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莉
(淮安市民政局 江蘇·淮安 223000)
我國自1999年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程度發(fā)展迅速。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3.3%。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億,約占總人口的17.2%,人口老齡化程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會呈現快速增長的態(tài)勢。2002年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將“積極老齡化”作為應對21世紀人口老齡化的“政策框架”,提出“獨立、參與、照料、自我實現、尊嚴”老年工作基本原則。1996年頒布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提出“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參與社會發(fā)展的條件”,2013年修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國家的一項長期戰(zhàn)略任務”,社會參與是應對積極老齡化的核心和精髓。
老年人社會參與被稱為“老有所為”,是指老年人參加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方面活動,從老年人自身特點和參與能力出發(fā)參與對自身和社會有益的活動,晚年仍有所作為。國內外學者從不同學科視角對老年人社會參與進入研究。一是老年參與的理念和理論研究。對老齡化的認識經歷了成功老齡化到健康老齡化,再到積極老齡化,積極老齡化把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壓力轉化為發(fā)展的動力,而實現轉變的途徑正是社會參與。在老年學理論方面,隔離理論主張逐漸減少社會活動,活動理論主張參與社會活動,持續(xù)理論綜合了隔離理念和活動理論,強調人們維持過去和現在之間聯系的重要性,維持所需要的社會參與水平可以得到最大的幸福感和自尊;二是老年人社會參與的功能研究。袁緝輝和楊宗傳肯定了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個體和社會的意義,裴曉梅把老年人社會參與提升至人的發(fā)展的高度來認識。三是老年人社會參與群體研究。老年婦女的社會參與受到更多研究者的關注。四是老年人社會參與的制約因素。傳統(tǒng)、個體認知、社區(qū)發(fā)展現實、政策環(huán)境是制約老年社會參與的主要因素。
現有研究文獻可以分析看出,目前對老年人社會參與的研究已經取得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重理論、輕實證,實證內容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老年社會參與現狀的分析,二是缺少理論上的思考。本文希望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以淮安市QJP區(qū)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態(tài)度及參與行為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推動老年社會參與的建議。
本次調查的研究對象為淮安市QJP區(qū)所有老年人。調查采用分層抽樣的方式,在5個社區(qū)共發(fā)放250份問卷,采取現場發(fā)放,現場回收,共回收有效問卷250份。這250個老人成為此次調查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12人(44.8%),女性138人(55.2%);60-69歲112人(44.8%);70-79歲142人(52.8%),80歲以上6人(2.4%);小學及以下43人(17.2%),初中117人(46.8%),高中、中專61人(24.4%),大專及以上29人(11.6%)。問卷由四個部分問題構成,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對參與社會的態(tài)度、老人的社會參與行為、影響參與因素。本次調查按照社會調查規(guī)范的方法進行,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數據基本上反映QJP區(qū)老年人社會參與的基本情況。
全部問卷資料由調查員檢查核實后進行編碼,然后輸入電腦,使用SPSS19.0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分析類型主要是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相關分析、方差分析和回歸分析等。
3.1.1 社會參與認知
對社會參與態(tài)度的指標賦值,其中:非常不符合=1;不符合=2;差不多=3;符合=4;非常符合=5,然后計算平均數,數值越大,社會參與度越高,反之社會參與態(tài)度越低(見表1)。
表1: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態(tài)度描述統(tǒng)計
調查顯示,社會參與態(tài)度為3.46,介于“比較符合”與“一般”之間,在具體社會參與態(tài)度方面,由高到低分別是:覺得自己老了還有用(4.05)、不喜歡待在家里(3.97)、老了也要不斷學習(3.70)、關注國家大事(3.38)、樂于參與社會活動(3.19)、關注社區(qū)發(fā)展(2.46)。從參與態(tài)度來看,老人對自我評價較高,3項指標排1、2、3名,而對參與社會活動認知較低,3項指標排4、5、6名,特別是“關注社區(qū)發(fā)展”,已經低于一般水平。
3.1.2 社會參與態(tài)度的差異分析
將性別與社會參與態(tài)度作單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方差齊性檢驗水平為0.17,方差分析的顯著性水平為0.001,性別與社會參與態(tài)度呈現顯著性差異,男性參與態(tài)度明顯高于女性。將單位與社會參與態(tài)度作單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方差齊性檢驗結果為0.271,方差分析的顯著性水平為0.00,單位與社會參與呈現顯著性差異,從高到低分別是:事業(yè)單位、政府機關、企業(yè)、個體戶、農民、其他單位,政府機關和事業(yè)單位明顯高于企業(yè)、個體戶和農民。
