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
小強剛升入初中,由于自己原來的同學都被分到了其他班,他感覺很孤單,加上性格有些內(nèi)向,也不知道怎么與同學交往。新學期開始沒幾天,他就被人盯上了。
一天,小強好好地坐在座位上,前面的同學李龍把本子往后一扔,“咚”的一聲砸在小強頭上。小強痛得捂住腦袋,卻沒有表示不滿,更別說指責了。李龍看到后,心里暗自發(fā)笑,心想:“哼,軟柿子!”
李龍故意在經(jīng)過小強身邊的時候用力地撞他,小強別說反抗了,連一個憤怒的眼神都沒有。
結(jié)果李龍越撞越起勁,有一次撞得小強從座位上摔下去。李龍還狠狠瞪了小強一眼。小強卻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說:“不好意思……”李龍得意地示威:“你給我小心點!”
小強的同桌陳麗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好心勸小強:“你干嗎還要向他道歉,他明明是故意的!”
小強低著頭,眼圈紅了:“我……我知道……可是我……我不敢……”
小強被李龍及同伴打了一頓,導致全身多處軟組織挫傷,右手臂骨裂。班主任多次關心詢問,小強才吞吞吐吐地說出了事情原委。
校園欺凌是指發(fā)生在學生之間,一方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wǎng)絡等手段實施欺壓、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傷害、財產(chǎn)損失或者精神損害的行為。
校園欺凌不僅涉及欺凌者、被欺凌者,還涉及旁觀者。
往往受其自身的挫敗感、羞辱感和憤怒情緒的影響,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心理問題、家庭問題、社會環(huán)境等原因都可能導致欺凌者的產(chǎn)生。欺凌者往往害怕展露出自己的懦弱無能,希望通過欺凌行為來吸引關注,尋求虛假的強者感覺。
是校園欺凌事件中的最大受害者,是校園欺凌行為中處于弱勢的一方。被欺凌者遭受欺凌的誘因眾多,既包括欺凌者的挑釁與攻擊,也包括被欺凌者自身的個性特征(如年齡、性別、體質(zhì)、外貌形象、健康狀況等)、父母教養(yǎng)方式、家庭結(jié)構(gòu)、校園環(huán)境、同伴關系等主客觀因素。簡單來說,和大部分孩子不一樣的,同時缺乏有效人際溝通的能力,從而導致懦弱、不合群的學生,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是未參與但目睹或聽聞了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處于旁觀位置的一方。旁觀者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欺凌活動,但其態(tài)度卻對欺凌事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旁觀者的冷漠或起哄會讓欺凌者的氣焰更加囂張,也會讓欺凌事件不斷升級,造成可怕的安全事故,并給被欺凌者造成巨大的身心傷害,甚至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首先,讓我們充分了解欺凌事件,并學會理性分析,思考自己與同伴之間的關系,思考自己在群體中扮演的角色,并能夠按照自己的定位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言行,讓自己與群體和諧融洽相處。
其次,提高自己的應對能力。欺軟怕硬是人性中的惡,不敢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別人會認為你沒有想法與感受。當我們第一次被觸犯時,也許并不認為自己是被欺負了,但如果有第二次,我們就要給予堅決有力的回應,用嚴肅的態(tài)度、堅定的語氣禁止對方再次侵犯自己。
面對欺凌時我們要自我保護到位:逃、躲、求救、戰(zhàn)略性求饒……
當欺凌發(fā)生時我們可以身體蜷縮下蹲,護住胸腹,雙手抱頭,護住太陽穴和后腦。
作為旁觀者,我們應該關心那些比較內(nèi)向的同學,營造團結(jié)互助的溫暖氛圍,讓欺凌者無處下手。如果我們目睹了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可以在確保自身人身安全的同時,收集證據(jù),及時通知能夠求助的大人。如果我們聽說了欺凌事件,也可以帶著被欺凌的同學第一時間去找班主任和家長。
同時,我們要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都有涉及校園欺凌的條款,依據(jù)情節(jié)輕重,對14~16周歲的欺凌者可以追究其治安責任,16周歲以上的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