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潔,韓子晨,武法東,張婷婷
青海共和龍羊峽地質公園土林地貌特征及保護開發(fā)研究
王彥潔1,韓子晨2,武法東3,張婷婷4
(1.河北經貿大學旅游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2.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八〇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 山東濟南 250014;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北京 100083;4.青海省環(huán)境地質勘查局,青海 西寧 810007)
青海共和龍羊峽地質公園是發(fā)育極為典型的土林地貌。本文通過野外調查和國內同類型地貌的綜合對比,系統(tǒng)分析了龍羊峽土林地貌的類型、形成影響因素及價值。共和龍羊峽土林地貌根據(jù)成因可以劃分為林柱地貌、溝谷地貌、潛蝕地貌和微地貌幾個類型;其地貌的形成受地層物質基礎、內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等多重因素影響,其中內動力地質作用主要為距今15萬年的共和運動。綜合分析認為:共和龍羊峽地質公園土林地貌適宜在保護的前提下走科普旅游、生態(tài)旅游和觀光旅游等持續(xù)發(fā)展道路。
土林地貌;保護開發(fā);青海共和龍羊峽地質公園
土林地貌是一種由流水、風力侵蝕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因望之如林而得名,其組成物質多為河湖相沉積物、沖積物以及冰水凍融堆積物等(錢方和凌小惠,1989)。土林地貌大多分布于中西部半干旱-干旱地區(qū),較為典型的是西藏札達土林、云南元謀土林等,目前,對土林地貌的研究也多集中于這兩個區(qū)域,研究內容涉及土林地貌特征、演化過程、景觀類型及區(qū)劃、旅游開發(fā)與保護等方面(羅鵬輝等,2020;何艷花,2014;朱仁鵬和石晨霞,2011;王守軍,2005;孟憲剛等,2006)。而其他地區(qū)的土林地貌研究則多集中于地貌特征、地質遺跡保護和旅游開發(fā)價值等方面(趙藝學,2012;張慧,2014;青海省環(huán)境地質勘查局,2015)。對共和土林地貌的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青海省環(huán)境地質勘查局在青海共和龍羊峽省級地質公園的申報過程中,對共和土林地貌做了初步研究(張婷婷和侯利朋,2017;王小群和魏玉峰,2007;青海省環(huán)境地質勘查局,2015),在其類型系統(tǒng)劃分、形成發(fā)展和旅游開發(fā)價值等方面的研究尚欠深入。
圖1 龍羊峽地質公園典型土林地貌景觀
研究區(qū)為青海共和龍羊峽地質公園的土林景區(qū),分布于共和龍羊峽地質公園北部,由于土林的成景地層沉積物比較松軟,膠結和成巖作用較差,易于遭受風雨侵蝕,形成了具有豐富形態(tài)的土林地貌景觀。研究區(qū)的北東及南西兩端為中高山,中部為面積約15000km2的共和盆地。盆地內部地表水主要由南北山區(qū)河流和盆地中央沙珠玉內陸水系構成,盆地東緣為黃河外流水系(青海省環(huán)境地質勘查局,2015)。黃河自南西流入向北東流出本區(qū),深切兩側山地及共和盆地。
青海省共和土林地貌具有獨特的特點(圖1a)。根據(jù)土林地貌的總體或單體形態(tài)特征,參照羅鵬輝等(2020)對土林地貌的分類,將研究區(qū)土林地貌劃分為林柱地貌、溝谷地貌、潛蝕地貌和微地貌四個類型(表1),每個類型下又進一步劃分不同的亞類,具體分類見表1。壟崗狀土林(圖1f)是土林地貌發(fā)育初期的一種類型,主要分布于龍羊峽北側與東側的寬谷與沖溝兩側。墻狀土林坡度較陡,形態(tài)多呈尖錐型,多分布于沖溝兩側、山體頂部及靠近龍羊峽水庫的平緩地帶。壟崗狀土林和墻狀土林進一步發(fā)育形成各種塔狀、城堡狀和柱狀土林。塔柱狀土林一般為溝邊殘留土體,部分象形,高度不等。
表1 青海共和土林地貌分類簡表
