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
一個圓柱形的大家伙離開了海南文昌航天發(fā)射場,在火箭的幫助下飛往太空,幾分鐘后,它來到了距離地面大約400千米的預定軌道上。
這個大家伙叫“天和”,是個大型太空艙。
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里,它會迎來好多新伙伴:有新的艙體,它們像拼積木一樣,與“天和”完美地拼接在一起;有新的物資,為艙內添置新的科研裝備。最有意思的是,前不久,我國的航天員也來到了這里,開啟住在“天宮”里的生活。
沒錯,這就是我們中國航天人在太空蓋的“新房子”——“天宮”空間站。
在太空“搭積木”
空間站是一種載人航天器,它可以長時間在近地軌道運行,就像是在太空中漂浮的大房子,航天員能在里面長期工作和生活。
空間站通常都很大,比如我們的“天宮”空間站,設計總重量有180噸,相當于150輛小汽車那么重,想要把它一次發(fā)射到太空的軌道上,非常困難。
我們知道,房子都是一磚一瓦蓋起來的。我們的空間站,也是把不同的艙體分批次發(fā)射,等它們都到了太空,再像拼積木一樣,組裝起來。
已經發(fā)射升空的“天和”太空艙,就是其中一塊特別重要的“積木”。它長16.6米、最大直徑4.2米,重22.5噸,最多可以容納6名航天員,是整個空間站的中心,也被稱為“核心艙”。
“天和”核心艙的后端可以連接貨運飛船,用來向空間站送物資。它的前端有一個節(jié)點艙,像個大圓球,前端和底端可以連接載人飛船;頂端是個“門”,航天員可以在這里進出;左右兩端則將連接另外兩個太空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它倆將與“天和”核心艙組成一個T形結構,這便是中國的“天宮”空間站。
天上的宮殿
宇航員住在“天宮”里,感覺怎么樣呢?
據說很舒服,就拿“天和”核心艙來說,它是我國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可以提供50立方米的生活空間。
等“問天”和“夢天”兩個實驗艙上去,活動空間將增加到110立方米,航天員們便能夠享受這個太空中的“兩室一廳”了。
在“天宮”空間站里,還有一套完整的循環(huán)過濾系統(tǒng)。艙體內的氧氣、二氧化碳、水都能夠實現循環(huán)轉化,為航天員提供長期、安全的生存環(huán)境。
不過別忘了,空間站可不光是航天員用來吃飯睡覺的地方,這3個太空艙可都有重任在肩。
“天和”核心艙是航天員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整座空間站的控制中心,它就是空間站的“總司令部”。
而另外兩個實驗艙,則主要是進行太空科研,同時還有應急避難的作用。
超級實驗室
太空和地面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那就是重力。
人和物體在地面上會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在太空中,則不會受到重力的影響。
因此,建設空間站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讓航天員們能在失重環(huán)境下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
國外的航天員們已在空間站上開展了大量的生命科學實驗——繁育多種動植物,比如老鼠、魚、鵪鶉……他們還發(fā)現,一種叫“水熊蟲”的生物,它雖然看著很普通,卻在太空環(huán)境中有著極強的生存能力。
除此之外,航天員們在空間站還開展了對地觀測、基礎物理等諸多領域的研究。
2021年,我國3名航天員搭乘“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進入“天和”核心艙后,也進行了空間應用、航天醫(yī)學等領域的實驗。
太空,并不遙遠
我們今天很多的生活用品,正是來源于探索太空后發(fā)展出的新技術。
比如方便面里的蔬菜包就來自為航天食品而研發(fā)的“冷凍脫水蔬菜技術”,這種技術能極大地減輕食物的重量。還有我們穿的各種炫酷的氣墊運動鞋,同樣來自航天技術——為了讓航天員安全登月,科學家要制造出厚度均勻、能耐受高壓的航天服,最終發(fā)明了“中空吹塑成型”技術——后來,這種技術被應用到了運動鞋上。
還有微波爐,最初也是航天員用來加熱飯菜的特有設備,現在幾乎成了家庭必備品。
有人說,如果把現代人類的科技比作一列火車,那么,航天技術就是這列火車的車頭,能夠帶動其他高新科技的飛速發(fā)展。
正是因為如此,“天宮”空間站才格外重要,它不僅是中國的超級實驗室,還將向世界開放。
目前,我國已經接收了好多國家、好多機構想來咱們的“天宮”做實驗的申請,我們就等著從“天宮”傳來好消息吧。
2021年6月17日,“天宮”迎來了它的第一批客人: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下面,就和我一起欣賞這三位航天員的“天宮”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