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忠
(福州市建筑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9)
1999年6月23日,國際建協(xié)第二十次世界建筑師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由吳良鏞教授起草的《北京憲章》?!侗本椪隆诽岢隽?l世紀的建筑學體系的廣義建筑學,從地區(qū)、文化、科技、經濟、藝術、政策法規(guī)、業(yè)務、教育、方法論等不同側面,思考建筑學問題。廣義建筑學通過城市設計的核心作用,從觀念、理論上,把建筑學、地景學、城市規(guī)劃學的要點整合為一,三位一體,實現(xiàn)整體設計以應對當下城市、建筑所面臨的問題。閩清梅溪新城正是從地域場地出發(fā),通過以建筑師為主導的城市設計、建筑設計、園林景觀設計三位一體的整體設計 ,發(fā)揮技術和人文要素作用,營造良好的城市與建筑空間、風貌和場所。
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福州西部的山城閩清簡稱“梅”,是福建著名僑鄉(xiāng)之一??h域風光秀麗,人文薈萃。福州第一位狀元許將、《禮書》《樂書》編著者北宋“二陳”陳祥道、陳旸、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孟超、茶界泰斗張?zhí)旄>鲎蚤}清?!懊健⒈趟?、溫泉、古民居”及禮樂文化、“梅”文化,以及以池園陶瓷手工制作技藝為代表的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閩清地域自然特色與文化特色。
梅溪新城位于老城區(qū)南約3 km,對其進行開發(fā),是閩清由梅溪時代,邁向閩江時代拓展城市發(fā)展空間的重要舉措。三千畝梅溪新城三面環(huán)山東面朝江。新城東面臨江為大王崙,北面是大坪崙,南向中景是里寨的山牳崙,遠景是有巨型風力發(fā)電風車的大湖仙群山。周邊山體延綿、層次豐富、山形圓潤、植被較好,是新城良好的對景和背景。里洋溪、大坂溪、??酉龡l溪流在梅溪新城的核心區(qū)匯流為埔口溪。溪流平時水量不大水質清澈,河床與規(guī)劃道路及場地有較高高差,沿著溪流兩岸4 m~5 m高差,是8.2 km環(huán)新城生態(tài)公園步道系統(tǒng),兩側綠坡形成很好的生態(tài)廊道,將新城與閩江連接。
由于新城地形高差變化較大,福銀高速和梅溪高速出入口的高架匝道環(huán)繞,308省道、新城南北干道梅谷路與里寨路的復雜疊加,讓“三山鼎立,四水流轉”的新城山水格局用地更顯得破碎和零落。
面對自然生動的山水場景、破碎零落的項目用地和復雜局促的交通組織,城市設計借助山水環(huán)境構建新城整體獨特的空間格局。以大王崙、大坪崙以及山牳崙為空間格局主軸支撐,通過大坪崙、山牳崙和大湖仙山形成統(tǒng)領新城的空間主軸,以山水為“勢”,建筑為“形”,回應禮樂文化“禮者,天地之序也”。主軸由北往南依次布局行政中心、市民廣場、閩清游泳館、科技館、體育館(簡稱閩清三館),穿過福銀高速往南延伸,主軸南側布局中學、小學、體育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公共建筑??缭?00 m的新城主軸,“使用強有力的形態(tài)語言以組織空間中人的活動。”[1]公共功能、自由形態(tài)以及有力的空間格局,塑造了梅溪新城山水城市開放自然的整體形象,如圖1所示。
圖1 梅溪新城城市設計回應“禮者,天地之序也”
