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先生一向喜歡為自己的居所起名字,前前后后起了很多名字,都不甚滿意。1926年,弘一法師在豐子愷的家小住,便請法師為他的居所起名。弘一法師讓豐子愷把自己很喜歡又能互相搭配的一些字寫在紙上,揉成團后撒在釋迦牟尼像的供桌上,沒想到,豐子愷竟連續(xù)兩次抓到“緣”字。弘一法師見狀,對他說:“這不正是你的緣分嗎?”然后揮筆寫下“緣緣堂”三個字。豐子愷將其制成牌匾,視為珍寶懸掛于大門前。
盡管后來多次遷居,但無論住在哪里,豐子愷都把“緣緣堂”的匾額懸掛于新居。1933年,他還用積攢的稿費,在故鄉(xiāng)老屋后面建了一座三層小樓,又請馬一浮重新寫了“緣緣堂”,制成牌匾懸掛起來。從此在這里創(chuàng)作、生活,將這里視為自己的精神家園。
1937年,“緣緣堂”被侵華日軍炸毀,看著殘垣斷壁的慘相,豐子愷懷著悲憤的心情寫了《還我緣緣堂》《告緣緣堂在天之靈》等系列文章,發(fā)表在報刊,以此控訴日寇的暴行和對“緣緣堂”的懷念。
后來,豐子愷雖多次回到“緣緣堂”遺址,卻無力重建。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還執(zhí)意要去“緣緣堂”看一眼,并硬撐著病體對親友們說:“我之所以如此隆重地懷念一所房子,是因為我太喜歡‘緣緣堂’三個字,它是我的老師弘一法師所賜,弘一法師是我平生最崇拜的人,我敬愛他,數(shù)十年來,我總能從‘緣緣堂’這面明鏡里照見自己的影子。”
(摘自《演講與口才》 張宙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