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成 白云沛信息性閱讀材料因閱讀量大、背景知識專業(yè)、語法結構復雜等特點,導致考生得分不太理想。本文選取2021年新高考Ⅰ卷中的“現(xiàn)"/>
>>>張立成 白云沛
信息性閱讀材料因閱讀量大、背景知識專業(yè)、語法結構復雜等特點,導致考生得分不太理想。本文選取2021年新高考Ⅰ卷中的“現(xiàn)代文閱讀Ⅰ”主觀題,從考生答題情況及備考策略等角度進行分析,希望能為同學們的備考帶來一點思考和幫助。
限于篇幅,此處不再提供文本,只呈現(xiàn)設問: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4分)
5.嵇康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句,顧愷之說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6分)
第4題關于材料論證思路的設問,涉及信息性閱讀能力中提取有效信息、把握文本主要觀點、整體感知文本內(nèi)容的考查,難度不大。
通過閱讀試題的兩則材料,我們可以按照如下思路來解答第4題的設問。
(1)提取段落觀點句,概括分層曉文意
材料一的第一段,指出了萊辛在《拉奧孔》中提出詩畫并不同質的觀點;第二、三段,萊辛發(fā)現(xiàn)“拉奧孔典祭”在詩、畫中的重要異點,以此來解釋提出“詩畫異質”的緣由;第四、五段,分三個角度具體介紹了雕塑《拉奧孔》與史詩記載的不同;第六、七、八段,介紹萊辛通過推原其中緣由得出由于詩和畫擁有不同的媒介和符號,所以形成了各擅勝場的題材范圍的結論;第九、十段,補充介紹“圖畫也可以模仿動作,詩也能描繪物體”。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材料進行理解和分析時,不能忽視材料的行文角度。例如材料一不是選自萊辛的《拉奧孔》,而是朱光潛的《詩論》,換句話說,材料一是從朱光潛的角度來談他對萊辛“詩畫異質”觀點的見解,尤其是材料第七、八、十段的內(nèi)容。在梳理行文脈絡的過程中,要關注行文的出發(fā)點或立足點,這有利于我們更準確地理解材料。
材料二的第一段,在提出《拉奧孔》所講的繪畫宜于表現(xiàn)“物體”或形態(tài)、詩歌宜于表現(xiàn)“動作”或情事的觀點后,以陸機、邵雍為例,介紹中國古人也有關于詩畫關系的論述;第二段列舉沈括批駁唐代關于《按樂圖》與王維的傳說、畫家難以畫出徐凝《觀釣臺畫圖》中“三聲”為例,論證在“詩畫”關系上中國古代也有和萊辛相近的看法。
(2)結構邏輯齊思考,整體觀照理文脈
材料一在結構上首先開門見山地提出觀點,接著利用“因為要解釋這些異點,他才提出了詩畫異質說”這一句指出萊辛持此觀點的緣由,然后材料進一步“解釋這些異點”,最后得出詩畫異質的結論。據(jù)此,我們可以得出結構上“總—分—總”的特點以及邏輯上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不斷深入的思維方式,進而得出“結構上周密完整,邏輯上層層遞進、縱向深入”的結論。
材料二在結構上也開門見山地提出萊辛“詩畫異質”的觀點,接下來分析中國古人對詩畫之間關系的論述與萊辛的看法有很多相似點,彼此之間形成照應。
(3)局部思路應體現(xiàn),論證方法不可少
前面兩個角度大部分考生都能理解,但為什么在分析論證思路的時候還要介紹論證方法呢?許多考生不理解這一點。事實上,論證方法本身就是行文的一部分,也就是說,論證思路除了須介紹材料的內(nèi)容、結構、邏輯、脈絡外,論證方法也不可少。
分析材料一不難發(fā)現(xiàn),朱光潛分別用到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的方法;分析材料二,也可以看到錢鐘書以讀書心得的方式大量列舉的論據(jù)。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能進一步理解答案設置的緣由。比如關于材料一的答案,既有從材料脈絡層次的角度“圍繞萊辛《拉奧孔》提出的‘詩畫異質’觀,也有從材料邏輯結構的角度“縱向展開”,還有從論證方法的角度“以舉例、引證的方法加以闡釋”;關于材料二的答案,有從材料脈絡層次的角度“點出萊辛‘詩畫異質’的核心觀點后,列舉中國古人關于詩畫關系的相關討論”,也有從材料邏輯結構角度的“與萊辛觀點形成照應”,以及從材料特征的角度“札記(閱讀心得或筆記)形式”。
第5題要求結合材料談談對嵇康詩句、顧愷之說法的理解。這一設問,體現(xiàn)了培養(yǎng)“有理有據(jù)地評判文中觀點,發(fā)展新觀點”的能力要求。題干不僅涉及對材料觀點的理解,更考查了考生在新情境中理解運用材料的能力。
通過對題目分析,我們可以按照以下思路來解答第5題。
(1)認真審題,明確問題指向
關于設問,可以進一步理解是讓我們結合材料,分別對嵇康“目送歸鴻,手揮五弦”的詩句和顧愷之認為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的觀點,談談理解認識。關于題干中“此”的指代,應為既包括詩句,又包括顧愷之的說法。
(2)結合材料,闡釋情境內(nèi)涵
