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最初叫“戰(zhàn)略轉(zhuǎn)移”。由于分處于國民黨軍隊的分割包圍之中,多路紅軍部隊進行長征時,起始時間、地點,所走路程各不相同,但無一不是在槍林彈雨、戰(zhàn)火硝煙中前行。其中,尤以中央紅軍的長征,最為艱苦卓絕、最為驚心動魄。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紅軍主力撤離瑞金,踏上漫漫征途。史料記載,出發(fā)時,這支8.6萬余人的大軍,只有山炮、迫擊炮38門,平均每百人擁有槍支僅40余支,平均每支槍不到60發(fā)子彈,此外還有6000多支梭鏢,800多把馬刀。就是用這樣的武器,紅軍將士同國民黨軍隊的飛機大炮展開殊死搏斗。
血戰(zhàn)湘江,紅三軍團死守新圩,師以下團營連指揮員幾乎全部陣亡;紅一軍團在腳山鋪一帶阻擊敵人,付出了巨大犧牲;紅五軍團第34師和紅三軍團第18團為掩護紅軍主力渡江,與十幾倍之?dāng)橱閼?zhàn),大部壯烈犧牲。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中央紅軍平均3天就發(fā)生一次激戰(zhàn),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鏖戰(zhàn)獨樹鎮(zhèn)、勇克包座、轉(zhuǎn)戰(zhàn)烏蒙山……萬里征程,儼然一次向死而生的進軍,真可謂“走一步槍聲回響,踏一腳烈焰升騰”。瀘定橋,13根鐵索今猶在。一支臨時抽組的突擊隊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迎著雨點般的子彈,一邊匍匐前行一邊英勇戰(zhàn)斗,一舉突破了這道天塹。
(摘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