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仁平措
(昌都市消防救援支隊新城聯(lián)絡路特勤站,西藏昌都 854000)
按照使用性質(zhì),民用建筑可以劃分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其中居住建筑又可以分為住宅建筑和非住宅建筑,其顯著特點就是人口集中,而且呈現(xiàn)出越來越高、越來越復雜的趨勢特點,當發(fā)生火災時,易造成群死群傷。根據(jù)火場實踐和科學試驗,80%的人員死亡是由吸入有毒煙氣窒息導致的。火場濃煙、高溫缺氧、心理負擔、人群擁擠等因素,嚴重威脅著火場人員的安全,有研究表明,在發(fā)生火災最初的5min~6min是人員安全疏散和逃生的最佳時期,然而,由于人們保護自身安全的本能,往往會錯過最佳逃生時機[1]。這時候,掌握科學的安全疏散與安全知識顯得至關重要。
(1)恐懼心理。當人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遇見火光、煙霧之際,會聯(lián)想到火災的危害,繼而驚慌不安,甚至驚慌恐懼,產(chǎn)生一種不能面對傷亡的強烈懼怕感,這種強烈的懼怕感會嚴重的干擾正常思維,減弱理性判斷能力,失去與火災拼搏的勇氣,喪失抗爭能力。(2)從眾心理。在失去自我判斷能力的情況下,他人的決心和判斷成為自己的追隨目標,別人向哪里跑,自己也跟著向哪里跑,放棄了自己原來的判斷而盲目追從他人。(3)向隅心理。在發(fā)生火災時,人們習慣性地向狹窄角隅奔跑,以躲避煙熏火烤,主要表現(xiàn)為:鉆床下、躲在狹窄死角處。(4)返回心理。很多人為了搶救財物或?qū)ふ壹胰?、朋友,在離開火場以后又重新返回火場,將自身再次置身于危險之中。
一般情況下,民用建筑中會有大量可燃物,其主要成分是化學合成材料,這些材料在燃燒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煙,而這些煙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氫等有毒其他,這些氣體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在燃燒后期,這些煙氣還消耗大量的氧氣,不利于人員逃生。根據(jù)人體健康情況,一氧化碳在濃度0.2%時,會造成人員死亡,經(jīng)試驗表明,在著火10min~15min,起火區(qū)一氧化碳就會達到危害濃度[1]。此外,濃煙還會影響逃生人員視線,造成人員恐慌。一棟100m的建筑物30s左右就能竄到頂部,在房間內(nèi),煙層降到床的高度(大約0.8m)的時間大概1min~3min,對人員安全危害巨大[2]。福建長樂拉丁酒吧重大火災、深圳龍崗舞王俱樂部火災、廣東中山老虎吧火災等,都是由于聚氨酯海綿裝修材料的燃燒,產(chǎn)生大量的有毒煙,造成群死群傷。
在民用建筑中每一層基本采用袋形走道即只有一個安全出口的走廊,人進入袋形走道后,會加大逃生難度。在民用建筑中,隨著建筑樓層的增加,必然會導致疏散距離加長,從而導致疏散時間的加長。根據(jù)《中國消防手冊》介紹,民用建筑內(nèi)的人群通過1.1m寬的樓梯,疏散到樓外所需要的時間如表1所示[3]。
表1 民用建筑內(nèi)人員疏散到地面所需時間(min)
從表1中,可以看出隨著樓層的增加、每層人數(shù)的增加,疏散時間逐步加長,而疏散時間越長,逃生人員危險性就越大。因此,在人員疏散過程中,可以有效選取便捷疏散通道,利用最短的距離,組織人員逃生,減少人員傷害。
在民用建筑中人群集中是一個顯著特點,當建筑發(fā)生火災時會造成人員恐慌,疏散逃生時容易引起擁擠堵塞,甚至可能會發(fā)生踩踏事件,從而降低人員疏散逃生效率,使得原本很短的通道要走好長時間,尤其是當前方有障礙物時,由于后方的推擠大大增加了逗留時間。
對于像民用建筑這樣的人員密集場所,有關部門應配合消防部門,擬定疏散計劃,制定相關預案,根據(jù)場所實際情況,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進行火情與人員被困假設,提出穩(wěn)定群眾情緒的措施,對單位工作人員進行簡單任務人工,按照地域情況提出不同要求,規(guī)定疏散路線和疏散出口,并規(guī)劃出疏散人員示意圖,做好協(xié)調(diào)交接。與單位人員進行聯(lián)系,定期進行消防疏散演練,操作過程中必須要嚴格聽從指揮,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完成任務,并要求單位人員進行配合。在發(fā)生火災時,聯(lián)系物業(yè)等知情人員,詢問了解火災建筑內(nèi)部被困人員情況、消防設施情況等,展開救援預案,高效展開救援。
民用建筑火災發(fā)生火災,由于逃生心理作用,可能會出現(xiàn)現(xiàn)場混亂的情況,這時現(xiàn)場引導顯得至關重要,有相關研究表明,言語引導可以為疏散人員產(chǎn)生心理上安慰,一般而言,疏散過程中的言語引導主要分為建筑語言引導和口頭語言引導。建筑語言引導主要是指建筑物內(nèi)部指示性標識,具有醒目作用,提醒并告訴人員建筑的相關信息,主要包括防煙樓梯間、避難層、剪刀樓梯等,由于恐慌心理作祟,人們往往會忽視這些標識,就算已經(jīng)在安全區(qū)域附近,依然惶惶不安,亂逃亂竄;口頭語言主要是指疏散人員在疏散過程中利用廣播等媒介進行的指揮與安慰,口頭語言可以幫助逃生人員穩(wěn)定情緒、堅定信心,積極配合,按指定路線有條不紊地安全疏散。
