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刃
1949 年1 月31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進北平,北平和平解放。此前兩個月,北平一直處于解放軍的包圍之中。文化古都戰(zhàn)云密布,國民黨當局自顧不暇,教育界的學習、生活更是完全打亂了正常秩序。根據當年大公報記錄的圍城中的北平各大學動態(tài),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1948 年11 月初,遼沈戰(zhàn)役結束,下旬,東北數十萬解放大軍揮師入關,華北進入戰(zhàn)時狀態(tài),平津逐漸被圍困。22 日起,國民黨華北“剿總”命令,包括平津、唐山、張家口、承德、保定在內的全地區(qū)實行戒嚴。
北平局勢日益緊張,當局宣布實施戰(zhàn)時體制,要求“無關重要工作酌情停止”。社會人心浮動,搬家遷徙者日眾,平津間火車連車頂都坐滿了旅客,且常常誤點。北平求購機票南下者,登記已至1949 年初。各地難民紛紛涌來,政府無力救濟,宣布暫停登記。與此同時,當局加強了戶口檢查。鑒于北平征兵缺口過大,當局決定抓捕散兵游勇抵補,再以漏報戶口的壯丁補足。
早在解放軍圍城之前,北平各校就在討論是否南遷的問題。11 月24 日,北大召開教授會,胡適主持,通過了“北大決不遷校”的決議。校方并決定借款給教職員,每人暫發(fā)9 月份舊薪以濟急。26日,胡適又與梅貽琦等人討論華北局勢,一致認為,人力、財力、時間上均有困難,決定各校均不遷移。
12 月12 日,胡適(北大)、梅貽琦(清華)、袁敦禮(師院)、陸志韋(燕大)四校長聯合宴請北平警備司令周體仁、警察局長楊清植等人,希望在此艱苦時期,能經常與治安當局取得聯系。胡適表示,為治安上的必要,如有任何措施,應與學校當局取得合作。如此民主墻上有若干言論,當局認為不妥,即通知訓導處糾正,此種方式最好。周體仁希望各校力持鎮(zhèn)靜,照常上課,治安當局決依法辦理。各校當局當表示對于學生方面當力為疏導。
12 月14 日上午,胡適對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說:“照舊籌備50 周年紀念,我也絕不會離開北平?!毕挛?,北大即到處傳說“胡校長走了”。傍晚,大公報記者徐盈趕到東廠胡同胡適公館一探虛實。在胡宅門口,停著一輛滿載行李的汽車,胡適正在迎接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到訪。胡適對徐盈抱怨:“為什么要把一個瞎子(指陳寅?。┝粼诒逼剑豢献屗w走?陳先生是中國的國寶,我們不能讓他受損失。”對于自己的去留,則避而不答。
同日,平津交通中斷,北平各機場均已不能降落飛機。北平成了“孤島”,謠言四起。
12 月15 日,國民黨軍隊放棄海淀后,西郊的清華、燕京兩大學即與市內失去聯絡。清華校長梅貽琦于此前進城,稱校方已宣布自14 日起暫行停課。燕大亦陷停課狀態(tài),校長陸志韋日夜留居燕園,與巡邏員工同甘苦。惟胡適于當天飛離了北平,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12 月17 日是北大50 周年校慶。本來,已經籌備了兩個月紀念活動,應該是極富歷史意義又熱鬧的場面。但大公報報道稱,當天早晨“市郊戰(zhàn)火更趨慘烈,槍炮聲又近又密。北大紅樓屋頂只多添了一面五色校旗。各院原已邀妥47 位名教授作學術演講,講題公布后,多少人都準備往聽。炮火毀滅了一切希望,學術演講停止?!?/p>
同樣是17 日,在南京的北大校友集會,紀念北大50 周年校慶,胡適到會講話。大公報南京消息說,胡適“以沉重語調敘述北大之長成及歷次所遭之憂患,并祝愿北大能如以往平安渡過此次災難。胡氏于述及離開北大六千余教員及學生來京時,連稱‘無面目再見大家’,言時淚下如雨。會場空氣極為沉重,聚會于簡單之酒會后散會?!?/p>
19 日,北大學生自治會急電胡適:“北平吃緊,學?;虘?;羅道莊發(fā)生戰(zhàn)事,農學院部分師生未克撤離,情況不明,請設法營救,并請寬籌經費,火速返平主持校政?!笨上?,胡適一去不返。
同日,清華大學兩次被國民黨空軍誤投炸彈。據走小路進城的清華學生說:“國民黨軍隊退出海淀后,清華、燕大雖在解放軍控制范圍內,但解放軍并未入校,僅有一次解放軍某部主任偕政工人員到兩校參觀過,并且在清華校門貼出布告,不許解放軍入校騷擾,另有林彪布告一張,說明解放軍的城市政策?,F在留校的師生都很安全,照常上課。在兩不管的狀態(tài)下,清華、燕大或可免于炮火?!?/p>
1949 年1 月7 日,南京政府教育部又接走了第二批教授。天津北洋大學校長張含英自行悄然南飛,激起師生憤怒。北大學生包圍了主持校務的鄭天挺、周炳琳、湯用彤等三人,要求同甘共苦,不準離平。此前,天津大公報發(fā)表社評《送文教界名流南飛》稱:
北平文化教育界巨頭名流將于日內飄然南飛……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留者自留,飛者自飛?!逼蕉嗄陙磉h離市朝,學術思想比較保有幾分自由,三五學府還吹拂著一陣陣獨立自由的清風,蕩漾著一絲絲活潑新鮮的空氣。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爭學術自由的人們則萃集北平,鉆研講習。而也正因這文化界斗士大群的堅貞支撐,所以萬流仰鏡,四方來學,蔚為風氣,示范全國。這學術方面的一些業(yè)績,一點果實,其實卻與今朝急急南飛的所謂文教界名流巨頭無甚關涉。責有人負,美不可掠:這在名流自己,心坎里當然分明。
1949 年1 月中旬,大公報北平通訊:
時局緊張,學校在鬧財荒、糧荒、煤荒,校方負責人及教授一批批南飛,不能不使學生心理受到極大影響。北大在胡適寓所門外高掛校長公館名牌,北大一部教授助教遷入,以免被兵占住。十二月三十日,當局命令,清華燕大學生禁止往來城鄉(xiāng),出城不準再入。燕京照舊上課,文教界對坐鎮(zhèn)貝公樓負責到底的陸志韋校長咸表欽佩。
北平私立的輔仁大學,于放寒假后又在本月七日開學,每個學生必須選一門課,由神父或修女教授,目的是防備學校駐兵。朝陽大學在圍城后幾次演出血案,校外的人到校內打學生,打得遍體鱗傷,且不許出校門,各報也不敢刊登這類新聞。朝大在恐怖中結束了本學期。中國大學一向被稱為北方的三民主義堡壘,現在是青年自救先鋒隊的總部,訓練著調集的各校大中學生,協助保衛(wèi)北平的戰(zhàn)爭。保定、冀東、熱河隨軍退到北平的中學生,還有三五千人,在吃不飽、穿不暖地過著難民生活,幾次在北平的報紙上看到他們呼吁救濟的函件。在“軍事第一”的口號下,無力顧到這幾萬師生,他們也只好“苦撐待變”了。
1949 年1 月15 日,天津解放。半個月后,北平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