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宮崎市定“冊封體制論”的殖民話語邏輯

        2022-01-01 16:32:15□呂
        中國圖書評論 2022年11期
        關鍵詞:華夷宮崎東亞

        □呂 超

        【導 讀】 宮崎市定作為京都“東洋史學派” 的代表人物, 以其學術成就蜚聲漢學界, 但他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甚至戰(zhàn)后都曾積極主動地粉飾日本的侵略行為。 本文梳理其“冊封體制論” 的內容和邏輯, 并在將該說置于日本亞洲觀的發(fā)展脈絡及當時的歷史語境中考察其構造與特質的基礎上, 揭示這一論說呼應日本侵略國策的政治論本質。

        海外漢學家的中國研究似可為我們提供一個外在于自身的視角審視自己,但我們要注意到,產生所謂“異域之眼”或“他山之石”的土壤是漢學家所處的本國歷史文化語境。海外漢學家所做的“闡釋”中國的工作,往往基于本國政治情勢所需,從本國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立場出發(fā)而進行的,其學術表象之下往往暗含對自身文化的關心,甚至帶有政治論的色彩。日本從事中國學研究的學人亦不外如是,他們雖以中國的歷史、文化為研究對象,但大多以中國為方法或者視角,最終目的是確證日本自身的文化身份,衡量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更不容忽視的是,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逐漸確立法西斯體制,有關中國乃至亞洲的研究完全受政治統(tǒng)攝,淪為配合日本侵略行為的工具。有些亞洲研究者亢奮于帝國主義文化狂熱的氛圍中,主動為“皇國史觀”和“大東亞共榮圈”等合理化日本侵略行為的殖民觀念搖旗吶喊。1933年,宮崎市定 (1901—1995)在《京都帝國大學新聞》上分兩次刊載的題為“日本的體制與支那的體制”一文,即在論述東亞冊封體系的文化論外衣下發(fā)表了跟時局密切相關的政治論。本文擬對宮崎這一冊封體系論的內容、邏輯進行梳理和辨析,并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下揭示其政治論本質。另外,以宮崎這位日本漢學家在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扭曲下“闡釋”的“中國”為切入點,似可為了解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日本社會思想狀況及知識分子的行動選擇提供一個視角。

        一、“走向鎖國”:宮崎對東亞冊封體系的刻意曲解

        宮崎在上述文章中并未明確界定何謂“中國式體制”,但從他的論述中不難判斷,其所謂“中國式體制”,即指東亞冊封體制。他特別強調這種體制在中國古來有之,且“歷代王朝都以中國式體制的維護者自居”。宮崎在中國歷史總體進程中歷時性地梳理了其所謂“中國式體制”的發(fā)展軌跡,他從周朝談起,止于清王朝被卷入西方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通過這一番長時段的觀察,他這樣論道:

        天子獨尊的中國式體制確立以后,中國幾乎沒有認真考慮過與外國的對等交往,只有在遭到武力脅迫之際,為解燃眉之急才會被迫接受對等的國交,甚至不惜采取卑躬的臣下之禮,但這些絕非出自本意,表面上的對等只出現在被逼無奈的時候,可以說,中國根本就不存在充滿誠意的對等外交精神。[1]128

        在這里,宮崎顯然援用西方以國際法為基礎的條約體系來批判和解構東亞冊封體系,借用丸山真男解讀福澤諭吉的國家平等理念時流露出的價值傾向來說,宮崎這一論調實際上將“‘中華—夷狄’ 視為缺乏平等的國際面向的儒教主義的和帝國體制的自我中心論”[2]681。接下來,宮崎如此評價其所謂“中國式體制”: 他稱這一國際關系體系“僅在強大武力的支撐下才能勉強得以維持”; 他又進一步強調“中國式的體制本身就是難以維系的,強行維系就勢必導致鎖國,其結果是對外國的文明產生排斥的情緒”。這導致中國對“理所當然應該采用的東西卻不得不采取抗拒的態(tài)度”,而且中國已經“不知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價”。[1]140-141因此,冊封體系在宮崎這里成為妨礙中國接受西方文明、延宕中國順利進入近代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的國際社會之進程的負面制度。[3]稍做總結,宮崎借“冊封體制論”勾勒出一幅“中國形象”: 第一,因冊封體制“中心—邊緣”的不對等性,中國自古便存在缺乏對等外交精神的自我中心主義; 第二,冊封體制以強大的武力為后盾,為了維護冊封體制,造成中國具有趨向封閉、排外的特性。不難看出,這種書寫充滿了對東亞冊封體系的刻意曲解。

