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伯陵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左宗棠是一個異類。
曾國藩會做人,朋友、弟子滿天下;李鴻章會做官,用圓滑的手腕在朝野打太極;張之洞學(xué)問大,“中體西用”風(fēng)靡一時;而左宗棠的外號是“左騾子”。從外號就可以看出,此人屬于性格剛烈、執(zhí)拗的一類人。
1852年,太平天國圍攻長沙,湖南巡撫張亮基派人去請左宗棠出山。自此,41歲的左宗棠開始了輝煌的后半生。
左宗棠當(dāng)時的工作相當(dāng)于幕僚,但張亮基心大,他把巡撫的活兒全部推給了左宗棠,自己當(dāng)甩手掌柜。左宗棠也沒推辭,如此大任,舍我其誰?他“晝夜調(diào)軍食,治文書”,讓太平軍三個月都進(jìn)不了長沙城,最終掉頭北上,撲向武漢、南京。自此,左宗棠一戰(zhàn)成名。
兩年后,張亮基離開湖南,他又成了新巡撫駱秉章的幕僚。在當(dāng)時,巡撫可以換,但左宗棠換不了。所以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評價: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在之后的六年中,他輔佐駱秉章“內(nèi)清四境”“外援五省”,以幕僚之身行巡撫之任,大家還心服口服。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左宗棠和曾國藩、李鴻章的關(guān)系都不是太好。但曾國藩的修養(yǎng)很好,能容人。
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浙江財賦之地徹底暴露在太平軍的刀鋒下。這時,必須有人能獨當(dāng)一面,帶兵收復(fù)浙江。此時的曾國藩正在向南京進(jìn)攻,無暇他顧,于是就放手讓左宗棠組建“楚軍”,并在第二年舉薦他為浙江巡撫,南下收復(fù)浙江。
49歲的左宗棠,抓住了人生中最大的機遇。短短四年時間,他率軍橫掃浙江,官職從四品閑官,一路升為閩浙總督,封爵二等恪靖伯,后又晉封為二等恪靖侯。
對歐美列強來說,19世紀(jì)的中國是一塊讓人垂涎的肥肉。
19世紀(jì)70年代,沙俄武裝強占伊犁,并且扶植阿古柏政權(quán)盤踞新疆喀什等地。正當(dāng)清政府準(zhǔn)備派左宗棠帶兵入疆之際,東南地區(qū)又傳來了壞消息——日本入侵臺灣。在這種局勢下,朝廷內(nèi)部又爆發(fā)“海防”“塞防”之爭。
李鴻章主張重點防御海疆,防止英、法、美、日等國從大海而來,擾亂大清的財賦重地。而左宗棠則主張“海塞并重”,因為西邊有強大的俄國和從印度而來的英國。
平心而論,二人堅持的立場都有道理,大清國的土地一塊都不能少。但是李鴻章主張放棄新疆:“我們的國土太大,新疆不要了。”
此時的新疆壓根兒不在大清手中,而是被俄國支持的叛軍阿古柏占據(jù),并且已經(jīng)得到了英、俄的外交承認(rèn)。這就把“鋼鐵硬漢”左宗棠惹火了,1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說不要就不要了?敢情不是你李中堂家的地,你就一點兒都不著急是吧?
