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戰(zhàn)記》用“十年磨一劍”來形容并不過分,古天樂自己是機甲迷,有很多私人收藏,也一直想拍一部自己主導的科幻電影。因此《明日戰(zhàn)記》很早就開始構思并籌備了,當時電影的名字還是《矛盾戰(zhàn)爭》。
2015年,電影發(fā)布了相關視頻物料,那時確定的導演還是陳木勝,眾所周知,后來陳木勝去世,而電影導演也換成了一直專注于視覺效果的吳炫輝。作為一部主打特效的電影,《明日戰(zhàn)記》大量戲份都是內景棚拍,所以拍攝周期不會太長,但大量時間都花在了前期概念設定和后期制作上,從幕后特輯得知,電影超過1700個特效鏡頭,而且導演吳炫輝透露很多鏡頭是“全電腦效果,工作量其實很大,很多東西要面對,整個后期差不多重新開始?!?/p>
這樣一部電影,幾個億的投資少不了,比如《流浪地球》的總投資就高達5000萬美金,但《流浪地球》由很多個公司投資,而《明日戰(zhàn)記》最開始只有古天樂的天下一ONE COOL主導。
除了電腦特效,《明日戰(zhàn)記》還搭建了空軍基地,制作了很多汽車、飛機模型,電影中姜皓文駕駛的那輛裝甲車,則是劇組自己設計了機架然后釘上鋼板,造出了一輛特別的裝甲車,看起來很炫酷。而古天樂駕駛飛機躲避“潘多拉”,激烈駕駛的場面,則是劇組設計了一個液壓平臺,可以大幅度上下、左右搖晃,來模擬駕駛飛機的狀態(tài)。因為有了這些有真實質感的設計,《明日戰(zhàn)記》的動作場面都很真實、很刺激。
古天樂在制作特輯里說,參與電影制作的大多數(shù)都是中國香港團隊,他不想什么都找外國(制作公司)去做,所以決定用本地的設計師,自己的攝影、美術等等,到這里就明白,為什么當初古天樂要收購特效制作公司FatFace,以及聲音后期、剪輯公司等等,加上古天樂自己原有的制作、發(fā)行公司天下一ONE COOL,以及經營攝影器材的恒運器材公司,古天樂的公司已經打通了一部電影從投資、拍攝、后期制作到發(fā)行所有環(huán)節(jié),這才有了《明日戰(zhàn)記》,這也算是港產電影的一大突破,不依賴國外公司,全香港班底,完成所有制作,并且還有這樣的水準,確實不容易!
說到科幻題材,我們能想到很多經典作品,比如《2001太空漫游》,完成了早起科幻電影對太空的探索,還有《銀翼殺手》《E.T外星人》等,包括近期的《沙丘》,也用廣袤的奇異世界和美術造詣征服觀眾。
《明日戰(zhàn)記》設定在未來世界,地球因環(huán)境污染岌岌可危,一顆隕石撞地球之后,生出了名為“潘朵拉”的奇異生物,古天樂飾演的泰來和劉青云飾演的鄭重生要帶隊打擊“潘朵拉”,拯救家園。
總體來說,除了世界末日以及外星生物潘朵拉的設定外,《明日戰(zhàn)記》還是傳統(tǒng)港產冒險、動作片的套路,特別是機器人公路追車的部分,和傳統(tǒng)港片的追車戲如出一轍。
而潘朵拉的設定也是大樹生長的邏輯,有樹根,有樹干,遇雨就可以快速生長。劇情推進過于簡單,電影設定也沒有太大格局,而且演員也沒有多少發(fā)揮。
前文說過,為了拍《明日戰(zhàn)記》,電影搭建了空軍基地,但除了空軍基地外,其他大部分場景都是在棚內由特效完成的,比如公路追車,也是在液壓臺上完成拍攝,模擬路上顛簸、急變道等效果。
每多做一幀特效、擴展一幅畫面,都要多花很多錢,因此,能感覺到《明日戰(zhàn)記》的場景不夠大,甚至很少有大景別的畫面,要盡量控制燒錢。
除了場景,電影細節(jié)bug也不少,比如巨型甲蟲,機槍子彈都打不穿,劉青云用斧頭就能砍穿;還有最后找到“潘朵拉”的根,竟然沒有任何防衛(wèi),那些甲蟲也沒有任何保護的舉措,難免有點虎頭蛇尾。
最后回到標題,《明日戰(zhàn)記》到底哪里超過《流浪地球》呢?《流浪地球》里演員們穿的太空服,是找維塔工作室制作,每一件耗資不菲,也很重,并且容易損壞,李光潔在拍攝過程中都不能輕易脫下來,吃飯都要助理喂,因為穿上衣服后活動不便。
《明日戰(zhàn)記》里古天樂穿的機甲重達33磅,也不輕,但看過電影不難發(fā)現(xiàn),古天樂行動還算靈活,四肢能正常移動,并且機甲做的很精致,連胳膊上的傳動裝置都設計到位,要比《流浪地球》里的太空服看上去更高級一些,而且,也是由古天樂自己的公司設計生產,并沒有以來國外公司,這一點確實趕超了《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