土林地貌的形成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物質基礎、地球內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內動力作用主要為構造抬升,外動力作用的方式包括面狀侵蝕、溝蝕、潛蝕(或稱地下侵蝕)、泥流、塊體運動和挖掘、運移土體等等。另外,土林地貌的形成還受重力作用、植被分布及部分人為作用的影響。
公園內土林地貌的地層為上新統(tǒng)-更新統(tǒng)河湖相沉積物。巖性主要為黃色細-中粒砂巖、粉砂巖與泥巖互層(棕-紫色),中夾數(shù)層粉砂巖(淺灰色)及少量黃褐色薄層砂礫巖,下部夾鈣質粉砂巖,底部與中新統(tǒng)整合接觸。內動力地質作用主要是新近紀以來的構造運動,整體抬升以及該過程中形成的節(jié)理和裂隙,在土林地貌形成的過程中控制了土林地貌的整體走向與分布。中晚更新世之交(距今15萬年)發(fā)生的共和運動對共和盆地現(xiàn)代地貌起到了控制作用,導致了共和古湖外泄、盆地破壞,由于基底隆起導致流水侵蝕作用增強,原本總體較為平整的共和盆地地表被進一步分割和下切。
影響土林地貌形成的外動力地質作用主要包括流水侵蝕、風力侵蝕和重力作用等。流水沿著地層中的節(jié)理或裂隙侵蝕切割形成了溝谷,而流水的繼續(xù)沖刷侵蝕形成了壟崗狀土林。在這一過程中,構造作用在地層中形成的斷層、節(jié)理或裂隙方向控制了土林地貌的整體走向。在流水侵蝕作用改造土林地貌的后期,水流沿巖層裂隙垂直下滲,到達底部堅硬面后變?yōu)闄M向流動,從而產生了滑動面與下部空洞。在此基礎上,重力的作用導致邊緣巖層坍塌,從而形成了近乎直立的坍塌面,進而再進一步演化形成城堡狀、錐柱狀的土林。
形成洞穴的巖層通常較為軟弱,滲流沿裂隙不斷擴張,將泥沙帶走,形成了下陷的空洞。龍羊峽地質公園內地層的巖性變化較大,是形成各種形態(tài)的陷穴(如豎井狀、漏斗狀、串珠狀、天生拱橋形態(tài)的陷穴)與橫向洞的主要原因。微型地貌的形成,如泥乳柱,是由于干旱區(qū)降雨量小,前期粘結附著物在被水流沖刷的過程中部分得以保留,泥流中的水分迅速蒸發(fā),泥流粘度增大而逐漸固結形成的泥柱;泥珊瑚的形成原理類似于壟崗狀土林,是水流沿軟弱的部位侵蝕改造便出現(xiàn)了泥珊瑚蔟這種形態(tài)的微型景觀。
共和龍羊峽地質公園土林地貌的物質基礎包括第四系沖—洪積層,新近系與第四系疊置且新近系砂質沉積物與泥質沉積物互層,差異風化現(xiàn)象明顯,類型豐富,形態(tài)詭異,造型多變,特別是陷穴等負地貌形態(tài)發(fā)育,這些對從第四紀地質學、地貌學和巖石學等多方面研究土林地貌形成和演化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另外,對干旱區(qū)這一典型地貌具有重要的科普意義。
在土林地貌的對比研究方面,全國范圍內土林地貌分布較為廣泛,主要包括云南元謀土林、西藏札達土林、青海共和土林、張掖南臺土林、山西大同土林、西昌黃聯(lián)土林、甘肅天水土林等等。其中,分布面積最大的是札達土林地貌,發(fā)育最為典型的是元謀土林地貌。對比國內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土林地貌(表2),共和土林地貌潛蝕作用明顯,陷穴、洞穴較多,且洞穴中的陷穴是本區(qū)標志性景觀。
表2 國內主要土林地貌特征對比簡表
共和土林地貌千姿百態(tài),其造型擬人似物,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成為了西北地區(qū)旅游市場中重要的一部分。土林地貌處于粗獷、荒涼、原始的環(huán)境中,與青山綠水的自然風光形成強烈對比,有很強的吸引力,吸引了眾多畫家、攝影師前來寫生,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和旅游開發(fā)價值。
共和土林地貌區(qū)作為青海共和龍羊峽地質公園的一部分,設置了土林保護區(qū)、游覽區(qū)、管理服務區(qū)等功能區(qū),在保護的前提下,對區(qū)內的土林地貌進行旅游開發(fā)。