場地對山地建筑的限制,需要總體設計有效組織內外交通,以連接不同的場地高程,實現(xiàn)用地車行交通可達性,控制土方及邊坡?lián)鯄こ?,提高建設效率。為了合理進行豎向設計,以減少項目土方工程量,山地建筑道路設計坡度,及同一場地不同位置銜接的道路標高高差通常較大。對于坡度和高差較大的山地建筑群體,采用車行交通繞行走外圍環(huán)路,降低坡度提高頂層臺地標高,人行交通借助垂直電梯和天橋,連接解決豎向登高和水平直行,可以有效解決人行便捷和車行安全的矛盾,同時實現(xiàn)人車的有效分離。
閩清三館作為開放性的公共建筑,以室外場地和道路順接為基礎,形成多首層的環(huán)建筑周邊交通組織,既塑造了建筑從場地生長的形態(tài),也提高了場地交通的便利性和各樓層使用價值,形成獨具特色的山地建筑交通組織和豎向設計。
山地建筑的總體布局,首先要建立在對項目山地地形地貌的充分認知,和對交通合理組織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功能類型建筑的布局特點,設計臺地的水平尺度和高程變化,需分別按照住宅、教學、醫(yī)療等不同建筑類型功能單元和層高模數(shù)設置。針對山地建筑通常步行和車行分離的情況,適當提高步行主軸附近的建筑容量和使用功能,發(fā)揮步行主軸的服務效率。利用山地臺地的地形設置架空層、變標高地下室及多首層出入口,提高建筑對場地的適應性??刂铺罘綋鯄σ?guī)模,預留多層級擋墻的平面空間尺寸。對學校建筑的田徑場等大尺度同標高用地,宜落位低標高填方區(qū),建筑主體則盡可能安排在挖方區(qū)減少基礎造價。
山地建筑多望山見水, 作為山邊水邊建筑由于所處的開闊空間或較高標高,通常是城市景觀控制的重要節(jié)點。山地建筑或架空吊腳,或退臺跌落,或塑造第五立面,層疊錯落的建筑形態(tài)與背景山地相映襯,強化了山水城市的特征。
“人的存在意味著‘在大地之上,蒼穹之下’,首先面對的是自然場所(場地),經由對自然場所的理解,人構筑了人為場所。人透過“物”“秩序”“特質”“陽光”與“時間”,而得以理解自然場所”[2]。
建筑源于場地,場地對建筑產生了限制和約束?!傲α繌闹萍s中誕生,在自由中死亡”[3]。正是這些限制和約束,讓建筑產生了差異化的解決方案和獨特個性。場地限制了建筑,建筑和場地又相互融合,重塑了場地。
閩清三館正處梅溪新城核心三溪匯流的重要節(jié)點,也處于梅溪高速出入口匝道環(huán)繞和308省道、新城南北干道梅谷路與里寨路立體交錯的位置。低溪谷和高快速的不同標高,各向道路的不同維度方位,決定了三館需要連續(xù)完整的全方位塑造形象。同時三館之間,需要空間和造型上的整體協(xié)同呼應,以解決用地各自獨立建筑之間關系弱化的矛盾。
閩清三館城市設計以“梅”文化為出發(fā)點,結合所處山水環(huán)境,取意“飄舞在三山四水間的梅花”,回應“樂者,天地之和也?!?實現(xiàn)建筑群體整體性以及和山水環(huán)境的融合共生,如圖2所示。
圖2 閩清三館城市設計回應“樂者,天地之和也?!?/p>
為了強調閩清三館的整體性,閩清三館的出入口和形象都聚焦三個建筑之間的開放空間,形成了相互之間的對望和顧盼有情。通過跨越道路和綠色溪谷之間的步道、拱橋、下穿道路步行系統(tǒng),強化了三館建筑之間的人流交通聯(lián)系,如圖3所示。地下停車空間、人防空間的共享,也加強了建筑之間功能上的聯(lián)系和互補。
圖3 閩清三館融合共生、顧盼有情的總體布局
人工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既有總體布局上的融合共生,又有在建筑自然流線形態(tài)與自然山水延綿圓潤形態(tài)的呼應融合。連續(xù)的通透幕墻,實現(xiàn)建筑借景周邊山水景觀,也讓周邊的城市空間尤其夜幕降臨時感受到建筑暖暖的人間煙火,如圖4所示。建筑倒影在清澈溪流,透過玻璃頂棚感受自然的天光云影,延綿群山透過玻璃幕墻,借助逆光倒影融入室內空間。在互動交融有機共生中,實現(xiàn)了審美主體和客體的角色不斷轉換,如圖5所示。
圖4 夜色中的科技館、游泳館帶給梅溪新城活力與暖意