        前述所及,宮崎所謂“中國式體制”不外是東亞的冊封體制,但他對這一概念的描述相當含混不清,存在或片面強調或刻意扭曲冊封體系的倫理功能和文化意義之處。眾所周知,東亞“封貢體制”又被稱為“冊封體制”或“朝貢體制”,該制度“淵源于西周封建制原理”[4],“雛形于漢,定型于唐,經宋、元、明、清,一直延續(xù)到了20世紀初清朝被推翻”[5]71。可以說,“朝貢體制”是建立在“華夷秩序”基礎上的政治經濟網絡,而“華夷秩序”則是儒家禮樂文明意義上的高下等級序列。[6]有學者指出,“華夷秩序”的具體形態(tài)由“文化上的‘華夷關系’、政治上的‘宗藩關系’、經濟上的‘朝貢關系’”三個部分構成,并且“在中原政權影響所及的范圍內,血緣關系的有無、地政關系的遠近、文明程度的高下、武備力量的大小、經濟實力的強弱和道德水準的優(yōu)劣等各類差等”,皆在此體系形成過程中被大致劃定?!叭A夷秩序”作為前近代東亞地區(qū)的區(qū)域關系網絡,有論者將之與西方國際關系體系相對應并稱之為“東方國際關系體系”。[5]可見,從表面上看,“華夷秩序”或“朝貢體系”在形成之初的確具備“自民族中心主義”的性格特質。[7]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宮崎反復強調封貢體制“中心—周邊”結構的不對等性看上去似有其合理性。但片面強調冊封體制的這一面向,一方面是將之“放置在民族—國家的條約體系的背景中加以理解”[2]684造成的含混不清,另一方面則是有意無意地選擇性無視或隱瞞了冊封體制在形成過程中呈現出的文化和經濟意義大于政治意義的真正特性。

        首先,歐洲在進入民族國家時期之前,“有著數百個相互獨立,或通過戰(zhàn)爭的手段被強擰在一個國家之內的民族集團”; 但中國情形迥異于此,我們“有著兩千年的以文化和政治形式組合而成的多民族國家的傳統(tǒng)”,由此導致“中國歷史上的國內民族間關系,與歐洲各國的民族間關系問題有著本質性的差異”。[8]不僅如此,冊封體制從形式和結構上來說是從中國這一中心向外層層擴展的體系,涉及央地、華夷、中外等多重關系。宮崎不僅用來自西方歷史的民族—國家框架展開對冊封體制的變遷軌跡的敘述,更是將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關系與中外關系完全混為一談,致使他的“觀察”離真實相去甚遠。

        其次,中國初期的國家構造已經能夠體現出“天下思想”,并且“天下”在地理上又二分為“九州部分”和“九州之外、四海之內”,在方位上可分“中國”與“四夷”,從民族集團來看又分為“華夏”與“蠻、夷、戎、狄”。周邊地位雖低于中心,但“這與其說是一種民族歧視,還不如說是一種‘內’ ‘外’之分”。王柯將這一結構命名為“多重型天下”,并特別強調“多重型天下”體系之中的“四夷”亦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這一體系以政治和文化為劃分標準,擺脫了血緣意識,“幾乎所有的王朝都采取‘羈縻政策’,歡迎周邊民族與‘中國’ 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歡迎并承認它的‘中國化’”。雖然進入冊封體系要以承認王朝的主權為前提,但并不實行直接的統(tǒng)治。[8]36-37并且,中原政權周邊民族對“中華”價值的認可一般為主動自覺,鮮有出于強迫者。[9]75所以,過分強調冊封體制的“武力后盾”及其給中國帶來自我中心主義、趨向封閉的論說,顯然與歷史事實相悖。

