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王安石一直是一位頗有爭議的人物。到底是怎樣的成長經(jīng)歷磨煉出了眾說紛紜的王安石?他不修邊幅、不近人情、毫無機趣而又殫精竭慮、銳意改革的背后,是什么樣的人生底色在支撐他?
科舉高中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臨江軍府治清河縣(今江西省樟樹市)。當時,他的父親王益是臨江軍判官。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王安石年輕時走上科舉之路,竟是為了解決一家人生計的無奈之舉。19歲時,一場突然的家庭變故,讓潛心攻讀的王安石不得不從書本抽身,直面慘淡的現(xiàn)實:父親突患急病離世,年僅46歲。斯時,最小的弟弟王安上還在襁褓之中,祖母已經(jīng)75歲高齡,大哥王安仁科舉未第,尚在一州縣任學官,二哥王安道還沒步入仕途。家中失去了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一大家子生存面臨巨大的困難,連安葬父親的能力都沒有,更不要說扶柩還鄉(xiāng)了。
居喪盡孝期間,王安石不得不思考贍親養(yǎng)家的重任,不是長子的他,在現(xiàn)實面前擔起了長兄的擔子。對于仕宦之家的子弟,科舉考試無疑是一條好的路徑。
幸運的是,王安石在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參加科舉考試不僅高中,還以優(yōu)異的成績名列一甲第四名。
數(shù)度辭官非沽名,忍謗負重為親人
王安石一生有兩件事在史冊上留下了身后名:一是發(fā)動了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二是一生累計辭官幾十次。
王安石在擔任基層地方官員期間,面對調(diào)他到京城的敕書,他一次次地拒絕。這讓很多不理解他的同僚認為他是以退為進、沽名釣譽,隨之而來的是對他的各種攻擊和質(zhì)疑。只有極少數(shù)真正理解他的朋友,諸如曾鞏說出了不一般的見解:“辱書說介甫事,或有以為矯者,而嘆自信獨立之難,因以教鞏以謂不仕未為非得計者?!?/p>
但王安石辭官的客觀原因正如他所陳述的一樣,一方面家族的兄弟姊妹需要他的幫助,另一方面他有6個子女(三子三女,長女和次子早夭)需要照顧。
王安石安葬了父親,為病逝的祖母送終,處理了兩兄一嫂暴病身亡的家族后事,為兩個弟弟完婚,送大妹、二妹和大女兒出嫁……作為一個基層官吏家族的主心骨,這些婚喪嫁娶的重大事宜,全要他操心操勞。
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或許是,當時京城的繁文縟節(jié),遠沒有在基層實踐中為老百姓實打?qū)嵎?wù)那么立竿見影地實現(xiàn)王安石的救世理想。
王安石的朋友圈
在王安石的朋友圈中,有兩個人對他日后成為宰相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一個是曾鞏,另一個是韓維。
曾鞏比王安石年長,兩家是親戚,輩分上曾鞏還高一輩。他們的相識是在京城參加國子監(jiān)考試時,王安石首戰(zhàn)告捷,而曾鞏落榜。多日的相交和傾談之后,在曾鞏眼中,王安石是繼孟子、韓愈之后難得的儒學傳人,而在王安石的心中,曾鞏也是當世真正讓他傾慕敬重的賢人。眾所周知的是,曾鞏是當世翰林學士、文壇盟主歐陽修的得意門生,曾鞏多次致信歐陽修向其推薦王安石。
歐陽修不僅接受了曾鞏對王安石的推薦,還附信對王安石早期的詩文進行了指導。后來,還推薦他做了群牧司判官,破格授予了集賢校理的職銜,擔任貢舉鎖廳試考官,經(jīng)常邀請他參加自己朋友圈的雅聚。再后來,歐陽修甚至想將文壇盟主的衣缽也“付托斯文”。
可以說,歐陽修對王安石在京官嶄露頭角的最初階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穿針引線和提攜作用,讓他早日結(jié)束了基層官吏的生涯,提前看到了北宋官場更為遼闊的世界。
初到京城為官的日子,王安石除了參加以歐陽修為核心的社交圈,還和一些同輩朋友交往密切,其中一位就是韓維。韓維是王安石的好友韓縝的哥哥。韓氏一家是北宋頗有聲望的大族,父親韓億是北宋名臣,官至參知政事。韓維斯時在京城擔任國子監(jiān)主簿。
神宗皇帝趙頊沒有登基時,韓維是王府的記事參軍,其工作能力和水平頗受其賞識,深得其信任,經(jīng)常向韓維請教。趙頊感慨其學識淵博時,韓維每每自謙說:“這些都不是我的主意,都是我的朋友王安石告訴我的。”也就是說,當神宗皇帝還未登基時,王安石的大名就通過韓維在其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韓維的眼中,王安石是一個有經(jīng)世之志的難得大才,一旦放到重要的位置,就會有一番大作為。
然而,隨著轟轟烈烈的變法大幕拉開,曾鞏、韓維與王安石因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漸行漸遠。
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再次罷相的王安石以使相判江寧府回到南京,度過余生。
拋開政治家身份的王安石并不是冷血無情、不食人間煙火的刻板官僚,而是一個如此普通、如此真實、如此鮮活的個體。他對于故鄉(xiāng)的眷戀,對于親情的看重,對于友人的牽掛,和普通人并沒有什么不同。
(《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