小橋流水、稻香村野,山光云樹、跌水飛瀑,甚至來自遠山大湖仙風車的呼喚,都可以互動融入建筑。這樣的融合共生,將建筑群體與自然山水的美融合起來,形成一個更為自由也更為開闊的有機整體的詩意美,如圖6~圖7所示。
圖6 “層疊開放”的閩清縣科技館和層疊起伏的群山輝映
圖7 以富有邏輯性肌理,回應遠山風車的呼喚
山地的場地特點,決定了建筑與場地之間存在著脫離和硬連接的可能。山地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和限制了建筑的產生和生長,但是也正是這種約束和限制,激發(fā)出建筑的內生力量。平衡好山地建筑的功能需求、交通組織、平面布局、建設容量與高差坡度、填方和挖方等土石方工程、基坑邊坡?lián)鯄Α⒐て谠靸r之間的矛盾,合理分配空間和資源,實現(xiàn)建筑和場地的協(xié)調。
正如阿爾瓦羅·西扎經常采用的手法,山地建筑通過“使用擋土墻、臺階、平臺、坡道、草坡、水面等元素將建筑延伸到場地上,也將場地吸收到建筑中”[4]。閩清三館和南平的武夷名仕園正是利用這些元素,通過恰當?shù)木坝^和建筑處理,實現(xiàn)建筑與場地融為一體,實現(xiàn)建筑從場地生長,如圖8所示。
圖8 閩清縣科技館建筑從場地生長
建筑不僅限于從場地的自然生長,建筑在重塑場地融合共生的過程中,通過意向表達和意境塑造,實現(xiàn)自身對社會超越功能價值之上的更高層面的文化價值。用理念和文字表達的意念,通過有感覺、有外象的對片段表象的組合形成意象,經多方感受和認知、引發(fā)聯(lián)想和情境的意象形成意境。建筑設計從意念到意象升華到意境,既要有文化的同質性引發(fā)共鳴,還要文化的獨特性引發(fā)思考[5]。
西方建筑的“總體設計看來被功能所支配,或者采納抽象的或幾何形格局。中國的總體設計常常超越這種范疇,自由引用隱喻借鑒?!盵1]。正如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鼎”、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國家游泳館的“水立方”,以及北京冬奧會首鋼滑雪大跳臺的“飛天”,都是設計意象和想象力的表達,提升了設計的吸引力,也利于設計概念的大眾理解與傳播。
圖9 “含苞待放”的閩清縣游泳館
閩清三館城市設計以“梅”文化為出發(fā)點,結合所處山水環(huán)境,取意“飄舞在三山四水間的梅花”。建筑形態(tài)或如小體量低標高最親水的游泳館“含苞待放”(圖9),或如中體量科技館“層疊開放”與群山輝映(圖6),或如體育館“激情綻放”傳遞“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圖10),表達了不同的場景意象感受,實現(xiàn)了意象的和而不同。以建筑群體重現(xiàn)了歷史上“梅溪兩岸梅花盛放”的意境場景,建筑與場地的融合共生,形成具有在地的故事性、人文隱喻和多元解讀。
圖10 “激情綻放”的閩清體育館
人文地理學者段義孚在《空間和場所》(Space and place)中提到,“人類可直立行走之后,這種行動能力將其周圍的空間賦予了文化的內涵,成為場所。”梅洛龐蒂則說“人類活動促使原本客觀抽象的物質空間向具有身體體驗、知覺的精神場所轉變?!?/p>
“建筑意味著場所精神的形象化,而建筑師的任務是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場所,幫助人類定居?!币虼丝虏嘉饕畬懙?,“建筑的目的在于感動我們。當作品借著服從、體會和尊重宇宙法則將我們環(huán)抱時,建筑情感便存在其中?!盵2]
自然場地因為建筑的存在引導而產生了意義,形成了場所。在場地成為場所的過程中,人的要素是至關重要的。具有場所精神的內外空間,給人以方向感和認同感,讓人得以認知空間和認可環(huán)境。形象化的具有品質、效率和體驗的場所空間對社會生活中人的體驗和情感,具有物質性和象征性的意義。
