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成冬
1964年2月6日,毛澤東約見錢學森等科學家談反導彈問題,是基于其長期思考的“有矛必有盾”戰(zhàn)略。這與當時的國際政治軍事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1964年4月14日,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委員會專家羅伯特·約翰遜起草的絕密文件《針對共產黨中國核設施直接行動的基礎》中,就“已經考慮了4種摧毀中國核設施的辦法”。1965年,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宣稱:“中國今天是美國的主要敵人。”
不僅如此,美國在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等國建立了數十個軍事基地,對中國構成了戰(zhàn)略包圍圈,即所謂“第一島鏈”。與此同時,美國將戰(zhàn)略重點從歐洲轉到亞洲,即從以北約為中心包圍蘇聯轉變?yōu)橐韵耐臑橹行陌鼑袊?/p>
“有矛必有盾”談話前后
毛澤東從新中國成立伊始,就已經基于矛與盾的關系視角思考戰(zhàn)略防御問題。早在1957年11月,毛澤東訪問蘇聯,觀看蘇聯研制原子彈、氫彈等尖端武器的紀錄片時,就對身旁的彭德懷說:“我看矛和盾總是同時產生的,有矛必有盾呀!”當1962年10月5日毛澤東會見越南民主共和國國防部長武元甲時,他又提出了要“分析敵人怎樣進攻、我們怎樣對付”的問題。
1963年至1964年間,毛澤東已經形成一套完備的戰(zhàn)略防御思想體系,除三線建設和“兩彈一星”工程外,反導彈也是重要內容之一。
1963年12月16日,毛澤東指示聶榮臻:“除搞進攻性武器外,還要搞防御性武器。搞一批人專搞,讓他們吃飯不做別的。我們要從防御上發(fā)展,要研究反導彈武器。在數量上我們搞不過他,這個問題要研究一下?!甭櫂s臻為此于12月26日召集錢學森等人專門討論“防御彈道導彈的問題”,并提出“先成立一個小組考慮采取什么探索研究的方向及如何培養(yǎng)生長研究力量”,同時還決定由錢學森掛帥,開展包括使用激光反導等方式在內的探索性研究。
1964年年初,毛澤東專門約談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勁夫,問他“敵人如果用導彈打我們怎么辦”,同時要求他“約有關科學家談對付的辦法”。
1964年1月7日,毛澤東在看羅瑞卿送來的刊載在《新聞天地》上的《“反飛彈”時代到來!》一文時,批示“是否送聶榮臻同志一閱”。這篇文章介紹的內容便是美蘇兩國在研制反導彈方面的軍備競賽。
1964年1月24日,聶榮臻就反導彈技術研究問題向毛澤東報告稱:“決定第一步先成立個小組,由錢學森同志負責,在不影響當前型號研制的情況下,立即著手搜集研究資料,探討我國發(fā)展反導彈的任務、技術途徑、技術力量的訓練培養(yǎng)等問題?!?/p>
正是在此背景下,毛澤東在約見錢學森時明確提出了“有矛必有盾”。此次約見之后不久,錢學森于1964年2月29日整理了一份珍貴的對談錄,記錄了毛澤東與他的談話內容。全文內容如下。
主席:我們搞原子彈也有成績呀。
錢:我有所聞。
主席:怕是不止于有所聞吧。
錢:原子彈實只是有所聞,我是搞運載工具的。
主席:是的,你們搞了一千公里的;將來再搞個兩千公里的,也就差不多了。
錢:美帝在東南亞新月形包圍圈上的有些基地有2800公里的距離。
主席:可以到夏威夷?