于是左宗棠給朝廷寫了一封萬言書,大意是:“天山南北兩路糧產(chǎn)豐富,牛羊遍野;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盆。因此,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p>
幸好,軍機大臣文祥和慈禧太后支持左宗棠收復(fù)新疆。于是,64歲的陜甘總督左宗棠再一次披掛上陣。
當(dāng)時的新疆,早已被阿古柏割據(jù),建立起“洪福汗國”。1868年,英國贈送了大批軍火給“洪福汗國”,維多利亞女王還寫了親筆信,向阿古柏致以親切的問候。1872年,俄國也與“洪福汗國”簽訂了條約。
這樣一來問題就變得很嚴(yán)重了。在“安史之亂”以后,新疆已有近千年不與中原交流,直到乾隆時期才再次收復(fù),到此時,也不過一百多年。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左宗棠的強硬態(tài)度,新疆有可能脫離中國,那我們今天真的就是“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了。
既然下定了決心,那就干吧。左宗棠親手制定了西征的戰(zhàn)略:緩進(jìn)速決。接下來,他還有兩個重要問題要解決。
首先是錢。左宗棠預(yù)計需要800萬兩白銀的軍費,但實際到賬只有500萬兩。剩下的差額該怎么辦呢?他準(zhǔn)備向外國銀行借錢應(yīng)急。朝廷也還算給力,在左宗棠借錢之后,朝廷看到了他的決心,也大力支持。
據(jù)統(tǒng)計,從1876到1880年,收復(fù)新疆共花費5000萬兩白銀,平均每年要用1000萬兩白銀,占朝廷年收入的15%。
然后是武器。左宗棠通過向洋人買、問朝廷要的方式,費盡心機地為西征軍弄來了劈山炮、來福大炮、后膛槍等裝備。英國歷史學(xué)家包羅杰說:“這支軍隊基本近似一個歐洲強國的軍隊?!?/p>
1876年3月,左宗棠離開蘭州,揮師西進(jìn)。戰(zhàn)斗過程毫無懸念,1878年1月,盤踞新疆12年的阿古柏軍事集團被全殲,新疆收復(fù)。這次戰(zhàn)役,幾乎是左宗棠以一己之力扭轉(zhuǎn)乾坤,他足以配得上“左公千古”的贊譽。
阿古柏被全殲,但伊犁被俄國占據(jù)。俄國的說法是“代清朝占領(lǐng)伊犁”,一旦清軍收復(fù)北疆就立刻歸還。在他們的腦子中,清軍都爛成什么玩意兒了,還能遠(yuǎn)征?可左宗棠還真就來了,并且連招呼都沒打。
1878年10月,朝廷派崇厚出使俄國,希望能要回伊犁。但到了俄國后,估計是伏特加喝多了,崇厚就把伊犁送給了俄國,他沒有通報朝廷就大搖大擺地回家了。
左宗棠怒了:“老子從南打到北,又從東打到西,你一句話就把伊犁送了?”回家后,崇厚被判“斬監(jiān)候”,最終花30萬兩白銀買了一條命。左宗棠向朝廷報告:“這次不算數(shù),請重新派人去談判,談不攏我就帶兵開戰(zhàn)了!”
最終去俄國談判的是曾國藩的長子曾紀(jì)澤。為了給曾紀(jì)澤在談判桌上增加籌碼,左宗棠在后方也定下“三路大軍收復(fù)伊犁”的新方案。
1880年,他已經(jīng)69歲了。由于水土不服,他經(jīng)常早上咯血,還有渾身的濕疹。這樣的身體早已不適合遠(yuǎn)征,但想要回伊犁,自己就必須出關(guān)。
左宗棠讓人抬著一口棺材跟在自己身后,踏上平生最壯烈的征程。69歲的老人,不能在家含飴弄孫,甚至有家難回,他圖什么?只因此身早已許國。
第二年,曾紀(jì)澤與俄國簽訂《中俄伊犁條約》,爭取回部分主權(quán)和領(lǐng)土。在當(dāng)時,這已經(jīng)是最好的結(jié)果了。條約簽訂的那一天,左宗棠剛好抵達(dá)北京,弱國外交的勝利,他也會感到些許欣慰吧。
在晚清名臣中,左宗棠是一個異類。他與其他人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他點燃自己的一身正氣作為火把,在渾濁的時代照亮前路,也溫暖了整個世界。
23歲時,左宗棠就寫下一副對聯(lián):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其氣勢之豪邁,絲毫不像前途未卜的年輕人。近50年后,垂垂老矣的左宗棠依舊一身肝膽。在西征新疆之前,他曾寫過一封家書:“西事艱阻萬分,人人望而卻步,我獨一力承當(dāng),亦是欲受盡苦楚,留些福澤與兒孫,留點榜樣在人世耳?!?/p>
當(dāng)大清的袞袞諸公在醉生夢死時,他們是否知道,這個“抬棺上陣”的老人在萬里戈壁中的奮斗?左宗棠在不顧生死拼殺時,是否知道,他所保衛(wèi)的江山被一群癮君子、真小人腐蝕得千瘡百孔?
他是知道的。盡管如此,左宗棠依然背對浮華,面向艱險,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下去,拖著身后的老帝國艱難地前行。
這才是真正的英雄,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的真英雄。世人都說左宗棠太犟了,可我就喜歡他這樣的“犟騾子”。在任何時代,最缺的就是這樣的鋼鐵硬漢,他們才是民族的鋼鐵脊梁。
(摘自《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