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青團店,春低楊柳枝。
在南方,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就將嫩艾葉切碎打成汁水,和在糯米粉中,包上餡料,放蒸籠里蒸熟,作為祭祖、春游的時令小吃。因艾草色青,故稱“青團”,也叫“艾團”,或“清明果”。
青團油綠如玉,香糯可口,細(xì)細(xì)品來,那一份淡淡的清香和糯韌綿軟的滋味,讓人瞬間感到春的氣息在唇齒間彌散開來。青團作為江南較為盛行的清明節(jié)令小食,相傳最早是為了紀(jì)念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民間自發(fā)地在寒食節(jié)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據(jù)考證,青團最初源自唐代,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明清時期,江浙一帶幾乎家家戶戶逢清明必做青團以祭祀,《吳門竹枝詞》中寫道:“相傳百五禁煙廚,紅藕青團各祭先?!北闶侨藗冊谇迕鞴?jié)吃冷食青團,并用紅藕、青團祭祀祖先的情景。
如今在網(wǎng)上搜“青團”,有個隨處可見的典故:話說有年清明節(jié),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被清兵圍困于山區(qū),斷了糧食。有同情起義軍的農(nóng)民,將艾草榨汁揉進(jìn)糯米粉內(nèi),做成青色米團,置于青草筐里,挑進(jìn)山去。因米團和青草色近,故瞞天過海,躲過了哨兵的盤查。李秀成吃了青團得以保命,脫困之后,在軍中力推青團做法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xí)俗由此流傳開來。如此說來,青團還有作為“野戰(zhàn)口糧”的光榮歷史呢!
青團香甜綿軟,是一款綠色健康的時令小吃,自古以來就深受食客們的青睞。據(jù)說當(dāng)年白居易經(jīng)過一家青團店,對著那綠油油、胖乎乎的青團垂涎不已,品嘗后留詩贊道:“寒食青團店,春低楊柳枝。酒香留客在,鶯語和人詩?!彼纬冬嵥殇洝芬灿邢嚓P(guān)記載:“蜀入遇寒食日,采陽桐葉、細(xì)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鼻宕朗吃u論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這么描述青團:“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且不說味道,單看那綠油油、胖乎乎的賣相,就夠誘人的。
青團好吃也好做,最常見的做法是:艾草(或鼠曲草、馬蘭頭等)摘取嫩莖和葉,洗凈后用沸水焯,焯時可兌堿水,以去掉苦澀味。然后加點水,用攪拌機打碎,即可得到艾草汁。再將糯米粉和黏米粉按3:1的比例調(diào)好,加入艾草汁和成面團,依個人喜好,填入豆沙或蔬菜、肉類等餡料,包成拳頭大小的團子,大火蒸約二三十分鐘即可出籠,放涼后食用。
青團不僅是時令小吃、果腹佳品,還有較好的營養(yǎng)和食療價值。譬如,作為食材的艾葉,富含揮發(fā)油、黃酮、多糖、鞣酸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侗静菥V目》早有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通十二經(jīng),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被稱為“醫(yī)草”。而糯米也含有蛋白質(zhì)、糖類,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是溫補強壯之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yǎng)胃、止虛汗等功效。
“彼采艾兮,為做青團。”在這桃紅柳綠、懷舊團聚的清明時節(jié),一家人圍坐于灶桌之間,做青團、蒸青團、食青團,又是何等陜哉?蒸氣氤氳,其樂融融,手捏溫香軟玉般的青團,或狼吞虎咽,或細(xì)嚼慢咽,吃的固然是美食,品的卻是這個鮮美的春天,還有幸福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