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宋蓮 應理晟 陳永艷 袁 偉
1 臨床資料患者女,58歲,因“右側面部淡紅色結節(jié)3年”于2021年2月16日在遵義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皮膚科門診就診。患者3年前右側面部于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一米粒大小淡紅色丘疹,無瘙癢及疼痛,未予重視,后皮損逐漸增大至綠豆大小,無自覺癥狀,未行任何治療。患者既往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史,余無特殊病史,無家族遺傳史。體格檢查:一般情況良好,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各系統(tǒng)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檢查:右側面部見一綠豆大小淡紅色結節(jié),呈半球形,質硬,境界清楚,不可推動,表面不光滑,無糜爛、潰瘍及滲出,無觸痛。實驗室檢查:血、尿、糞常規(guī),肝腎功能和電解質等生物化學指標,腫瘤標志物等均未見明顯異常。胃鏡檢查示:胃體部黏膜粗糙,球部前壁見一白色潰瘍瘢痕,余未見異常。皮損處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示:表皮萎縮,真皮內見瘤細胞團塊(圖1A),由上皮樣細胞及皮脂腺樣細胞構成,細胞具有異型性,瘤團周圍見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瘤團間有纖維間隔(圖1B)。皮損處組織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示:腫瘤細胞表達,調寧蛋白(calponin)陰性,細胞角蛋白(CK)、CK5/6、CK7均為強陽性,上皮膜抗原(EMA)弱陽性,p63強陽性,Ki-67增殖指數(shù)為10%,基底部及兩側皮膚切緣均未見腫瘤細胞浸潤(圖2)。診斷為右面部高分化皮脂腺癌(sebaceous gland carcinoma, SGC)。遂予行標準外科手術切除全部皮損組織。目前,該病例仍在隨訪中。
A 真皮內見瘤細胞團塊(H-E染色,×40) B 瘤細胞團塊由上皮樣細胞及皮脂腺樣細胞構成,細胞具有異型性,瘤團間有纖維間隔(H-E染色,×100)
A CK、CK5/6、CK7強陽性,EMA弱陽性 B p63強陽性 C Ki-67增殖指數(shù)為10%
2 討 論SGC是一種起源于皮脂腺,具有潛在侵襲性的少見惡性腫瘤。根據生長部位不同可分為眼周和眼外的皮脂腺惡性腫瘤兩大類;前者好發(fā)于瞼板腺,尤其是上眼瞼,是除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之外較常見的眼瞼惡性腫瘤[1];后者較罕見,約占皮脂腺惡性腫瘤的1/4,多發(fā)生于頭、頸部[2]。目前SGC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可能與基因(如TP53、RB1)突變、長期紫外線照射、感染人乳頭瘤病毒(HPV)等有關[3]。SGC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好發(fā)于老年男性,早期皮損可表現(xiàn)為單個膚色或暗紅色丘疹,隆起型皮損破潰表現(xiàn)為菜花樣腫物,晚期可侵及局部淋巴結或轉移至內臟器官,一旦發(fā)生轉移,預后較差。本例患者為發(fā)生于右側面頰部的眼外SGC,臨床較罕見。
皮脂腺惡性腫瘤早期呈良性生長,其死亡率高達29%[4],故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尤為重要。病變部位的活組織病理學檢查是診斷此病的主要手段,病變部位腫瘤細胞團塊呈巢狀分布,與正常組織分界清楚;或呈條索狀向周圍組織浸潤性生長。在高倍顯微鏡下,可見癌細胞組織由具有成熟趨勢的皮脂腺樣細胞和皮脂腺生發(fā)細胞混雜組成,前者細胞胞質呈泡沫狀,嗜酸性;后者細胞核呈圓形或卵圓形,嗜堿性;典型的病理組織由位于中央區(qū)的皮脂腺樣細胞和包繞在外周未分化的基底樣細胞構成。SGC分化程度不一,分化較好的腫瘤細胞胞質豐富,細胞核呈空泡狀、卵圓形等,核仁明顯,可見核分裂象;分化較差的可呈鱗狀細胞樣SGC或呈基底細胞樣SGC,前者表現(xiàn)為顯著的鱗狀上皮化生,其中可見角化珠,后者表現(xiàn)為細胞質較少的基底樣細胞向周圍組織浸潤性生長,中央可呈“粉刺樣”壞死,邊緣呈柵欄狀排列,細胞核異型性,核仁明顯。根據生長方式[5],該腫瘤分級:Ⅰ級,小葉狀腫瘤組織境界分明,大小相對一致;Ⅱ級,小葉狀腫瘤組織境界分明,但腫瘤組織呈浸潤性生長或相互融合;Ⅲ級,腫瘤組織彌漫成片,似髓樣癌或呈高度浸潤性生長。本病還可表現(xiàn)為表皮內生長或呈Paget樣生長,后者多見于眼周。
對于典型病例,通過組織病理學檢查即可診斷,但有時僅通過該檢查難以將SGC與向皮脂腺分化的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透明細胞癌、黏液表皮樣癌等相鑒別[6],可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技術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Cabral等[7]研究發(fā)現(xiàn),SGC免疫組織化學標志物,包括EMA、雄激素受體(AR)、低分子質量CK(CAM)5.2、瘤細胞人上皮抗原(BerEP4)呈陽性,CEA、巨囊性病液體蛋白(GCDFP)、S-100呈陰性,p53和Ki-67表達陽性率增高,p21和bcl-2表達陽性率降低。雖然SGC免疫組織化學標志物的表達缺乏一致性,但多數(shù)腫瘤細胞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PCK)、EMA、AR呈陽性,可藉此進行診斷。
手術切除病變部位仍是本病的主要治療手段,其中Mohs顯微描記手術可作為首選治療措施[8],若無法行Mohs顯微描記手術者,可根據常規(guī)外科手術經驗擴大手術切除范圍[9],必要時行區(qū)域淋巴結清除術;皮損切除創(chuàng)面過大,不宜直接緊密縫合者,為保證手術部位皮膚良好愈合及美觀,可行皮瓣移植。根據腫瘤的分級和分化程度,術后可配合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腫瘤直徑>1 cm、病程≥6個月、多中心起源、腫瘤細胞分化差、呈浸潤性生長或表皮內Paget樣擴張,或浸潤血管、淋巴管者的預后較差[10]。本病早期手術切除,不易復發(fā),且預后較好。本例患者已完整切除全部皮損,病理提示基底部及兩側皮膚切緣未見腫瘤細胞浸潤,未再進一步行擴大切除,目前仍在隨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