3.1.3 社會參與態(tài)度的相關性分析
通過將年齡、文化程度和收入狀況與社會參與態(tài)度做相關分析,顯著性水平均小于0.05,結果表明,社會參與的態(tài)度與年齡呈現負相關,與文化程度和收入狀況呈現正相關。即年齡越大,社會參與的態(tài)度越低,年齡越小,參與的態(tài)度越強烈;文化程度越高,參與的態(tài)度越強烈,文化程度越低,參與態(tài)度越低;收入越高,參與的態(tài)度越高,反之,收入越低,參與的態(tài)度越低。
3.2.1 社會參與行為
對社會參與行為的指標進行賦值,從不=1;偶爾=2;很少=3;經常=4;總是=5,然后計算平均數,最大為5,最小為1,數量越大,說明參與程度越高:(見表2)
表2:老年人的社會參與行為描述統(tǒng)計表
結果顯示:社會參與為1.46,介于“從不”與“偶爾”之間,社會參與整體水平較低,二級指標由高到低分別是:文化參與(1.85)、社區(qū)參與(1.48)、政治參與(1.17)、經濟參與(1.08),4個二級指標的平均數也低于2,相比而言,文化參與和社區(qū)參與水平略高,政治參與和經濟參與非常低。在具體參與行為方面排在前5名分別是:開展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2.68)、協助調解民間糾紛(2.38)、參加志愿服務(1.85)、協助社區(qū)衛(wèi)生(1.68)、傳播文化科技知識(1.64),其他均低于總體社會參與水平(1.46)。
3.2.2 社會參與行為的差異分析
將性別與社會參與行為作單因方差檢驗,顯著性水平為0.001,性別與社會參與行為呈現顯著性差異,結合平均數可以看出,男性在社會參與行為明顯高于女性。將單位與社會參與行為作單因方差分析,顯著性水平為0.001,單位與社會參與行為呈現顯著性差異,社會參與行為由高到低分別是:事業(yè)單位、政府機關、個體戶、企業(yè)、其他、農民,從事業(yè)單位和政府機關退休的老年人社會參與水平較高。
3.2.3 社會參與行為的相關分析
將文化程度、年齡和收入水平與社會參與行為作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與社會參與行為呈現負相關,即年齡越大,參與行為越少,年齡越小,參與行為越多,文化程度與收入水平與社會參與行為呈現正相關,文化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其社會參與行為越多,反之則越少。
以社會參與態(tài)度為自變量,社會參與行為作因變量作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社會參與態(tài)度與行為的相關系數0.65,R平方為0.42,方差分析的顯著性水平小于0.05,回歸方程為:Y=0.731x-1.07,由回歸方程可以看出,參與態(tài)度增加1個單位,只能帶來0.73個單位參與行為的變化。
社會參與行為的改變除了態(tài)度的影響還有其他因素起作用,從前面對社會參與態(tài)度與行為的差異和相關分析來看,性別、單位性質、年齡、文化程度、收入狀況影響著社會參與。
老年人社會參與態(tài)度較高,但社會參與行為偏低,在社會參與態(tài)度方面,老年人關注自我認知要高于對社會的認知,在社會參與行為方面,文化參與和社會性參與略高于經濟參與和政治參與;在社會參與態(tài)度與行為在性別和單位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社會參與態(tài)度與行為與年齡呈現負相關,與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呈現正相關;社會參與態(tài)度與行為存在線性回歸關系,參與態(tài)度對參與行為的影響是正向的。
對于老年人的社會參與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因素導致了低社會參與?為什么社會參與態(tài)度的變化不能帶來社會參與行為同比例的增長,是什么因素影響著這種變化。
一是對自我的關注降低了社會參與。對自我和家庭的關注要超過對社會的關注。對社會參與的作用,100%老人選擇了“豐富晚年生活”,54.4%的老人選擇“消除孤獨感和失落感”,只有28.8%老人選擇“保持與社會的聯系”(見表3)。
表3:社會參與的作用
二是社會對老年人的角色期望降低了社會參與。老人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承擔的社會角色及他人對他的期望的基礎上,《淮海晚報》就“哪10句話淮安老人最不愿意聽”進行調查,其中三句是:“吃飽撐的”“多管閑事”“那么大歲數了,不蹲家里,瞎沖(跑)什么”。社會對老人的角色期望就是年老就是要退出社會生活,安享晚年,要逐漸減少與社會的聯系。這種角色期望使老年人逐漸減少社會活動。
三是個體因素導致老年人社會參與態(tài)度與行為的不一致。由于存在個體上的差異,特別是健康狀況、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調查顯示:健康狀況是影響著社會參與最主要的個體因素,由于健康狀況是老年人社會參與的基礎性條件,健康狀況好使老年人更有精力和活力去社會參與。性別、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等個體因素也影響老年的社會參與行為,致使社會參與態(tài)度與行為的不一致,即所謂有心而無力。
四是家務負擔影響社會參與態(tài)度與行為的不一致。在影響老年人社會參與的家庭因素中,88%的老年人認為是“家務負擔”,家務勞動直接影響著老年人進行社會參與的精力和時間,目前的家務勞動,不僅包括老人為自己生活而付出的家務勞動,還包括是為子女而付出的家務勞動,比如為子女做飯、孫子女上學的接送等。
五是政策因素也是導致社會參與行為的不一致。在“老年社會參與的政策方面”,46%的老年人認為“沒有”,37.6%的老年人認為“很少”,兩者合計83.6%。這說明我們缺乏相關老年社會參與的政策,或者有相關政策,但在社會政策的宣傳力度不夠,以致大部分老年人不了解政策。
(1)營造良好的社會參與氛圍。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有助于激發(fā)了老年人的參與,拓展其社會參與的空間,家庭要為老人社會參與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老人通過社會參與提升生活質量。
(2)社區(qū)要為老人提供參與的平臺。社區(qū)要著力打造適合老年人參與的服務平臺,推進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建立。
(3)推動老年人組織化建設。組織組建老年人的各種興趣小組或協會,把老人組織開展活動才能更加持久。
(4)出臺有助于老年參與的政策與法規(guī),為老年人社會參與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