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一個繼李白杜甫之后,大唐詩歌王國不朽的傳奇,所倡導的新樂府運動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影響了多代人。
任職蘇杭期間留下的“七里山塘”和“白堤”,至今庇蔭著當?shù)厝恕?/p>
關心百姓疾苦,用吶喊呼喚良知,用詩歌刺破黑暗。
做的詩通俗易懂,婦孺皆知。
唐宣宗李忱有贊:“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在詩人杜甫于舟上逝世兩年后,白居易在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yè)”的中小官僚家庭出生。八歲那年,父親白季庚為躲避徐州戰(zhàn)亂,將家人送往宿州符離安居。
唐德宗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十六歲的白居易辭別母親千辛萬苦赴京趕考。到了長安之后,這個十六歲的少年郎經(jīng)高人指點,帶著自己的詩作去拜訪了當時的大詩人顧況。
白居易帶給顧況的詩作第一篇就是他少年時寫的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來,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第二年,十七歲的白居易寫下了《王昭君》二首,其一:“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
其二:“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痹陂L安被爭相傳抄,只不過隨后由于父親的病重,白居易不得不再度回到老家,并東奔西走謀生賺錢養(yǎng)家,一直到29歲中進士之前。
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二十九歲的白居易一舉中第,欣喜之余游慈恩塔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充分表達了他躊躇滿志的喜悅心情。
兩年后,白居易再次來到長安,參加吏部的選官考試,并決定舍棄博學宏詞科,改應拔萃科。
這一年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
白居易和元稹,新樂府運動的兩個創(chuàng)始人終于第一次相識。
公元806年,白居易授盩庢縣(今西安周至縣)尉,寫下了著名的長詩《長恨歌》。
《長恨歌》甫一出,就引來了唐憲宗的關注。
次年,白居易得以再度回到京城,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隨后升任左拾遺,這一年,白居易迎娶楊虞卿從妹為妻,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作為諫官,白居易在十四年時間,創(chuàng)作了五十首針砭時弊的詩歌,統(tǒng)一結集成《新樂府》,而其中的《賣炭翁》更是直指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問題。
其詩如一道閃電,刺破了當時無盡的黑暗。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白居易母親去世,遂辭職歸家守孝三年。
守孝期滿,白居易再度回到長安,被授予太子左贊善大夫。
然而一場看不見的風暴也在醞釀。
在歷代政治的斗爭中,文人很少有強勢的一面,多數(shù)都成為了斗爭的犧牲品,僅僅一個唐朝就有諸多這樣的詩人,宋之問、柳宗元、劉禹錫、李商隱等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毫無意外本文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是難逃厄運。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被數(shù)罪并罰,貶為江州司馬。
這次被貶則是將白居易在詩歌殿堂的地位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楓葉紅,荻花飛的江州之任依然是朝廷政治斗爭不斷,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白居易開始畜養(yǎng)家伎,呼朋喚友來喝酒。
貶謫江州對于白居易來說是不幸的,但是對于詩歌來說是幸運的。這次被貶,讓白居易居廟堂之遠更能夠看清當時社會的黑暗、朝堂上的爾虞我詐,于是才有了“千古第一音樂詩”的不朽絕唱《琵琶行》!
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在江州呆了幾年后的白居易改任忠州刺史。兩年后被召還京,拜尚書司門員外郎,遷主客郎中,知制誥,進中書舍人。
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心灰意冷的白居易上書皇帝請求外任,出為杭州刺史。
在去杭州的路上,靠近杭州之際,一個晚霞滿天的傍晚,白居易看到濤濤的江水,漫天晚霞在水面灑下點點金光,新月如弓,詩情大發(fā),寫下《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杭州的三年,白居易體察民情在實際考察了錢塘江后,派人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頃;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飲用。
江南,那一縷繾綣,那一彎月的閑愁,那揮不去的相思,都讓白居易時時刻刻憶江南。
那綠如藍的江水,那紅勝火的江花,更是讓他流連忘返!
