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打破高校圍墻,讓學習機會更加平等
學術“下凡”由來已久,曾經火遍全國的《百家講壇》便是學術“下凡”的一種形式。如今,學術大師從電視平臺轉戰(zhàn)短視頻平臺,優(yōu)勢也變得更加突出。比較之下,以前的《百家講壇》等電視節(jié)目知識局限于文史類,如今的短視頻形式則大大豐富了知識類型,如地質學、物理學、醫(yī)學等。人們可以通過短視頻平臺接觸到不同專業(yè)領域的教授,在教授的悉心講授下更好地理解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并且還可以通過彈幕、評論等方式與教授形成良好的互動。原本矗立在校園與大眾之間的高墻被打破,知識在更大的社會范圍內流動,每個人都擁有了與學術大師接觸的權利。這充分滿足了大眾對知識的渴望,讓學習機會更加平等。
話題展現
2021年9月7日晚,78歲的柳冠中出現在某短視頻平臺的直播間,他是“中國工業(yè)設計之父”,也是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滿頭白發(fā)的柳冠中,通過手機屏幕,為全國網友解讀他所理解的設計,兩小時的直播,觀看人次達15.8萬。在今年的全國高校開學季,該短視頻平臺共舉辦了8場直播公開課,邀請到洪子誠、戴錦華等8位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圍繞文學、電影史、物理學、生物學等分享通識知識。網友評價:當文化大師們紛紛入局短視頻,相當于是學術“下凡”。
觀點
學術“下凡”,打破知識壁壘
入駐短視頻平臺的高校教授們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解,讓知識不再晦澀,讓學習不再枯燥。比如汪品先教授解答“百慕大三角的傳說是真是假”“深海生物為何沒被壓扁”“死海為何叫死海”等一系列神秘而有趣的“十萬個為什么”,就讓海洋地質學變得不再遙遠;王永健教授用小豬佩奇玩偶解釋“如果腦袋被大象踩了一腳會怎么樣”,用一盆水詳解“跳水運動員究竟如何壓水花”,緊跟時事的小實驗讓力學變得更接地氣。知識不該受困于象牙塔,各高校教授們入駐短視頻平臺,以輕松詼諧的方式和耐心認真的態(tài)度向大眾普及各專業(yè)的知識,降低了學習的門檻,讓大眾更樂于學習。
觀點
平等交流,讓教學相長成為可能
開放的網絡學習平臺也帶來了更多跨學科交流的機會。如果說專業(yè)之間的交流是你來我往的有序遞進,那跨專業(yè)的交流便是電光火石的激烈碰撞,也許令人長期苦惱的問題就隨著碰撞誕生出新的破解方法。學術“下凡”讓大眾能夠接觸不同領域的教授的同時,也讓教授們有機會接觸更多不同專業(yè)的“云學生”。周征宇教授便在視頻里拋出了寶石產地識別的難題,有數學專業(yè)的學生便建議采用大數據處理技術和機器學習進行解決。也有人工智能專業(yè)的學生主動提議進行VR拍攝,解決高價值玉石不便經常展出的問題,為感興趣的網友提供虛擬參觀服務。學術“下凡”讓知識的流動從單向變成了雙向,師生互通有無,讓教學相長這一理想教學模式成為可能。
佳作范本
我的云端老師們
文/余一條
課堂之外,我還有一群來自網絡云端的老師們。在他們的課程中,我發(fā)現高深難懂的科學變得可愛,感受到二維的影像變得立體,體會到師生的交流變得平等……連上云端,我是一尾躍入知識海洋的小魚,游來游去,自由又自在。
“bilibili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汪品先。今后我就會在這里和大家分享有關海洋的科學普及的知識?!边@是我與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的第一次照面。在此之前,他的課程便受到大量用戶的追捧,因而被推送至我的首頁。機緣巧合下,我點開了視頻,也開啟了一場奇妙的深海之旅。在汪品先老師看來,科學應當是有趣的。如果社會上普遍對科學存在誤解,認為它很枯燥、呆板,那定是某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茖W家則有必要站出來,消解這道關于知識的“鴻溝”。所以,面對彈幕諸如“百慕大三角的傳說是真是假”“深海生物為何沒被壓扁”“死海為何叫死海”這些在真實課堂上學生難以啟齒卻又充滿了好奇的古怪問題,汪品先老師不厭其煩地一一作答,深海變得不再神秘卻更加充滿了魅力。
讓很多人爭做“云學生”的還有北京大學的戴錦華老師。一點開戴老師的課程,映入眼簾的便是滿屏熱情問候“老師好”的彈幕。很多人自我調侃:“感謝戴老師在B站開課,不然想聽您的課,我還得先努力考上北大?!痹诖骼蠋煹碾娪罢n上,縝密的邏輯和大氣磅礴的語言,如浪潮般將我這尾懵懂的小魚卷入思想的海洋中,同頻激蕩。正如課程介紹所寫,經由電影這個入口,在戴錦華老師的講解下,我走向世界,走向他者,在看到他人的同時也真正認知了自己。在這場云端學習中,我的不解和困惑依然還有很多,但滿腹疑問地看待這個世界,也許比一臉懵懂卻開不了口要好得多吧?
高校老師們的“觸網”讓云端成為知識的海洋,無數渴求知識的小魚兒躍入海洋,而海洋那頭是手持凈瓶的云端老師們,揮灑楊枝。
/點評/
作者從自身的“云端學習”經歷出發(fā),向大家介紹了兩位云端老師——汪品先老師和戴錦華老師。又將自己的學習行為比作“小魚兒躍入海洋”,兼具生動性和形象性。文章結構清晰,語言生動,清楚闡明了高校教師學術“下凡”對大眾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