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余鵬文
前不久,在中國政法大學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名譽院長樊崇義教授作了題為《我國法律援助法的學習、理解與實施》的主題報告。樊崇義總結法律援助的核心內涵為“國家的責任、政府的職責、公民的權利、社會公眾的參與”,在此基礎上,對法律援助法未來實施作了深入解讀。
中國為什么要推進法律援助立法工作?有哪些亮點和成效?下一步如何提供更高質量的法律援助以更好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近日,《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樊崇義教授。
抓緊制定法律援助法,不僅是全面推進中國特色法律援助制度發(fā)展與完善的關鍵舉措,更是利國利民的重大法治工程。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法律援助工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法律援助列為人權司法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大對困難群眾維護合法權益的法律援助”。
為落實黨中央關于法律援助工作的決策部署,法律援助法并未將法律援助范圍局限于經濟困難公民,而是作出了適當擴大,切實做到應援盡援、能援多援,真正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
一是在刑事法律援助方面,結合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法律援助法第二十五條將刑事法律援助范圍擴大到死刑復核程序和適用普通程序審判案件的被告人。
二是在民事法律援助方面,法律援助法第三十一條將請求工傷事故、交通事故、食品藥品安全事故、醫(yī)療事故人身損害賠償和請求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損害賠償的當事人也納入法律援助范圍。
三是根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精神,將經濟困難的申訴人納入法律援助范圍。同時,法律援助法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五條還規(guī)定兜底條款,即“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人員”,其目的是為今后通過立法或者制定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擴大法律援助范圍提供了依據。因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法律援助的范圍還有可能不斷擴大,這一規(guī)定是為應對出現(xiàn)新情況而設置的一項備用條款。
法律援助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法律援助法的通過,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之一,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依法治國的主體,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力量源泉。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和保護人民。總的來看,法律援助法很好地遵循了一些基本的哲理思維與法治原則。
其中,“人本主義”是法律援助立法和實踐之本,人權保障是法律援助立法和實踐的理論基礎,“國家責任、政府義務”是法律援助立法與實踐的基本理念,“國家本位、社會本位、個人本位”是法律援助立法和實踐的主要維度。
中國特色法律援助制度具有不可忽視的公法屬性,而社會主義法律援助制度的價值目標是追求全面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這些關于法律援助的基本理念都在本法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并以條文的形式予以確認。例如法律援助法第一條關于立法目的的規(guī)定,明確該法旨在“保障公民和有關當事人合法權益”,將受援對象的合法權益放在首位,體現(xiàn)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立法精神。這足以說明本法是一部高質量的立法成果,也必將引領我國法律援助事業(yè)邁向新的高度。
法律援助是國家的責任。將法律援助作為國家責任與國際社會共識相契合,也是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法律援助不僅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要求與新時代任務,也是我國《憲法》的內在要求。而法律援助法第二條從法律援助的內容和制度建構上表述了國家的責任和義務。
法律援助工作是政府的職責。法律援助法規(guī)定得較為明確,該法第四條至第六條分別規(guī)定了政府的職責;第五十一條至第六十條關于實施法律援助的保障措施中,對于法律援助發(fā)展要求、經費保障、培訓、監(jiān)督管理和質量考核、信息化建設、宣傳教育等,都比較明確地規(guī)定了政府的職責。
為保證服務的可持續(xù)性、高質量及均衡發(fā)展,法律援助法通過對法援律師保障制度作出詳細、具體的規(guī)定,以此來鼓勵廣大法律援助工作者積極參與法援工作。
獲得法律援助是公民的權利。法律援助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和保障人權,始終把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努力為困難群眾獲得及時便利、優(yōu)質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務提供法治保障。法律援助法從總則到附則,從法律援助機構、人員到法律援助范圍、程序,從法律援助保障措施到法律責任追究,都凸顯著對公民權利的保障。
法律援助工作需要社會公眾的參與。社會參與是我國法律援助法的一大特色,完全符合中國本土國情。法律援助工作實行國家保障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原則,根據法律援助法第八條和第九條的規(guī)定,國家鼓勵支持群團組織、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在司法行政部門指導下,依法提供法律援助,也通過稅收優(yōu)惠等方式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力量依法通過捐贈等方式為法律援助事業(yè)提供支持。
有效保障每個人的發(fā)展權是現(xiàn)代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在法律援助領域,應當注重從服務需求入手,通過改善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法律援助服務,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真正惠及每一個人。其中,在保障未成年人能否及時獲得法律援助的問題上,法律援助法有針對性地作出如下特別有價值的規(guī)定:第一,在刑事案件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公安司法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擔任辯護人(第二十五條);第二,未成年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有申請法律援助的權利(第二十九條);第三,在民事、行政案件中,符合法定事項的未成年當事人,因經濟困難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其中遭受虐待、遺棄或者家庭暴力的未成年受害人主張相關權益,申請法律援助時不受經濟困難條件的限制(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第四,無固定生活來源的未成年人申請法律援助免予核查經濟困難狀況(第四十二條);第五,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律師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務(第四十五條),以真正滿足未成年人特殊群體的服務需求,實現(xiàn)實質意義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法律援助是國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之一。為保證服務的可持續(xù)性、高質量及均衡發(fā)展,法律援助法通過對法援律師保障制度作出詳細、具體的規(guī)定,以此來鼓勵廣大法律援助工作者積極參與法援工作。
在宏觀層面,為落實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化的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相關經費列入本級政府預算,積極保障法律援助事業(yè)與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同步協(xié)調發(fā)展,并積極促進本行政轄區(qū)不同地區(qū)之間法律援助的均衡發(fā)展;在微觀層面,法律援助法要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及時向法律援助人員支付法律援助補貼,而省級司法行政部門根據不同縣市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程度,按照一定類別動態(tài)設置差異化的法律援助補貼標準。同時,法律援助補貼免征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
即便如此,目前律師參與“法援工作”的待遇或補貼同委托辯護的協(xié)商收費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法律援助法第十六條明確規(guī)定:“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負有依法提供法律援助的義務?!睂Υ耍稍聵I(yè)的高質量發(fā)展需要廣大律師懷揣著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秉持著一種“扶貧救窮”的良心和良知,將參與法律援助工作作為自己不可推脫的義務,才能通過實踐使法律援助法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