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謙
指尖博物館里有個大老虎展廳,里面的東西都跟虎有關,其中暗藏著不少有關虎的文化傳說。
本期講解員是小哥白尼。它不喜歡規(guī)規(guī)矩矩講故事,重新布置了展品,讓展廳里的大老虎跟游客躲貓貓。這些躲貓貓的“虎”有的是虎的形象,有的是虎的故事,還有的是虎的知識。游客們只有認真參與游戲,才能找到它們。
躲在成語里
由于虎勇猛、霸氣、戰(zhàn)斗力強,自古令人敬畏。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里,夸孩子用“虎頭虎腦”,贊美勇士用“虎虎生威”,表達祥瑞吉利的時候常用“龍騰虎躍”……這些詞不僅和虎有關,還都是四字成語。當然,有關虎的成語不止這些,將下面這些文字排列組合并加入“虎”字,你會得到更多四字成語:
臥 頭 蛇 狐 威 羊 口 拔 牙 藏 龍
尾 背 假 腰 熊 嘯 龍 入 視 眈 吟躲在詩詞里
猛虎行
南朝宋·謝惠連
猛虎潛深山,長嘯自生風。
人謂客行樂,客行苦心傷。
猛虎行(節(jié)選)
唐·張籍
南山北山樹冥冥,猛虎白日繞村行。
向晚一身當?shù)朗常街绪缏贡M無聲。躲在演化史里
展廳里有一張大大的復原圖,表現(xiàn)了遠古人類從大貓口中奪取獵物的場景。仔細看看,這只大貓是老虎嗎?
想知道答案,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虎。今天我們說的虎指的是貓科豹屬虎種的動物,共有9個亞種,分別是東北虎、華南虎、蘇門答臘虎、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馬來亞虎、爪哇虎、巴厘虎、里海虎。其中,爪哇虎、巴厘虎、里?;⒁呀?jīng)滅絕。所有的虎起源于200萬年前中國黃河中游一帶,后來沿東北、西北、南三大主要線路向外擴散。
無論哪一種老虎,身上的斑紋都以條紋為主,而不是圖中的環(huán)狀圖案;從牙齒來看,老虎的犬齒不小,但絕不像圖中大貓的犬齒,長度達到了“劍齒”的標準。所以,這只大貓最有可能是劍齒虎而不是老虎。劍齒虎有很多種,雖然它們也是貓科動物,但在分類學上屬于劍齒虎亞科、鬣齒獸科和獵貓科等,并不屬于貓科豹屬,跟老虎最多只能算是親戚。
展廳里還展出了不少跟虎有關的古代器物,它們分別來自我國各大博物館。古人將虎鑄刻在器物上,以表示對虎的崇拜。
躲在青銅器里
下圖和右圖中的三件器物是青銅器,分別是青銅虎鎣(yíng)、伏鳥雙尾青銅虎和虎鈕銅錞(chún)于。上面的老虎姿態(tài)各異,請你根據(jù)介紹將名字和圖片連起來。
青銅虎鎣是西周晚期的一種水器,類似于今天的水壺,蓋子上臥著一只威風凜凜的虎。仔細觀察,虎的臥姿十分寫實。
伏鳥雙尾青銅虎產(chǎn)于商代,器物本身就是一只蓄勢待發(fā)的虎,古人給它多安了一條尾巴,還讓一只小鳥臥在它的背上。老虎擅長伏擊,出擊前的姿態(tài)確實如器物所表現(xiàn)的樣子。
虎鈕銅錞于是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樂器。樂器頂部中央鑄有虎形鈕,老虎仰著頭,張著嘴,翹著尾巴,惟妙惟肖。在自然界,虎翹起尾巴并不停抖動,再伴以低沉的吼聲是一種戒備姿態(tài),這樣的虎通常是最危險的。
躲在星區(qū)里
我國古人把天空中的恒星劃分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qū),四象指的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其中代表西方的是白虎。自然界確實有白虎,但那是由基因突變產(chǎn)生的虎,它們擁有藍色的眼睛,體色基本為白色,上面有巧克力色的花紋。
躲在金牌里
展廳里還有一塊金光閃閃的虎豕咬斗紋金飾牌。正面雕刻著緊緊糾纏在一起的老虎和野豬,一側(cè)有孔,用來穿在腰帶上做裝飾。
這塊金牌出自戰(zhàn)國時期,描繪了我國北方草原上常見的猛虎捕獵場景。金牌上的老虎是西伯利亞虎,在我國被稱為東北虎,而野豬正是東北虎的主要獵物。
躲在連環(huán)畫里
畫中描繪的正是家喻戶曉的武松打虎故事。傳說,老虎喜歡吃人,為了抵御虎對人生命的威脅,人類獵殺虎,武松打虎的故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那么,老虎在現(xiàn)實中真的會吃人嗎?
事實是,老虎一般怕人,不愿意和人發(fā)生正面沖突。在自然界中,身強體壯的老虎捕獵能力較強,以野生動物為食,通常不靠近人類。只有年老體弱或是受了傷的老虎捕獵能力差,吃不飽肚子,才會鋌而走險靠近人類生活區(qū),偷食家畜,因此和人發(fā)生沖突,甚至傷人。傷人之后,它們不但不吃人,反而會因為害怕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