安全、健康、綠色、科技、人文是營造高品質場所空間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以技術和人文為支撐,通過對建設全周期、造價全要素的全過程管控和服務,提供高完成度的、符合社會需求的場所空間。
安全是場所空間必須具備的最基本屬性。在不同的地域、場地和功能要求,建筑和場所空間面臨著差異化的安全威脅。山地建筑安全設計的獨特性,在于山體穩(wěn)定評價、山地雨水排放、深基坑高邊坡?lián)鯄Α⑴R高邊坡?lián)鯄ㄖ?、填方區(qū)高層建筑的埋深及基礎設計等。
健康舒適是場所品質的重要體現(xiàn)。閩清游泳館通過吸聲板、吊掛吸聲體專項設計,解決潮濕環(huán)境下的游泳館聲環(huán)境處理。泳池水處理系統(tǒng)采用了硅藻土過濾技術和氯消毒系統(tǒng),提高過濾消毒的質量,降低傳染性疾病發(fā)生的風險。
綠色是面對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必要技術。游泳館采用平板型太陽能集熱器,與空氣源熱泵熱水機組聯(lián)合制備淋浴熱水;科技館采用光導管,解決大進深和特殊布局導致的無外窗內房間和內走道的自然光環(huán)境問題;照明控制系統(tǒng)采用擁有不同模式、適應不同使用場景的智能化設計,實現(xiàn)了建造和運維的綠色。
科技的發(fā)展推動了建筑的數(shù)字化、信息化以及工業(yè)化。建筑形象的Rhino參數(shù)化圖解、性能化設計和數(shù)字技術、虛擬現(xiàn)實的應用。技術支撐了“以流定形”和多元幕墻系統(tǒng)的設計。利用Rhino及Revit作業(yè)平臺,生成由場地自然生長的流線造型,實現(xiàn)了復雜體型造型建筑的生成、優(yōu)化、設計及建造(圖11)??萍拣^復雜的舞臺機械及舞臺聲光電技術,提高了多功能劇場不同使用場景的適應性。
圖11 Rhino參數(shù)化技術支撐的閩清縣游泳館造型和表皮
人文城市與建筑是人類文明和記憶的容器 ,也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場所空間。具有歷史文化藝術想象、關注人的體驗、充滿活力和煙火氣的場所空間,是建筑從物質空間轉向精神空間的路徑。源于“梅”文化“飄舞在三山四水間的梅花”的城市設計立意,以省級非物質文化陶瓷手拉坯技藝的流線型參數(shù)化形態(tài)設計,都是對地域文化的回應。梅花的“紅”和陶瓷的“白”在室內外空間交織展現(xiàn),為建筑帶來了獨具特色的視覺感受。建筑場所的人文性除了體現(xiàn)在文化方面,還體現(xiàn)在對人的體驗和需求的關注。人的視覺和身體的體驗都得到滿足。
梅溪新城從2010年近乎從一張白紙開始建設。通常新城與老城相比城市肌理相對疏松,道路較寬地塊聯(lián)系較弱,建筑的退線弱化了建筑之間的聯(lián)系。由于建筑環(huán)境生成時間集中,建筑風貌統(tǒng)一而略顯單調。疏松的功能空間結構與新城發(fā)展初期較少的居住和工作人流,造成新城建設中前期普遍存在的單調性、人氣不足和缺少經濟活力、社會活力和文化活力。
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中,論述到實現(xiàn)城市多樣化的4個條件,即主要用途混合,以滿足不同時間段、不同目的來到區(qū)域的人多樣化功能需求;大多數(shù)的街段要短,提高路網(wǎng)密度以實現(xiàn)多路徑的通行可能與體驗;保留區(qū)域建筑在年代和使用情況的差異;人流密度需要達到足夠高的程度[6]。這4個條件歸根到底,就是要實現(xiàn)人的到來、停留和消費。窄路密網(wǎng)利于集約和高效,可變和多元利于滿足人的需求。