錢:夏威夷更遠了,不止四千公里。
主席:總要搞防御。搞山洞,鉆進去,地下就不怕它了。
錢:我們正在遵照主席的指示,先組織一個小型的科學技術人員的小組,準備研究一下防彈道式導彈的方法、技術途徑??磥淼谌齻€五年中由于技術條件不夠,還不能開展設計工作。
主席:有矛必有盾。搞少數人,有飯吃,專門研究這個問題;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傄愠鰜淼摹?/p>
1964年3月23日,國防科委委托錢學森主持召開彈道式導彈防御科學討論會,標志著我國反導彈武器研制項目正式啟動。1964年8月召開的中央專委會議將研制反導彈列為國家重點項目。
一箭多雕:防御即是進攻
自中央專委將研制反導彈列入國家重點項目,項目研制工作全面上馬。1966年3月30日,七機部(第七機械工業(yè)部)正式下發(fā)文件,通知反導彈項目的代號為“640工程”。
反導彈需要預警、跟蹤、識別、中心指揮和武器等眾多系統(tǒng)的支撐,且需要系統(tǒng)之間高效配合、及時呼應。要在幾分鐘內完成龐大的復雜運算和操作,對系統(tǒng)的自動化和協調性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
客觀而言,某些技術要求遠超當時中國的實際研制能力,而當時美蘇兩國的反導研制也未取得實質進展。所以,錢學森曾在1964年5月20日的談話中作了一個符合歷史的技術判斷:
關于反導彈導彈的問題。蘇美都在研究,都經過了頭一個回合。目前的反導彈導彈,可能還不是一個武器,只是形成了一個概念,也就是說發(fā)現和明確了如何解決反導彈導彈的問題,現在都在重新進行研究。
反導彈導彈和防飛機導彈完全是兩回事,而蘇美兩國的反導彈導彈都是從防飛機導彈演化而來的,美國花了那么多錢研究“耐基Ⅲ”型反導彈導彈,結果又放棄了,推倒重來,研究另一種方案。蘇聯在去年十月革命節(jié)時,拉出來了一種導彈,說是反導彈導彈,但經我們研究,不像是反導彈導彈,可能是吹噓,從外形看可能是一種中速的防空導彈,還不是高速的,因為翼角太張,高速會折斷的。在這方面蘇聯是否和美國處同一水平,比美國人領先是值得懷疑的。
結合當時國際國內的情況,再加上1972年美蘇簽署了《反彈道導彈條約》,我國實施導彈防御計劃的緊迫性大為降低。1982年,反導項目正式下馬。至此,“640工程”退出歷史舞臺。但下馬并不意味著失敗,此項工程通過多年探索,在預警雷達和航天測控等方面的關鍵技術都有不少突破,為我國建立陸??找惑w化測控網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若比較世界大國研制的反導系統(tǒng),依然可見“有矛必有盾”思想的現實價值。尤其在1983年美國總統(tǒng)里根提出戰(zhàn)略防御倡議(即 “星球大戰(zhàn)計劃”)之后,錢學森還曾作過跟蹤研究,并敏銳地意識到其所具有的“一箭多雕”的意義。
一方面,美國通過該計劃繼續(xù)保持“后冷戰(zhàn)時代”對蘇聯的軍事優(yōu)勢,同時又重新采用了曼哈頓計劃模式,即動員西歐各國參與其中,以此實現其“為我所用”的目的。另一方面,戰(zhàn)略防御與戰(zhàn)略進攻的關系在實戰(zhàn)中極其微妙、難分界限,甚至還會“角色互換”——研制戰(zhàn)略防御武器系統(tǒng)的相關技術同樣可以應用于進攻性武器的研制。
由此來看,“640工程”的意義絕非僅限于戰(zhàn)略防守,而是如錢學森對“星球大戰(zhàn)計劃”的意義所作的總結:“戰(zhàn)略防御計劃,也是戰(zhàn)略進攻計劃,這是一樣的?!?/p>
正因如此,錢學森晚年曾評價跟蹤世界高技術發(fā)展的“863計劃”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頭等大事”,其意義就在于,通過此類計劃在戰(zhàn)略層面與世界科技大國保持同步。
(摘自人民郵電出版社《科學與忠誠:錢學森的人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