在人員疏散與逃生過程中,危害性最大的是煙霧,由于其毒害性、不可視性等原因,給人員逃生造成了很大阻礙,可以從建筑消防設施著手,提高疏散與逃生效率。(1)利用煙氣報警系統(tǒng),提醒人們及時知道有煙霧的產(chǎn)生,做好及時撤離的準備,拉長應急反應時間,同時,為管理人員提供督促指揮時間。(2)利用排煙設施,有試驗表明,在某高層的一個標準間自然排煙的作用下,人員允許疏散時間為90s,使用機械排煙以后,火場出現(xiàn)微負壓,減緩了煙氣蔓延速度,人員允許疏散時間增加到120s,并且煙霧濃度降低50%[2]。(3)適當關閉噴淋系統(tǒng),隨著火災的發(fā)展,打開噴淋系統(tǒng),會打亂煙氣流動的正常流動,降低煙霧浮力,導致煙氣聚集在降低的區(qū)域,影響人員視線,因此,在疏散過程中要根據(jù)現(xiàn)場煙熱之間的關系,適時開啟或者關閉噴淋系統(tǒng)[4]。
在疏散中應遵循“宜直不宜彎,宜短不宜長”的原則,快速高效地完成人員疏散與逃生,在逃生過程中,由于恐慌性、習慣性等原因,人們可能會習慣性地使用經(jīng)常走的路,當這個道路被封閉時,慌不擇路,比如阜新藝苑歌舞廳發(fā)生特大火災,許多人爭相從北側(cè)出口逃生,造成人員擁擠,226人死亡;哈爾濱市“天鵝飯店”火災中,喪生10人,同居住的還有7名日本人,由于他們在到來時,先熟悉了飯店的疏散通道和消防設施情況,而全部逃生。
一般情況下,人們慣用的疏散路線如圖1所示[5]。
圖1 人員常用疏散路線圖
做過這樣一個疏散演練,一所學校通過制定預案,科學的組織指揮,選擇合適的疏散路徑,全校2000名學生,在3min時間,全部集結(jié)在操場[4]。可見,在人員疏散與逃生過程中,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疏散途徑,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救生可能,提升安全疏散效率。
在人員疏散過程中,救援人員一定要嚴格佩戴個人防護裝備,尤其是在濃煙的情況下必須佩戴空氣呼吸器、隔絕式防毒面罩、氧氣呼吸器等防護裝備,此外,還要攜帶毛巾、照明燈具、排煙機、破拆工具等備用器材。
在民用建筑火災中,對于遠離火區(qū)和神志清醒者,指明疏散方向和路線即可,對于距離火區(qū)較近或者需要穿越著火區(qū)或者行動不便者,尤其是受重傷、兒童、老弱病殘者,應采取抬、背、抱等方法,并適當予以毛巾、頭盔等防護裝備,進行重點照顧,有必要時應當請求隊友進行專門逃生。對于呼吸困難的被困者,可以利用他救面罩,共享空氣呼吸器,并尋找疏散通道,及時撤離。對于一些患有試聽障礙的人員,救援人員應當著重做好引導,尤其是心理上的安撫及行動上的指導,平復突發(fā)事故帶來的影響,令其配合救援疏散行動,最快逃離救援事故現(xiàn)場,減輕救援壓力。
民用建筑火災中的人員疏散與逃生還要注意語句的使用,尤其是涉及當事人,救援人員應及時登記此類人員基本信息,集中看管,做好防控和思想引導,防止他們沖動進入現(xiàn)場;及時向當事人說明情況,說明救援過程,救援困難得到他們理解[6]。面對新聞媒體記者時,救援人員要時刻保持警惕,避免出現(xiàn)敏感詞匯,并組織人員及時公布現(xiàn)場情況,減少媒體的負面猜測,造成不良影響[6]。
在疏散過程中,一旦發(fā)現(xiàn)有人身上著火,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或幫助其將著火外衣脫掉,或就地打滾,用身體壓滅火焰,或用毛毯,濕麻袋等包裹使其窒息。發(fā)現(xiàn)在疏散過程中有人倒地應及時扶起,防止踩踏事件發(fā)生。發(fā)生擁擠應及時疏導或選擇其他的輔助疏散方法路線,減輕單一通道的疏散壓力,當出現(xiàn)無法分流,必要時可以采取強制措施。對于一些突發(fā)狀況,一定要有平靜的心態(tài),利用過硬的素質(zhì)和專業(yè)的技能、器材化解危機,掌握快速逃生技巧,疏散救助被困人員,在逃生通道堵塞的情況下,利用水帶、云梯車、繩索、梯子等器材多途徑開辟救援通道,引導疏散被困人員。
民用建筑發(fā)生火災,人員疏散是貫徹“生命至上”指導思想的重要舉措。對于突發(fā)火災,無論是人們異常心理的主觀本能,還是煙霧等的客觀危險,都會阻礙人員疏散。消防員在疏散人員中,要熟悉著火建筑內(nèi)部情況、人員被困情況和疏散預案情況,利用建筑內(nèi)部消防設施、移動逃生裝備輔助人員逃生,掌握疏散逃生技巧,穩(wěn)定人員情緒、現(xiàn)場秩序,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群眾的安全,實現(xiàn)內(nèi)部人員的快速逃生與轉(zhuǎn)移。在人員疏散過程中要注意加強個人防護、關注特殊群體、注意語言技巧的使用以及必要的緊急措施,保證被困人員的安全快速的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