城市如此,對于單體建筑亦可借鑒。閩清縣科技館通過科技展廳、多功能劇場、城市展示館、科協(xié)辦公、“兩會”會議等功能組合,實現(xiàn)公共空間和垂直交通集約共享使用,實現(xiàn)內部功能和交通組織的集約性、高效性。設計在甲方需求之外,還預留了獨立對外展覽展示,以及休閑觀景輕餐飲等復合多元空間。游泳館在主體游泳主功能之外預留了作為拓展的休閑健身空間,為建筑的可持續(xù)市場化運營提供了適當?shù)臈l件。
通過對既有建筑改造利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困難與問題的反思,設計在結構的豎向構件布置、層高、荷載以及設備設施容量預留、分區(qū)域設備系統(tǒng)的設置、運營和計量等方面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可變使用、多重定義、延長功能壽命提供了可能。
城市和建筑的目的都是為了人。建筑師通常更多關注的是空間,但是“只有將空間引入人的體驗、時間,事件,將尺度,材料等元素與身體建立起文化關聯(lián),空間才能成為有意義的場所。”[7]。
C.亞歷山大的《建筑的永恒之道》(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提出,“城市的生長和再生就是許多活動的合生”[8],追求場所特質“是對我們最有生氣的那些時刻和情境的追求”[8]。在他的《建筑模式語言》(A Patten Languag)中,對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場所,從區(qū)域、城市、社區(qū)和鄰里、鄰里內公共地帶、鄰里中私密地帶和公共機構、建筑群中的總體布控、建筑及其房間、建筑之間花園和小路、最小的房間和房間中的壁櫥、所有建筑結構和材料、構造細部、細節(jié)色彩和裝飾等不同尺度維度層級,歸納了12小類共253個模式語言[8]。這些模式語言為營造可體驗、有活力的場所提供了強有力的專業(yè)借鑒。
閩清縣科技館在設計構思階段,即將五個功能區(qū)的公共門廳連接成一個開放連續(xù)、富有變化的整體,既回應和借景周邊自然山水景觀,也將科技館的門廳空間和城市展示館相連接,通過天橋,科技館門廳和多功能劇場的貴賓門廳、西側城市主軸門廳,以及南側平時高頻度使用的緊湊觀眾門廳連接,結合多首層入口形成了建筑內部具有多層次、多標高、宜步行、有活力的室內外場所。在陶瓷白色和梅花紅色交織的空間里,通過開敞寬闊的階梯狀空間,和具為裝飾性視覺焦點橢圓樓梯的串接,可輕松水平及豎向漫游,用身體和視知覺、聽覺充分感受到自然山水、天光云影和建筑充滿張力活力的詩意空間。在這空間場所,可等候會友眺望城市、可布展觀展、可享受音樂演出等高雅藝術,了解城市變遷和科技發(fā)展、亦可輕餐飲休閑,真正營造有意義和有體驗的場所,如圖12所示。
圖12 閩清縣科技館開放連續(xù)、富有變化的場所空間
建筑的底層空間是建筑與城市關聯(lián)最密切的空間,是連接建筑內外以及建筑內部地上和地下的關鍵區(qū)域,也是建筑融入城市發(fā)揮其社會價值與市場價值,提高人感受體驗建筑的重要空間。隨著建筑智能化和智慧化發(fā)展以及大數(shù)據(jù)的應用,即使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時期,建筑最大程度的開放使用亦成為可能。在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中通過底層架空、開放使用功能、增加層高、避免或減少設備用房、疏散通道等永久性不可變的功能、功能的合理串接和可穿越路徑等設計,實現(xiàn)建筑與外圍周邊區(qū)域在功能、空間、場地、景觀、人流組織上的自然、高效、開放的連接,成為城市開放包容、有活力、宜步行的積極元素。
山地建筑要實現(xiàn)從場地生長,有效消解建筑在重塑場地過程中對場地的負面影響,實現(xiàn)建筑場所與地域場地的融合與共生,營造場所良好體驗,需要充分發(fā)揮景觀的積極作用。
