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科舉實行以來,考取狀元是大多數(shù)讀書人的夢想。清朝咸豐六年(1856年)的狀元是翁同龢,榜眼是孫毓汶,日后兩人都成為清廷的重臣。然而,當年翁同龢、孫毓汶為爭狀元曾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內(nèi)幕。
自科舉實行以來,考取狀元是大多數(shù)讀書人的夢想。清朝咸豐六年(1856年)的狀元是翁同龢,榜眼是孫毓汶,日后兩人都成為清廷的重臣。然而,當年翁同龢、孫毓汶為爭狀元曾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內(nèi)幕。
兩大書法才子爭雄
咸豐六年丙辰春闈期間,翁同龢(當朝大學士翁心存的第三個兒子)因天資聰慧、勤奮好學,中了狀元,他的書法更是非同一般。而且,他的兩個哥哥分別任安徽巡撫和湖北巡撫,可謂出身名門。
而孫毓汶是協(xié)辦大學士孫玉庭的孫子、浙江巡撫孫善寶的侄子、戶部尚書孫瑞珍的兒子、道光二十四年狀元孫毓溎的弟弟。他也是不借門蔭,由秀才到舉人再到貢士,步步上升。其書法也是冠絕一時。
如果說翁家奪魁心切,意圖為其家族錦上添花。孫家虛榮更切,也想讓孫毓汶獨占鰲頭,與孫毓溎成為兄弟狀元,留下科舉佳話。
殷勤款待背后藏陰招
按照大清慣例,殿試前夕,參加殿試的貢士如果住家離殿庭稍遠的,都要借宿朝門附近親友家里,以便第二天清早能及時進入隆宗門。
那時,孫家宅第就在皇城附近,占了地利,而翁家則比較遠。當晚,孫毓汶很大方地邀請翁同龢到他家吃飯留宿。孫毓汶一家殷勤款待了他。席間,孫毓汶的父親還頻頻勸酒,與翁同龢暢談,賓主非常歡洽。
席散后,孫毓汶父親邀請翁同龢到他的書齋里,把殿試一切規(guī)矩不厭其煩地一一指點,一直到深夜,翁同龢對前輩的指點甚是感激。但是此時,他已有倦意,加上不勝酒力,兩眼困倦,孫毓汶父親才促其就寢。
而孫毓汶則早早散席去睡覺了,翁同龢則睡了不到一刻鐘,庭前突然響起一片爆竹聲,接連不斷,一晚都無法入睡。
關鍵時刻,人參神助力
第二天的考試中,翁同龢剛開始還是很有精神,寫好了草稿,可是到了執(zhí)筆謄抄時,就沒了精神。他心想,壞了,這次狀元必讓孫毓汶搶去無疑。突然,翁同龢猛然記起來,他來時父親給了他兩根老山人參,藏在卷帶里。
這時,翁同龢死馬當活馬醫(yī),急忙找了出來,折下半根放入嘴中咀嚼起來。不一會兒就覺神清氣爽。于是,他振筆直書,一氣呵成,按時交了卷。
考試結果出來后,翁同龢第一,授修撰;孫毓汶第二,授編修。
事后,翁同龢才想起孫家人的款待過程,始悟當日孫家留飯留宿之意,原來如此。幸虧他的父親更勝一籌,這半根老山人參最終助他奪魁,后來人們就稱翁同龢為“人參狀元”。
(《云南日報》 任萬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