在保護好地質遺跡的前提下對地質公園進行旅游開發(fā)已經成為地質公園發(fā)展的重要發(fā)展路徑(吳學成等,2014)。龍羊峽地質公園對地質遺跡的分級保護中,部分土林地貌景觀劃分到一級保護區(qū)內,面積9.67km2,占地質公園總面積的1.79%;另外還包括萬佛朝宗和點將臺兩個一級保護點。對一級保護區(qū)采取的保護措施包括:①保護責任落實到人;②解說系統(tǒng)的建設,普及地質遺跡的科學價值、保護價值以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③除保護性設施和外,嚴禁建筑設施建設;④圍欄圈隔。一些重要的土林單體劃分到二級保護區(qū)內,包括落水洞、擎天穴、墻狀土林等。陷穴、土林微地貌景觀主要劃入三級保護區(qū)內。
加強地質公園建設,是履行地質遺跡保護職責,服務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直接抓手。地質公園的科普旅游發(fā)展促進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內地質公園的旅游產業(yè)發(fā)展,進而提升旅游品味,樹立中國地質公園的國際旅游形象。青海共和土林地貌區(qū)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內,借助國家“一路一帶”建設戰(zhàn)略契機,發(fā)展科普旅游、生態(tài)旅游和特色旅游,將極大的提高共和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
4.2.1科普旅游
2016年以來教育部、國家發(fā)改委等部門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和實踐活動不斷作出要求,極大的推動了研學旅行的發(fā)展。土林作為一種特殊的地貌類型,其類型、分布、形成、演化以及沉積等涉及到地質學、地理學、水文學、地貌學、氣象學、氣候學、旅游資源學等多個方面,具有獨特的科學考察和普及價值,不僅是科研工作者考察和研究的基地,更是青少年戶外研學的優(yōu)選場所。共和土林地貌在科普旅游發(fā)展過程中,既要突出公園的地學科普特色,提高景區(qū)從業(yè)者的科普素質,又要加強體驗性科普旅游設計,推廣科普行動的開展。
4.2.2 生態(tài)旅游
土林自身分布區(qū)域因植被稀少而使得景觀具有粗獷、獨特等特征,從生態(tài)旅游的角度講,共和土林地貌區(qū)可以使人了解生態(tài)破壞后的環(huán)境狀況,使旅游者通過考察、體驗親身感受生態(tài)被破壞的后果,從而樹立環(huán)保意識。另外,土林地貌位于龍羊峽北岸,與龍羊峽的浩淼清波構成的景觀組合,改變了黃河在公眾心中的傳統(tǒng)印象,成為開展生態(tài)旅游的絕佳場所。
4.2.3 特色旅游
共和土林地貌區(qū)處于開發(fā)初期,尚未被大眾知道,卻有很多攝影愛好者、攝影協(xié)會前來掠影,土林的形態(tài)各異、多姿多彩、神秘變幻吸引著這些人,充分展示了共和土林極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因此,吸引了游人探尋土林的各種變化給人帶來的震撼,激發(fā)游人探秘的心理沖動和實踐行為,為開展龍羊峽谷、土林地貌探險游提供保障。
(1)根據(jù)成因共和龍羊峽土林地貌可以劃分為林柱地貌、溝谷地貌、潛蝕地貌和微地貌。根據(jù)形態(tài),每個類型下可進一步劃分:林柱地貌可進一步劃分為壟崗狀土林、墻狀土林、城堡狀土林和錐柱狀土林;溝谷地貌包括細溝、線溝、切溝和懸溝、沖溝;潛蝕地貌主要是洞、穴;微地貌主要是泥乳柱和泥柱簇。
(2)青海共和土林地貌地層組成物質為上新統(tǒng)-更新統(tǒng)河湖相沉積物,形成的內動力地質作用主要為距今15萬年的共和運動,外動力地質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蝕、風力侵蝕和重力作用等。
(3)綜合分析土林的科學價值、美學價值及旅游開發(fā)價值,結合國家“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共和龍羊峽地質公園土林地貌適宜在保護的前提下走科普旅游、生態(tài)旅游和觀光旅游等持續(xù)發(fā)展道路。
錢方,凌小惠. 1989.元謀土林成因及類型的初步研究[J].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命科學 地學), 04:412-418+449-450.
