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誠
插圖:齊 鑫
小時候,我最喜歡吃餃子,特別是媽媽包的餃子。媽媽是北京人,包餃子很講究,和面、拌餡兒、包餃子、煮餃子,就連吃餃子都有著不少說道。搟餃子皮兒要中間厚,周邊薄,包餃子邊要窄,捏出齊齊的小褶。吃餡兒要吃茴香餡兒。煮餃子水要寬,要點三遍水,點完第三遍水要開鍋煮幾分鐘,說是“關(guān)鍋煮餡兒,開鍋煮皮兒”。吃餃子也講究,要醋、醬油、香油、腐乳汁、蒜末兒都備齊嘍。哈哈,你還別說,媽媽包的餃子,真是又好看又好吃。
大概是1956年,我上小學(xué)三年級的時候,一天,媽媽領(lǐng)我到北市場的老邊餃子館兒吃餃子。沒到中午,店里就已經(jīng)坐滿了人。我們要的是最傳統(tǒng)的三鮮餡兒,韭菜、雞蛋、蝦仁兒。餃子端上來,熱騰騰,亮堂堂,咬一口,又鮮又香又軟。我邊吃邊說,媽媽,這餃子可比你包的好吃。媽媽也點頭稱是,并問服務(wù)員,這餡兒是怎么做的?服務(wù)員笑著說,我們這里是煸餡兒。旁邊一位顧客插嘴說,人家是把餡兒先炒熟了。這以后媽媽也試著包了幾次煸餡兒的餃子,吃著也挺香,可味道還是不如人家老邊餃子。
1983年,我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遼寧記者站當記者,特地去采訪一次老邊餃子館兒。當時的經(jīng)理叫邊霖,是老邊家第三代傳人,他瘦瘦的個子,說話慢條斯理兒。聽了他的介紹我才知道所謂煸餡兒,是把肉餡煸炒以后,再放入特制的骨頭湯里,慢慢地煨,讓湯汁浸入肉餡兒里,增加鮮味兒,這樣煨出來的肉餡兒松散味兒美。這煸餡兒是老邊餃子館的獨門秘笈,傳子不傳妻,傳男不傳女。1940年,邊霖把老邊餃子帶到當時沈陽最熱鬧的北市場,由此揚名全東北。老邊餃子皮兒薄肚飽、餡兒鮮味好,不光是本地人喜歡,就是外地來沈的客人,也都慕名前往品嘗。1964年,鄧小平同志到沈陽視察時,特地去品嘗邊霖包的餃子。吃后,非常高興地說:“老邊餃子有獨特之處,要保持下去?!?981年夏天,侯寶林先生曾來品嘗老邊餃子,稱贊不已,揮毫寫了八個大字:“邊家餃子,天下第一?!?/p>
說起吃煸餡兒餃子,還有一段難忘的故事。那是1985年9月,臺里派我和另外兩名記者一起去新疆邊防部隊采訪。我們一行三人先乘飛機到南疆首府喀什,再乘坐部隊的越野吉普車,沿著中巴公路奔波了一天,當天晚上來到位于圖魯葛爾特山口的邊防連隊駐地。這里是昆侖山脈,海拔3500多米,晚上抬頭看天空的星星,又大又亮,真有“手可摘星辰”之感。
第二天,連長領(lǐng)我們到邊防哨卡采訪。一到邊防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崗樓墻上的十個大字:“碧血灑天山,青春獻哨卡?!边M了崗樓,只見幾個戰(zhàn)士正忙著包餃子。連長笑著說:“戰(zhàn)士們來這里三年多了,從沒回過家,也沒有客人來,你們來了,戰(zhàn)士們非常高興,一定要包頓餃子給你們吃。不過我們這里海拔高,水的沸點低,生餃子餡兒煮不熟,所以他們先把餡兒炒熟了?!蔽翼樋谡f:“好啊,煸餡兒餃子,這在我們東北是最有名的。”
令我們更奇怪的是,搟餃子皮兒不是用搟面杖,而是用酒瓶子。連長解釋說,就因為海拔高,很少包餃子吃,所以沒有搟皮兒的工具,只能用瓶子了。用瓶子當搟面杖,可想而知,搟出的皮兒又大又厚。由于海拔高,水的沸點低,煮餃子的時間也比平原地區(qū)要長。餃子煮好了,戰(zhàn)士們給我們每人盛上一碗,熱情地讓我們趁熱吃。餃子吃到嘴里,皮兒還是有些生硬,好在餡兒是熟的。吃著這特殊風(fēng)味兒的高原硬皮兒煸餡兒餃子,我感慨萬千,感動于戰(zhàn)士們的盛情款待,感動于他們保衛(wèi)祖國邊疆付出的辛苦??粗鴳?zhàn)士們樸實的笑臉,嚼著這煸餡兒餃子,高原之上,我突然有了種歸家的感覺。
坐車離開哨卡的時候,我們都情不自禁地舉起了右手,向寒風(fēng)中的戰(zhàn)士們致敬!向祖國的邊疆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