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被“斬首”的哥倫布雕像
漢斯·斯隆爵士的半身像被移出了大廳
牛津大學內塞西爾·羅茲的雕像
倫敦市政府用擋板圍住了丘吉爾雕像
英國大英博物館重新開放,但把創(chuàng)始人請出了大廳最顯眼的位置,這事乍一聽有點讓人驚訝。這個“倒霉蛋”是曾將全部個人收藏傾囊捐出并促成大英博物館誕生的漢斯·斯隆爵士,他曾給英國國王、女王當過醫(yī)生,不過他還有一個身份——奴隸主。大英博物館現(xiàn)任館長哈特維?!し粕釥栒f,之所以“將他推下了基座”,是因為“我們絕不能隱藏任何東西。當涉及歷史的時候,忠于事實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推翻雕像是目前漫卷歐美的“弗洛伊德運動”的附帶產(chǎn)物,根據(jù)一項維基百科正在更新的統(tǒng)計,在美國,至少有200座雕像和紀念碑在這場運動中被推倒。哥倫布雕像大概是被“秋后算賬”算得最狠的,這位開拓新大陸的探險家,也被視為開啟美洲殖民歷史的罪魁禍首。至少有35座哥倫布雕像逃不過拆除的命運,它們有的被繩子拽倒、推進深池,有的慘遭斬首、斬手,直至運動后期,許多公園選擇主動拆除,避免引起爭議。
應不應該推倒雕像,眾說紛紜。最常見的一種觀點認為,歷史人物具有歷史局限性。正如你不可能讓曹雪芹寫賈寶玉和林黛玉私奔,也不可能讓華盛頓舉起反種族歧視的大旗開始一場南北戰(zhàn)爭。但也許歷史人物雕像與文學作品不同,雕像反映歷史,也塑造歷史,尤其塑造著勝利者的歷史。這些在公共空間占據(jù)一席之地的龐然大物,成為人們繞不開的地理、心理文化坐標。它們因為高大,讓人不得不仰著脖子觀看,這種觀看方式帶來了一種心理上的臣服。
葉圣陶曾寫過一篇童話《古代英雄的石像》,里面他借著石頭的口講出:“英雄,也許是個很平常的人,甚至是個壞蛋,讓寫歷史的人那么一吹噓,就變成英雄了;反正誰也不能倒過年代來對證?!?/p>
有人提出質疑,盡管這些殖民者曾經(jīng)罪行累累,但其中不少人捐文物、修學校,才有了今天的牛津、劍橋大學獎學金。如果現(xiàn)在的捐贈者看到前輩今天的“待遇”,不知會不會聯(lián)想到百年后的自己。
2015年,南非開普敦大學學生試圖破壞塞西爾·羅茲的雕像,以控訴當年他對南非的殖民統(tǒng)治。2016年,這場運動蔓延到了羅茲的老家,牛津大學學生發(fā)起“推倒羅茲像”運動,但當年學院宣布,羅茲不會倒。潛在捐贈人聲稱如果推倒羅茲雕像或把它遷到別處,將撤回對學院的捐贈贊助。
其實直面歷史,并不等于要把這些有爭議的雕像都拆掉。比如,一位評論家就提出,與其抹凈痕跡,不如就讓斬了首的哥倫布雕像在那里繼續(xù)立著,讓每個路過的人都側目而視,也許迷惑不解的孩子還會問一句:“他為什么變成這樣了?”這絕對是一個進行人權教育的好機會。
也有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與其讓這些雕像在外頭風吹日曬,每年花著納稅人的錢保養(yǎng),不如讓其作為歷史的一部分進入博物館。因為只有在博物館,眾物平等,人們可以停下腳步,細細閱讀它的文字介紹板,將其放回歷史背景里做更深的思考。
漢斯·斯隆爵士的半身像離開了大英博物館大廳,它將被標上“收藏家及奴隸主”的標簽,陳列在一個介紹“大英帝國剝削背景”的主題展中。也許電影《博物館奇妙夜》可以就此寫一個續(xù)集,在午夜夢回之時,這幫來自不同大洲,膚色、種族各不相同的雕像開始竊竊私語,訴說著當年的功過是非。
//摘自2020年9月2日《中國青年報》,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