“憶江南,最憶是杭州”,杏花春雨,柳綠桃紅,沒有那一片水比西湖更懂白居易,沒有那一個城市會讓他如此銘記在心,西湖山水是生動婉約的詞章,解讀他半世風霜。
數(shù)百年后另一個偉大的詩人沿著白居易的足跡,完成一次隔空的致敬,那個人叫蘇軾。
在杭州,白居易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優(yōu)美的詩篇。如《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p>
《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故里
據(jù)說白居易離開杭州之日,杭州士民百姓紛紛攔住他的馬,雙手捧酒,依依不舍,詩人也是深受感動,寫下了一首《別州民》:“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稅重多貧戶,農(nóng)饑足旱田。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兇年?!睋]手告別。
公元825年,唐敬宗李湛任命白居易為蘇州刺史。
任職蘇州期間,白居易的勤政愛民、努力工作得到了當?shù)厝说膼鄞骱妥鹁?。他離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稱之為白公堤,還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紀念。
在白居易所流傳下來的詩篇里,出現(xiàn)最多的那個女人不是他的妻子楊氏,而是一個叫湘靈的女子,這是一個原本可以青梅竹馬的故事,只不過陰差陽錯,只能活在了白居易留下的幾十首詩篇里。
還是在安徽符離躲避戰(zhàn)亂期間,白居易認識了鄰家那個叫湘靈的小姑娘,關于她的容貌,白居易在《鄰女》是這樣描述的:“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蓮。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在白居易十六歲赴京之前,十二歲的小姑娘問白居易:我喜歡你,你會回來娶我嗎?白居易的回答擲地有聲,兩個小小少年就這樣把對方裝在了心里。
白居易二十二歲那年,湘靈年方十八,白居易因為父親病重不得不四處奔波,出于對湘靈的思念寫下了《潛離別》,“不得哭,潛離別。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雙飛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惟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后期?!?/p>
二十七歲的白居易進京趕考,這時的湘靈二十三歲,湘靈送了他一雙鞋,作為兩人的定情禮物。
這雙鞋,白居易一生珍藏著,即便是被貶江州司馬的時候,他還是不忘把鞋子帶到了江州。
在此后的兩年,思念湘靈的白居易寫了《寄湘靈》、《寒閨夜》和《長相思》三首詩。
《長相思》:“九月西風興,月冷霜華凝。思君秋夜長,一夜魂九升。二月東風來,草坼花心開。思君春日遲,一日腸九回。妾住洛橋北,君住洛橋南。十五即相識,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蘿草,生在松之側。蔓短枝苦高,縈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p>
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初,當時二十九歲的白居易高中進士之后,趁著沒有正式授官,回宿州符離家里住了近十個月,期間向母親提出了要娶湘靈為妻的要求,白母以湘靈出身寒微拒絕。
四年后,已經(jīng)功成名就、在京城做官的白居易躊躇滿志地回家,再次懇請母親大人讓他和湘靈完婚,母親沒有一點商量余地二次拒絕了他的結婚請求。
兩個從小青梅竹馬的戀人從此天各一方。
第二次提議娶湘靈的提議被母親拒絕后,白居易又寫了三首和湘靈有關的詩《冬至夜懷湘靈》、《感秋寄遠》和《寄遠》。
《冬至夜懷湘靈》:“艷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p>
《感秋寄遠》:“惆悵時節(jié)晚,兩情千里同。離憂不散處,庭樹正秋風。燕影動歸翼,蕙香銷故叢。佳期與芳歲,牢落兩成空?!?/p>
《寄遠》:“欲忘忘未得,欲去去無由。兩腋不生翅,二毛空滿頭。坐看新落葉,行上最高樓。暝色無邊際,茫茫盡眼愁。”
就這樣一直到三十七歲,白居易才娶了楊氏為妻,但白居易對湘靈的思念依然是念念不忘,不惑之年又寫下了《夜雨》:“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xiāng)。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鄉(xiāng)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焙汀陡戌R》:“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自從花顏去,秋水無芙蓉。經(jīng)年不開匣,紅埃覆青銅。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照罷重惆悵,背有雙盤龍。”
