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智
(山西三建集團有限公司長治分公司,山西 長治 046000)
城市化進程逐漸加快使得建筑工程建設任務廣泛開展,呈現出大型化、高層化趨勢。深基坑工程施工是確保建筑主體穩(wěn)固、工程整體安全的關鍵,而支護體系的科學選擇是確保基坑邊坡穩(wěn)定、為基坑內正常作業(yè)的基礎,保障了基坑相鄰建筑物及地下管線安全使用的主要條件[1]。對此,須根據建筑工程實際情況進行方案比選,確定適宜的支護方案。本文以深基坑內支撐支護體系為例,因應用優(yōu)勢突出對建筑工程質量控制等十分有利,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本文對此進行詳細闡述。
深基坑內支撐支護體系在基坑支護方案中較為常見,主要包括鋼筋混凝土支撐及鋼支撐,鋼支撐包括鋼管支撐及型鋼支撐。當前深基坑工程內支撐支護中,上層多采用鋼混支撐形式,下層采用鋼支撐組合支撐形式。
鋼筋混凝土支撐是施工現場搭設模板結構后進行混凝土澆筑,對于基坑平面形狀的適應能力較強[2]。優(yōu)點:剛度大、適用性強;可減少圍護結構變形。缺點:自重大,不利于變形控制;澆筑所需時間較長,強度效應發(fā)揮速度慢;鋼混支撐拆除難度高,資源周轉率低;不能隨挖隨撐,對基坑變形影響大。
鋼支撐主要包括兩種形式,采用φ609、φ800 的支撐形式及H 型鋼形式。優(yōu)點:自重小,拆除方便;材料可重復利用;可施加一定的預應力約束減少基坑變形;可隨挖隨撐,有利于基坑變形控制。缺點:整體剛度差;節(jié)點較多,易變形,結構易受破壞;不適用于大跨度基坑施工,工藝要求較高。
深基坑內支撐支護體系施工工藝特點主要如下:不受現場地形地質影響,可在建筑分布密度較高的區(qū)域使用;深基坑土方施工過程中,因變形較大,需科學配筋或增加支撐截面以提高鋼筋混凝土支撐結構整體強度,同時也可減少變形,有效維護周邊建筑及其他物體的安全;軟土深基坑工程施工時,若采用鋼筋混凝土支撐結構,因空間跨度較大,符合挖土回轉半徑操作要求,也可多臺設備共同作業(yè),施工進度快,為基坑降水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混凝土梁內支撐施工要求不高,操作便捷,經濟效益突出。
某居住區(qū)改造項目,總建筑面積為8.63 萬m2,地上24 層,地下2 層,為剪力墻結構,建筑總面積為2.80 萬m2,基礎總面積為1200m2,抗震設防烈度為Ⅶ度。基坑平面尺寸為25m×63m,開挖深度為10.30m,設計等級為一級。因基坑開挖深度較大,周邊狹窄且建筑物與市政管道復雜,施工中需求確?;印⒓扔薪ㄖ锛敖煌ò踩?。
3.1.1 支護方案的比選
方案一:地下連續(xù)墻結構形式。連續(xù)墻設計厚度為0.80m,有效深度為18.00m,該方案適用于各類地形地貌,對周邊建筑物影響較小。將地下連續(xù)墻作為支護結構,抗彎剛度及防水性突出,在保證基坑安全與穩(wěn)定的同時,還能起到止水作用[3]。因該工程所處區(qū)域較少使用此種支護形式,施工經驗不足,墻體間的接縫質量可控性較差,成槽也易塌方。方案操作難度較大,安全風險高,成本高。
方案二:鋼筋混凝土支護樁+內支撐的支護結構體系,地下水控制采用三軸水泥攪拌樁止水帷幕。工程基坑平面為長方形,如圖1 所示,內支撐支護形式布設方便,成本適宜,產生的建筑垃圾較少,整體方案可操作性較強。同時,在地下水控制方面,采用止水帷幕可直接阻斷基坑內一定范圍內的潛水與微承壓水。
圖1 為基坑平面布置
從經濟性與施工安全性兩個考慮,最終確定采用方案二。
3.1.2 基坑支護設計
支護樁選用鉆孔灌注樁,參照基底標高可將樁分為兩種尺寸類型:①支護樁直徑為800mm,長度為14m,相鄰樁距離為10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5,樁頂相對標高為-2.30m,基坑底標高為-7.23m,如圖2 所示。②支護樁直徑為900mm,長度為18m,相鄰樁距離為11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5,樁頂相對標高為-2.30m,基坑底標高為-10m。樁頂冠梁的截面長寬分別為1200mm、700mm,冠梁頂標高為-1.60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
圖2 支護體系剖面
該工程深基坑內設有鋼筋混凝土水平支撐結構,水平支撐上皮標高為-1.60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因水平支撐結構的自重較大,需合理布設鋼筋混凝土支撐立柱,立柱的直徑為800mm,有效長度為16.50m,共6 根,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5。
深基坑周邊設置有三軸水泥攪拌樁止水帷幕,攪拌樁的有效樁長為18m,型號為φ850@1200,單樁直徑為850mm,組合咬合為850mm,組內咬合為250mm,樁心距為600mm,有效樁頂標高為-1.80m,材料選用P.32.5 普通硅酸鹽水泥,設計水灰比為1.5?;禹樦吘壏较蚓鶆蚪邓瑪盗繛? 個,降水井直徑為700mm,深度為15m;合理布設觀測井,數量為6 個,觀測井直徑為700mm,深度為10m。
該工程深基坑施工內容如下:①因工程中水泥攪拌樁和灌注樁數量較大,且分布密集,凈距為100mm。為此,在φ850 水泥攪拌樁止水帷幕施工結束后7d 再安排施工人員在規(guī)定作業(yè)區(qū)域進行混凝土灌注樁作業(yè)。②先完成冠梁底標高以上土方開挖作業(yè),后有序安排冠梁及鋼筋混凝土內支撐作業(yè)。③當支撐結構達到設計強度后開挖土方,直至基底規(guī)定標高位置。
為確保基坑施工質量,對施工過程進行嚴密監(jiān)控。首先,該工程設置了監(jiān)測預警值,即水平位移預警值為25mm,連續(xù)3d 移速率預警值為3mm/d;鋼筋混凝土內支撐軸力預警值為1100kN,周邊建筑物最大沉降量預警值為20mm[4]。其次,聯(lián)合局部與整體結合法對施工進行檢驗,針對基坑支護體系的水平位移、鋼筋混凝土支撐結構的軸力和周邊既有建筑物的沉降量進行跟蹤監(jiān)測。經觀測可知基坑支護結構水平位移為14.50mm,鋼筋混凝土內支撐軸力最大值為361kN,周邊既有建筑物最大沉降量為12mm,均符合要求。然后,施工中未出現止水帷幕開裂問題,也無地下水下滲,基坑底部為干燥狀態(tài),由此可判斷地下水控制效果理想。最后,基坑開挖未對周邊建筑物、道路或管線造成負面影響。實踐表明,該工程采用的深基坑內支撐支護施工方案可行,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在城市既有建筑密集區(qū)域深基坑工程項目中采用內支撐支護體系符合現行規(guī)范及設計要求。經對本文所述工程施工過程的總結與分析發(fā)現,該支護體系的應用施工進度快,經濟性高,在維護周邊既有建筑、道路和地下管線的安全之外,可適用于各類地質條件,對環(huán)境的影響較小。但須注意的是,須對工程現場進行勘察,經過方案比選確定最佳方案,并對施工過程進行監(jiān)測,確保最終的施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