愛情不再被視為青年人與生俱來的生理本能,不再是一種生物性的欲望形式,相反,它成為革命斗爭的一個重要場域。革命話語對私人情感的介入,使得愛情逾越了純粹的私人領域,成為一種具有公共性的媒介。愛情和革命之間不存在涇渭分明的邊界,即二者不隸屬于如個人/集體、公/私、男性/女性等既定的二元范疇。劇作明確否定了過于強調(diào)個人欲望和生理本能的個人主義式的愛情形態(tài),即基于普遍人性的資產(chǎn)階級愛情觀,另外,在戲劇敘事上不斷出現(xiàn)的對私人愛情的懸擱和延宕也說明20世紀60年代主導性的階級話語無法為革命青年的愛情提供一套整全的價值圖景。劇中,愛情作為敘事要素的反復出現(xiàn)與其在具體的敘述中不斷被阻斷的敘事困境,恰恰反映了60年代中國革命內(nèi)在的文化沖突,這種沖突主要表現(xiàn)為那一時期中國革命試圖賦予青年以政治主體(“社會主義新人”)的身份,并試圖通過規(guī)訓其情感結構以形成政治認同,從而獲得文化領導權,但實際上,政治話語與個人情感之間的沖突并未真正得到彌合。因此,《千萬不要忘記》中被規(guī)訓的“愛情”實則反映了60年代中國革命話語、階級認同與個人情感之間的微妙關系,應被視為一種情感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