南平的武夷名仕園項目具有更顯著的山地建筑景觀特點。該項目西北背山東南面水,根據(jù)項目現(xiàn)場踏勘的山林走向和項目功能分區(qū),在整體構思階段即塑造了50 m高差連接山水的城市山水軸,作為項目聯(lián)系山水的景觀廊道,如圖13所示。
圖13 武夷名仕園與步行相結合的城市山水軸
武夷名仕園的城市山水景觀生態(tài)軸,始于項目東南側建溪和開放的7000 m2城市廣場,經由具有儀式感的加納利海棗樹列和水景,抵達具有臺階步道和景觀電梯雙重選擇的小區(qū)門廳(圖14)。從緩緩提升20 m的景觀電梯回望,可再次感受到城市廣場和下沉廣場的活力,以及漸次打開的建溪和周邊山體景觀(圖15)。出電梯呈現(xiàn)百多米的住區(qū)景觀,漫步架空天橋融情入景,順著緩坡前行感受臺階、草坡、山林的氛圍,再次體驗在觀景電梯中層層疊疊的回望。越過住宅中心組團,撲面而來的自然綠色山谷、環(huán)形步道、景觀泳池、觀景平臺,充分展示住區(qū)宜居和活力。多路徑的游走體驗,步移景異、高程變化的景觀視點,層層遞進、漸次打開的空間景觀要素,將山地的限制約束轉換成積極和獨特的山地建筑景觀體驗。
圖14 武夷名仕園山地景觀前導空間
圖15 從景觀電梯回望城市廣場和下沉廣場
閩清縣科技館結合北側18 m高差擋墻設置景觀步道,實現(xiàn)了場地與溪谷步道的有機聯(lián)系,交織錯動、層疊回轉,憑欄遠眺、探幽溪谷,或攀援或駐足,感受從樹梢平臺眺望新城,到溪谷步道靜思聽水的獨特體驗,如圖16所示。
童寯?shù)摹稏|南園墅》指出,“造園與建筑,在藝術上息息相關”[9],“園林不只視覺對象,更是身體體驗”[9],“用眼睛和身體去發(fā)現(xiàn)園林的意趣”“情趣在此之重要,遠勝技巧與方法”[9]。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指出,山水畫要使人觀后可以感受到“可行”“可望” “可游” “可居”,值得園林景觀借鑒。
圖16 結合擋墻設置景觀步道有機聯(lián)系了場地與溪谷步道
園林景觀在自然、在體驗、在情趣。與山地建筑相協(xié)調的園林景觀,對建筑環(huán)境的塑造起到了反饋、織補、融合的作用。多元化的游走路徑,不同高度和空間位置的平臺,提升了建筑體驗、氛圍、情趣和意境,提高了建筑環(huán)境的人文藝術性。
山地建筑場地設計中經常出現(xiàn)大尺度生硬的擋墻,對場地景觀造成了負面影響。采用毛石、整石、卵石、片石等自然地域材料和傳統(tǒng)工藝砌筑擋墻,可以讓擋墻成為富有特色的、積極的景觀元素?;蚶吡杭又采慕M合方式改善擋墻復綠條件。要避免集中設置高差和對山體基本形態(tài)的破壞,通過設計3 m~5 m高差的分級臺地,控制高擋墻的出現(xiàn)。對無法避免的高擋墻,留出場地空間設置分層擋墻,并植栽不同種類、尺度的喬灌木和攀爬植物,消解高擋墻的體量,通過質感肌理的對比、材質變化、裝飾材料或者涂鴉、手繪、外置藝術墻等方式,提高界面的趣味性,實現(xiàn)擋墻的景觀化消解和生態(tài)修復,如圖17所示。
圖17 山地擋墻的景觀化消解和修復
城市和建筑源于其所處的地域和場地,城市和建筑因人的活動和創(chuàng)造,成為對人的生產、生活和存在具有特殊價值的場所。不同發(fā)展階段城市的高品質發(fā)展,既需要關注存量的保護利用和更新活化,也需要關注增量的空間價值和空間品質。從廣義建筑出發(fā),以建筑師為主導,進行城市設計、建筑設計和園林景觀設計三位一體的整體設計和綜合營造,發(fā)揮技術和人文重要作用。閩清縣游泳館和科技館兩個2021年度省優(yōu)一等獎項目,通過對地域和場地物質和非物質要素的深入研究和理性回應,營造互動融合、有機共生、具有品質、效率和體驗的場所,實現(xiàn)“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