羅鵬輝,張世濤,田宜敏,雷斌,鄧琦. 2020. 土林地貌分類研究[J]. 地球學報, 41(04):575-582.
何艷花. 2014.元謀土林地層與土林地貌形的成年代及期次研究[D]. 昆明:云南師范大學.
朱仁鵬,石晨霞. 2011.對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旅游業(yè)發(fā)展的思考[J]. 安徽農業(yè)科學, 13:7900-7901+7922.
王守軍. 2005.元謀土林地質景觀特征及旅游開發(fā)與保護[J]. 云南財貿學院學報, S1:111-118.
孟憲剛,朱大崗,邵兆剛,楊朝斌,韓建恩,余佳,孟慶偉. 2006.一種新的地質地貌景觀類型——西藏札達盆地古格地貌的特征與成因初探[J]. 地質通報, Z1:295-301.
趙藝學. 2012.大同土林景區(qū)主要自然景物-土林形成發(fā)展過程及安全保護[J].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07:195-200.
張慧. 2014.大同土林風景區(qū)晚更新世以來氣候變化初步研究[D]. 太原:山西大學.
青海省環(huán)境地質勘查局. 2015.青海共和龍羊峽省級地質公園綜合考察報告[R].
張婷婷,侯利朋. 2017.青海共和龍羊峽地質遺跡類型及綜合評價[J]. 中國錳業(yè), 35(02):49-53+58.
王小群,魏玉峰. 2007. 西昌黃聯(lián)土林的成因初探[J]. 水土保持研究, 01:218-220.
吳學成,李江風,方世明,謝景連. 2014.地質遺跡保護視角下的地質公園旅游開發(fā)構想——以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阿斯哈圖石林園區(qū)為例[J].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04):187-193.
Geomorphic Characteristics,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ulin Landform ofLongyang Canyon Geopark in Gonghe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WANG Yan-jie1HAN Zi-chen2WU Fa-dong3ZHANG Ting-ting4
(1-School of Tourism,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of Hebei Province, 050061; 2-No.801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Brigade of Shandong Exploration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handong Province Geo-miner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Institute),Shandong Ji’nan, 250014;3-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 Beijing, 100083; 4-Qinghai Bureau of Environmentally Geological Survey, Xining 810007)
GongheLongyangCanyon Geopark in Qinghai Province is a very typical Tulinlandform.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e domestic landform of the same typ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types, forming factors and value of the Tulinlandform in LongyangCanyon.Types of Tulin Landform in Longyang Canyon of Gonghe County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rest-columnar shaped ones, gullies, underground erosion ones and microtopography. Formation of GongheTulin Landform is affected by strata materials, endogenic and exogenic geological processes. Thethe main internal dynamic geological action is the Gonghe movement 150,000 years ago.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ulin landform of GongheLongyangCanyon Geopark is suitabl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science tourism, ecological tourism and sightseeing tourism under the premise of protection.
Tulinlandform,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Longyang Canyon Geopark of Qinghai Province
[P66]
A
1006-0995(2022)04-0718-05
10.3969/j.issn.1006-0995.2022.04.034
2022-03-22
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D2019207092);河北經貿大學科學研究與發(fā)展計劃項目(2021YB13)
王彥潔(1987— ),女,滿族,河北承德人,博士,從事旅游地學、旅游規(guī)劃等相關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