        如上,華夷秩序實際上是由中華帝國為中心與周邊區(qū)域以朝貢為媒介、以慕化主義和不治主義(東漢何休所謂“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為其基本理念建立起來的區(qū)域秩序。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如有日本學者指出的,“近代的國際關系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實質上則是一種弱肉強食的不平等關系,強國以各種方式控制弱國,干涉其內政,但處于華夷秩序下的中華帝國與朝貢國的關系,卻形成為中華帝國對朝貢國的不治主義。作為宗主國的中華帝國與作為藩屬國的朝貢關系國的關系,雖是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但宗主國原則上并不干涉藩屬國內政”[10]7-8。宮崎著力強調“中國式體制”內成員的不平等性、結構的封閉性等特征被過分夸大,這種歷史書寫顯然是一種充滿主觀意圖的“建構”。以下將討論宮崎在中日二元對立的比較框架中通過借用西方近代條約體系的表面特征來“污名化”中國的冊封體系,以凸顯日本所謂“平等外交精神”之“合理性”的意圖。

        二、“對等互惠”:宮崎對日本外交理念的恣意美化

        前述所及,宮崎通過片面解讀和刻意扭曲冊封體系,塑造出一個封閉、保守、排外和自我中心主義的中國形象。從這個“中國鏡像”中,宮崎投射出一個與“中國”處在對立一極的日本“自畫像”:“與中國的體制并行,日本在外交上也有著自己的理念。”數千年來,“日本始終獨立于中國體制之外,保持著日本式的體制”。不僅如此,宮崎還強調日本“不斷地用日本式體制撼動著中國”。所謂日本式體制,宮崎給出了自己的定義:“就是國家之間相互尊重對方的體制,在對等的禮節(jié)下建立外交關系,并且互通有無,互利互惠?!盵1]126可見,宮崎的話語無非套用了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位、以國際法標榜的“主權平等”等原則為基礎的西方近代條約體系的外部特征。他利用這套西方的價值體系在貶抑中國文化的同時,將日本塑造成自古以來從未被納入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冊封體系的國家。值得注意的是,在宮崎筆下,這種“平等互惠”理念并非學自西方,而是日本自“肇國以來”便具備的精神。

        宮崎的這種建構顯然是充滿了想象的有意歪曲。在“日本始終獨立于中國體制之外”的論述下,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向魏王進貢并獲封“親魏倭王”、足利幕府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主動請封并被明朝皇帝賜予“日本國王”而由此從“朝貢”往來中獲利近一個半世紀之久的歷史被完全抹殺。不僅如此,宮崎并不滿足于僅塑造政治上獨立于冊封體制的日本,他還反復強調“日本不斷地與中國式體制抗衡,堅持采用日本式的體制”,并強調這“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若依宮崎對“日本式體制”的定義,其所謂“不斷地用日本式體制撼動著中國”則意味著日本自古以來便希望同中國“建立對等外交關系”,“互通有無,互利互惠”。宮崎舉出若干例證來證其說。首先,自然少不了遣隋使小野妹子遞交隋煬帝國書中出現的“日出處天子致日沒處天子,無恙”這句話,宮崎引這句被廣為人知的話乃為主張日本當時在與中國的交往中便持對等態(tài)度。