結合材料,容易得出關于詩畫異質中“繪畫宜于描寫靜物而詩歌宜于敘述動作”的觀點。面對題干中嵇康的詩句和顧愷之對畫的理解,我們分析詩句“手揮五弦”和“目送歸鴻”,都含有動作,都適合用詩來敘述;而繪畫中“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一易一難,根據(jù)材料中“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只能表現(xiàn)最小限度的時間”的觀點,說明繪畫也可以敘述動作,只是因為“手揮五弦”時間短,“目送歸鴻”包含的時間更長,所以才會有一易一難的看法。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歸納答案:“①根據(jù)萊辛的觀點,繪畫宜于描寫靜物而詩歌宜于敘述動作,‘手揮五弦’和‘目送歸鴻’這兩句詩都含有動作;②而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只能表現(xiàn)最小限度的時間;③與‘手揮五弦’相比,‘目送歸鴻’包含更長時間的先后承續(xù)的過程,所以更難以被轉化為繪畫?!笨梢园l(fā)現(xiàn),在準確提取材料信息的前提下,①的內(nèi)容是結合材料分析嵇康的詩句,②③的內(nèi)容是結合材料分析顧愷之的說法。
下面,結合考生的答題情況,做具體分析。
第4題示例1
具體分析:該考生的審題出現(xiàn)偏差。答案里完全沒有“論證思路”的呈現(xiàn),僅僅提取了材料一、二的部分觀點。
第4題示例2
具體分析:該考生的信息概括不準。答案整體不錯,但美中不足的是關于材料一的答案缺少論證方法及行文邏輯的表述;材料二的答案在概括內(nèi)容方面出現(xiàn)失誤,沒有從對象的角度切入,僅就萊辛的觀點分析,缺少對中國古人論述的概括。
第5題示例1
具體分析:該考生的觀點情境不準確。答案中①認為繪畫只能描繪出“手揮五弦”的畫面,②認為“目送歸鴻”不能通過繪畫表現(xiàn),這些理解,對比材料“繪畫宜于描寫靜物,詩歌宜于敘述動作”的觀點,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不足。
第5題示例2
具體分析:該考生的觀點情境欠融合。答案生硬地建立材料觀點與所給新情境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但缺乏必要的分析說理,這是很多考生的通病,應該引起重視。
通過學習《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關于信息性閱讀,高考側重于“整體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觀點、方法等關鍵信息;辨析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shù)據(jù)、圖表等)之間的聯(lián)系;有理有據(jù)地評判文中觀點,發(fā)展新的觀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間建立聯(lián)系,分析比較多個文本在內(nèi)容、材料、觀點、表達方式和價值傾向等方面的異同”。在主觀試題中,我們更應該重點關注“信息的整合與概括、文本思路與結構、文本論證與分析、文本特征與特色”等方面的備考。
高考真題歷來都是同學們必須認真學習與研究的重點。因為無論在試題的準確度,還是考試方向的把握上,高考真題都是最重要的資料。除了研讀本文涉及的題目外,還要重點關注近兩年全國卷和各省市試卷中的有關題目,不僅要知曉試題的考查重心,更應該重點探究試題答案的緣由。
為夯實與信息性閱讀有關的基礎知識,我們可以結合教材,掌握朱光潛《咬文嚼字》中“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的舉例論證,荀子《勸學》中關于“積累、堅持、專注”學習方法的比喻論證,《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用“自我被蒙蔽”來論證“國君被蒙蔽”的類比論證,《師說》中關于“從師態(tài)度”的對比論證,魯迅《拿來主義》的駁論,蘇洵《六國論》的立論論證等方法及作用。除此之外,還要重點關注人教版教材必修四的“表達交流”和“梳理探究”專題,了解橫向展開議論、縱向展開議論、反駁、辯證分析、邏輯常識等知識。
面對主觀題,我們除了掌握必備的知識外,還要做到術語使用規(guī)范、重要信息凸顯、條理邏輯清晰、書寫認真工整等,讓閱卷老師能在短時間內(nèi)理解我們的答案,不能出現(xiàn)術語籠統(tǒng)不準確、表達混亂無邏輯、書寫潦草難辨識的問題。
如果條件允許,同學們不妨關注科技、文化類的時事熱點及評論,還有新聞傳媒領域的新聞、訪談、時評等信息,也可以閱讀知識性讀物如復雜的說明文、科普讀物、社會科學類通俗讀物等,這些文本一方面可以讓我們感知信息性閱讀文本的綜合特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們開闊眼界,建立相關的知識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