命運有時候就是這樣,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貶江州做司馬。在去江州的路上,白居易遇到了這個讓自己思念了幾十年的初戀情人,兩人抱頭痛哭,互訴相思之苦,白居易事后寫下《逢舊》其一:“我梳白發(fā)添新恨,君掃青蛾減舊容。應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其二:“久別偶相逢,俱疑是夢中。即今歡樂事,放又成空?!?/p>
在一個秋風蕭瑟的夜晚,白居易拿出珍藏多年的繡花鞋,提筆寫下了《感情》一詩,“中庭曬服玩,忽見故鄉(xiāng)履。昔贈我者誰,東鄰嬋娟子。因思贈時語,特用結終始。永愿如履綦,雙行復雙止。自吾謫江郡,漂蕩三千里。為感長情人,提攜同到此。今朝一惆悵,反覆看未已。人只履猶雙,何曾得相似??舌祻涂上?,錦表繡為里。況經(jīng)梅雨來,色黯花草死?!敝徊贿^已經(jīng)“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五十歲的白居易又寫了一首叫《寄遠》的詩:“欲忘忘不得,欲去去無由。兩腋不生翅,二毛空白頭。坐看新落葉,行上最高樓。暝色無邊際,茫茫盡眼愁?!?/p>
據(jù)說白居易從杭州刺史任上去職回京途中,曾轉道符離想找到湘靈,那個當年的鄰家女孩已經(jīng)不知去向了。
這段埋藏在白居易心中三十多年的女人從此杳如黃鶴。
在《長相思·汴水流》的詞里:“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卑拙右赘菍⑺拖骒`的離別之苦、相思之痛寫的淋漓盡致。
白居易被葬在洛陽龍門的香山。湘靈姑娘贈予他的那雙鞋也葬在墓中。
其實不管出于那個原因,我們都不難發(fā)現(xiàn)在白居易的感情里,讓他牽掛了多年的這個最愛是湘靈。
人間四月已經(jīng)是青杏小,而山中的桃花則剛剛開放,櫻桃口,小蠻腰,白居易也時常做風花雪月的夢。
很多文人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那就是在政治斗爭失敗后總是皈依佛門,王維、柳宗元、蘇軾、黃庭堅等皆是歷史上有名的信佛的詩人,或許當他們閉上眼睛靜下心來的那一刻能夠找到片刻的寧靜吧。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閑適”的生活反映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更是虔誠地信佛,成為“香山居士”。這段時光則是白居易最逍遙自在的時光。
白居易于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稱病歸洛陽,主動要求做分司東都的閑官。在辭去在朝廷的一切職務之后,白居易在洛陽購置了一個大宅子。
這么大的宅子顯然讓白居易一個人在這里安度晚年是不甘心的,于是開始蓄養(yǎng)大量家姬,還親自指點她們學習樂舞。拜他的詩歌流傳之賜,白居易的家姬非常有名,其中最有名的是小蠻和樊素,“素口蠻腰”這個香艷的說法,就來自于白居易。
或許這個時候的一切對于白居易來說都如白居易在《花非花》中寫的那樣:“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
不僅如此,白居易似乎還很喜新厭舊,白居易的《追歡偶作》中寫道:“十載春啼變鶯舌,三嫌老丑換蛾眉。”也就是說他10年內(nèi)換了3批家姬,只是因為過了幾年就覺得原來的家姬老了不中看。
在享受人生的同時,白居易則是和劉禹錫積極唱和。時常游歷于龍門一帶。在白居易感慨自己年老的時候,劉禹錫曾賦詩《酬樂天詠老見示》:“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fā)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經(jīng)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而在白居易寫給劉禹錫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中更是記錄了晚年愜意的生活。
公元846年,75歲的白居易去世,大唐也進入垂暮之年。
一生漂泊想回家的白居易最終還是未能魂歸故里,葬在距離故鄉(xiāng)一步之遙的龍門山。
好酒的白居易更是在死后讓大地替他喝下了諸多憑吊的酒,如果土地有知,是否也會大醉三天不醒?
回顧白居易的一生,在中唐詩歌衰微之際,接過盛宴詩歌的大旗,將中唐的詩歌發(fā)展推向另一個高度,并最終和李白杜甫齊名,后世人稱“李杜白”,漫過長久的歷史和歲月,在中國詩歌的長河里成為不朽的傳奇。
敘事詩的巔峰之作《長恨歌》更是為后世歷代文人所稱贊。
和元稹共同發(fā)起的新樂府運動在中國詩歌史上卻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并對后世詩歌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寒冷的冬夜,我也想溫一壺酒,那是上好的花雕,等詩人穿越而來和我對坐,豪飲。
聽他講一講那些詩,他的禪,以及他詩禪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