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佶
近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繁榮,紫砂壺藝也開始被更多的朋友認識喜歡。千百年來,工匠們用自己聰慧的頭腦和辛勤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許多優(yōu)秀的紫砂作品。紫砂泥,由于它本身的一些特性,比如紫砂泥的可塑性,泥料的透氣性,泥料的多樣性,包括泥料的可調配性,市場上的紫砂壺也是琳瑯滿目種類繁多,各個工匠們憑借紫砂壺這一產(chǎn)品,抒發(fā)情感,寄予思想。一壺釅釅的紅茶,或是一壺碧玉般的綠茶,在光線下透著無窮的光芒與神采。
南瓜原產(chǎn)于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帶,世界各地普遍栽培,由明代傳入中國,現(xiàn)在南北各地廣泛種植。成熟的南瓜,果實形狀各種各樣,飽滿圓潤,由于造型的多樣性,南瓜造型深受廣大藝術家們喜歡,以此為創(chuàng)作靈感,創(chuàng)作了多種多樣的藝術品。南瓜壺成名于陳鳴遠,這位紫砂藝人特別擅長自然仿生器類型的茶壺制作,其制壺極具自然情趣。鳴遠制南瓜壺流傳至今,后人景仰到現(xiàn)在。仿生器給人的感覺就是直觀,是將一只南瓜、一個西瓜、一個葫蘆,很直觀的東西或者說是很直觀的物件,呈現(xiàn)在紫砂壺上。紫砂壺造型一般分為三種不同的形態(tài):光器、花器、筋紋器。圖1“南瓜壺”是取自于大自然中的南瓜,自然形體與美學相結合,具有十分鮮明的仿生壺造型。
圖1 南瓜壺
壺身采用筋囊造型制作,等分為六瓣筋囊,更符合南瓜的造型。大家的認知里自然界的南瓜就是一株筋囊形的植物,囊的器型也使這把紫砂壺更具有藝術的美感。壺蓋是采用一個嵌蓋工藝,嵌蓋工藝能更好的體現(xiàn)一把壺的整體性,也可以更好的體現(xiàn)紫砂壺的曲面以及曲面的延續(xù)性,就像壺蓋是壺身上面長出來的一樣,使這把壺看起來飽滿圓潤、形態(tài)可掬。蓋子是六瓣景紋,和壺身上下呼應。壺鈕是壺的精氣神,壺鈕直觀上看是一個瓜蒂的造型,這個瓜蒂做的很形象,大小適中,粗細得當。最為關鍵的是這個瓜蒂的曲度把控的相當優(yōu)秀。如果這把壺的瓜蒂也就是壺鈕做的太直,那會顯得這把壺特別的死板,不靈動也不具有靈氣;如果壺鈕加大曲度,這把壺就顯得沒有張力。所以曲度是關鍵,既體現(xiàn)了壺的氣勢也抓住了壺的靈動。壺流從造型上看是一彎流嘴形,氣勢磅礴。壺流上使用貼花工藝,用一張南瓜葉包裹在上面作為修飾,活靈活現(xiàn),特別有美感,表現(xiàn)風吹動之后自然卷曲之美。壺把是仿照南瓜藤的造型做出來的,很直觀,也很形象逼真。壺把的力道就像在生長的藤蔓一樣,生機勃勃很有力量感,曲度表現(xiàn)力度。紫砂壺壺把是獨立的,制作的時候直接在壺把的上部一分為二,一部分作為壺把的頂端,一部分又有一個延續(xù)。這種延續(xù)符合自然規(guī)律。另一張南瓜葉片從南瓜藤上生長出來,然后附著在壺身上面,很有美感,也相當有動感。
自然形體的仿生器紫砂壺,造型多取決于植物的一些自然外觀,風格偏向鄉(xiāng)村風格。鄉(xiāng)村風格就是把田園的一些特有植物作為載體,制作成帶有鄉(xiāng)村生活特色、表現(xiàn)自然古樸風格的紫砂作品。南瓜壺之所以可稱為田園風格,是因為主題思想都非常符合自然,展現(xiàn)出當代人喜歡的樸實無華,回歸田野。當今社會,繁華喧囂,生活工作壓力大,人們很想回歸大自然,得一畝良田,種一方果實。人們追求生活、享受生活、理解生活、懂得生活。
人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把“南瓜壺”可謂把這句話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作者通過對大自然的一件植物或者說一株農(nóng)作物的觀察、感悟,然后用紫砂泥作為載體把它給呈現(xiàn)出來。這就是一種藝術,這是指尖上的藝術。通過這把壺,首先看到的是一個金黃色的大南瓜,一個栩栩如生的紫砂壺,其實也代表我們對秋天的一種美好寄托,寄托秋天有個好收成,寄托秋天可以碩果累累。最終來看,這把“南瓜壺”代表的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愿望,這也是作者通過這把南瓜壺所要表達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