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曉敏
家風是什么?就是支撐一個家庭的門面,一個人賴以生存延續(xù)的根本。我從父輩繼承的家風,總結(jié)起來是16個字:“善待他人,勤于勞作,耕讀傳家,孝道為先。”
我家在隴東高原的腹地,是一個小黃土塬的塬首,站在山尖,見蒲河和涇河在山前匯合,然后濤濤向東流去。沿山下去有一個土壕,曾經(jīng)是絲綢古道,人們需要下坡、上坡,上下的熟人都喜歡把自行車等停放在我家里,這樣省力。我們家是依山開辟的黃土塬院落,向陽且大,所以大家都喜歡在院里坐坐,歇歇腳,喝口水什么的,稍事休息再上塬回家或者下塬去長慶橋趕集。爺爺奶奶都很愛人,無論老少停車子、寄放東西都是熱情相待,沒有拒絕過人,而且從未丟失過,天長日久,有些遠路上的人還會住一晚,我們就要管飯。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可難為了奶奶,那時候困難,沒有東西,就要去鄰家借,常常家里吃的玉米面糊糊,客人來了卻吃的雞蛋細長面。我常常聽到奶奶埋怨爺爺:“你不要讓人留宿了,咱們再不給人管飯了,那些人有幾個是真正的親戚?我命苦,跟了你,給人撈了一輩子鍋底,有什么好處,多數(shù)都是‘燃面饃粘底——都是吃的虧,沒你占的便宜’?!睜敔敵3Uf下回不管了,但是臉面值千金,哪回拒絕過人呢?在我們家善待他人成了約定,哪個更改過?
其次勤于勞作,耕讀傳家。我們家世代務(wù)農(nóng),我們從小就在地里忙碌,一年四季沒有休息的時候,除非天陰下雨或逢年過節(jié)。爺爺、爸爸即使后來當了國家干部,回家一樣還是在地里忙個不停,還教育我不能忘本。勞作之余就是讀書寫字,我的啟蒙老師就是爺爺。我給人寫信就是他手把手教會的,還有每年臘月三十給全村人義務(wù)寫春聯(lián),爺爺都要親自給我裁紙、研墨,他還親自領(lǐng)我上門給鄰家送去。其實那時候?qū)懙貌⒉缓?,筆法笨拙,我是不好意思給人的,但是家家都歡喜地接受,還拿剛蒸出來的肉包子答謝,我吃了百家飯,心里暖洋洋的,暗暗下決心要好好練字。其實在送春聯(lián)的背后,我知道暗藏著爺爺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份祝福和驕傲,親情、友情帶來的歡樂何止于一兩副春聯(lián)?。?/p>
還有一個傳統(tǒng)就是孝道為先。爺爺奶奶小時候給我講過一個故事:一個人到他窮了八輩了,他不甘心,就去西天問佛,走到天盡頭也沒有見到佛,只遇到一個白胡子老漢,老漢說:“你別找了,真正的佛就在你家等著,你回家看倒穿鞋給你開門的人便是,你去盡孝好了。一切的貧困都會結(jié)束,你的好日子就要來了?!蹦侨嘶丶医虚T,母親端著油燈給兒子開門,因為著急竟然倒穿著鞋子出來了。那人頓悟,原來真佛是母親,他卻去遠方尋找。于是他痛改前非,孝敬母親,成了遠近聞名的孝子,佛在夢里點化他,讓他在后院挖出了一窖銀子,娶了如花似玉的媳婦,過起了富裕日子。多少年過去了,我一直想起這個故事,爺爺奶奶的良苦用心我才真正體會出來,是啊,百善孝為先。人不能忘本,否則,你做什么會成功呢?古往今來,哪一個成就偉業(yè)的英雄不是孝敬之人?
在我看來,綿綿家風就像提神的良藥,苦澀甘甜,韻味無窮,溫暖我人生的春夏秋冬,我愿永遠堅守并傳承。
(摘自《甘肅經(jīng)濟日報》)(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