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
20世紀70年代,毛澤東在一次召見元帥葉劍英時,口述了一句詩相贈:“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币粊碓u價葉劍英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斷,二來道出自己百年之后對國事的隱憂,希望葉帥能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不想此言一出,卻讓一位宋朝人名揚當代。這個人,便是北宋太宗時的宰相、曾任蔡州知州的呂端。
毛澤東評價呂端大事不糊涂,緣于公元995年(太宗至道元年)的一件事。當時,太宗趙光義和宰相呂蒙正商量,欲立呂端為相。呂蒙正說,呂端為人糊涂,不能為相。宋太宗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決意讓呂端為相,并在一次皇宮宴會上作《釣魚詩》云:“欲餌金鉤深未達,磻溪須問釣魚人。”以表明自己決意讓呂端為相的想法。幾天之后,呂蒙正便不得不交出相位,讓位于呂端。呂端在任上果然為官持重,識大體,并屢屢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自己的主張,常常讓宋太宗“猶恨任用之晚”。
呂端官升宰相后,權(quán)傾天下而不居高臨下。當時和他有同樣聲望的還有一位名臣寇準,也有為相的資格。呂端入相后,擔心寇準心中不平,就請?zhí)陬C令下詔,讓身居參知政事的寇準與他同到政事堂議事,得到了太宗的批準。后來,太宗有一天親自下詔:“自今中書事必經(jīng)呂端詳酌,乃得聞奏?!笨梢娞趯味说男刨嚦潭取?/p>
有一年,大臣李惟清被太宗從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使位子上換下來,去當負責監(jiān)察百官的御史中丞,雖然是平調(diào),但實際權(quán)力發(fā)生了變化,他認為是呂端在中間使壞。于是,李惟清趁呂端有病在家休息,沒有上朝的機會,告了呂端一個惡狀。事情傳到呂端耳中后,呂端不以為然,既沒有去對皇帝表白,也沒有去找李惟清算賬,而是淡淡地說:“我一輩子行得正,坐得直,沒有做什么對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風言風語呢?”這種不與人計較的坦然心態(tài)也被人認為是“糊涂”。
在呂端剛剛擔任參知政事的時候,他從文武百官前面經(jīng)過,一個小官由于平時聽多了呂端“糊涂”的傳聞,對他很不服氣,以很不屑的口吻來了一句:“這個人竟也當了副宰相了?”呂端的隨行人員覺得很不公平,要問那個人的姓名,看看是干什么的。呂端制止說:“不要問,你問了他就得說,他說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對這種公然侮辱我的人便會終生不能忘。著意地去報復對我來說是肯定不會的,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對待也一定很難。所以,還是不知道的好?!边@種君子不念惡,揣著明白裝糊涂的舉動對呂端來說,是一種自我修養(yǎng)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涂”。
呂端的這種“糊涂”不是愚蠢,而是大智慧,是領導者高超的處事技巧和用人手段。一個卓越的領導者,懂得更圓融的應對方式,不會一味強調(diào)自己的立場,而會避開雙方相持不下的情況,為自己找到絕佳的出口。應對進退之時,懂得以巧妙的迂回戰(zhàn)術(shù)避實就虛,把對方變?yōu)樽约旱闹?,正是聰明人獲得勝利的關(guān)鍵。
鄭板橋的“難得糊涂”四字一直被某些領導人視為座右銘。在這四個字中,板橋先生表達的是一種對時政的憤恨、不滿,頗有無可奈何的心態(tài),但在社交圈中,“難得糊涂”卻有極實用的價值。
這里的“糊涂”,并不是真糊涂,而是“假糊涂”,嘴里說的是“糊涂話”,臉上反映的是“糊涂的表情”,做的卻是“明白事”。因此,這種“糊涂”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智慧,是精明的另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是適應復雜社會、復雜情景的一種高級的、巧妙的方式。
(摘自《跟毛澤東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