        再有中國被“日本式體制”撼動的一例,宮崎舉出豐臣秀吉論之。他將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并與明軍交戰(zhàn)的原因歸結于“日本不了解明朝對中國式體制有多深的執(zhí)著”,另一方面,“明朝也完全沒有在意日本對于日本式體制的強烈主張”。[1]130那么,真相如何呢? 豐臣的確有過試圖挑戰(zhàn)和打破華夷秩序的系列言行。眾所周知,豐臣稱霸日本后竟公然叫囂要侵略中國 (“入唐”),之后在1586年,他“令對馬藩宗義調催促朝鮮國王來日,若有遲延即刻出兵,1587年通過島津義弘要求琉球王入貢”。[11]1592年至1594年,豐臣先后三次要求菲律賓總督臣服,企圖將東南亞的歐洲人納入自己的統(tǒng)治下。他在信函中稱:“予奉天命,令世界服從予領有之帝國,為此對于不服從予者定取其性命?!薄坝枭鷣砝響亲詵|徂西之君,諸國服從于予,理應來予門前叩拜以示臣服,否則,予一戰(zhàn)將其殺盡。”[12]可見,所謂“奉天命”“自東徂西之君”“予一戰(zhàn)將其殺盡”之類的話語,不外是在中國華夷秩序話語中加入了以武威為后盾的霸道邏輯。豐臣的恣意妄為已經昭示出其以“華”自居的姿態(tài)和野心。當豐臣聽聞漢城為日軍所占的消息,他隨即表示欲征明朝并“打算在勝利時讓天皇當中國的皇帝,把日本的帝位交給親王,而他自己則要住在‘日本的碼頭寧波府’”[10]9。這種“野望”顯然并非基于“平等的精神”來“撼動著中國”,而是以“武力征服”為手段、以建立日本為中心的“華夷秩序”為目標的。歷史事實顯然與宮崎所謂“日本式體制”的內涵相去甚遠。豐臣的行為可以視為他對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夷秩序的復制與學習,在觀念上形成了以自己為中心的“日本式華夷秩序”,這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中國華夷秩序作為對手“他者”的簡單反轉甚至叛逆實現的。[13]174應當注意,中國以“華”對“夷”的“薄來厚往”來維持區(qū)域秩序的穩(wěn)定,但日本自命為“華”,以武力對周邊進行索取和盤剝,成為動搖區(qū)域穩(wěn)定的不利因素。[14]宮崎的以下言論充分詮釋出這一點,他說:“大凡想在國際體系中保持獨立的體制,就不能只靠虛言,而必須通過實力來守護?!彼M一步聲稱,“日本之偉大不在于創(chuàng)造了日本式的體制,真正值得驕傲的是面對任何情況”,日本都有“自衛(wèi)防守的武力”。[1]129這充分體現出宮崎強調在國際秩序中“實力即權力”的話語邏輯。日本以極端強調“力”為內涵的非道德主義的“武威主義”可視為連接“日本型華夷秩序”與西方近代國際條約秩序的橋梁,這也正是中國中心的華夷秩序和“日本型華夷秩序”的最大差別所在。[13]178

        宮崎認為最能體現日本基于“日本式體制”的理念與中國開展對等外交的行為是《中日修好條規(guī)》的簽訂。他大加強調該條約簽訂的“重大的歷史意義”: 一是“日本終于實現了自古以來主張的日本式體制”,“中國終于撤回中國式體制,承認了日本式體制”; 二是該條約是“第一個基于友情之上的平等條約”,不以武力為背景,且日本沒有施加壓力以獲得一體均沾和最惠國待遇,“條約是在彼此地位完全平等的基礎上簽訂的”。《中日修好條規(guī)》的確是近代中日關系史上第一個在平等基礎上簽訂的條約,“大日本國”與“大清國”在條約開頭比肩并立讓日本謀求了千百年之久的與中國對等的悲愿終于在國際法的規(guī)則下成為現實。[15]72但日本在訂約談判中提出要享受充滿殖民性質的“一體均沾”和“最惠國待遇”之要求,讓清政府感到震驚和憤怒。李鴻章等人的嚴詞拒絕,才讓日本最終放棄其外交野心。宮崎所謂“沒有施加壓力”“完全平等”云云,可謂欲蓋彌彰。宮崎顯然意識到與中國對等地位訴求的實現,意味著日本已超越中國并有資格和西方比肩,籌劃已久的大陸政策將正式啟動,東亞乃至亞洲的秩序要由日本來重構。而后的歷史表明,日本侵占琉球、吞并朝鮮、殖民統(tǒng)治臺灣等侵略亞洲的行動多得益于《中日修好條規(guī)》及其所埋下的伏筆。日本對外擴張的系列行動徹底解構了“華夷秩序圈”,“李鴻章所謂 ‘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亦終于在東亞地區(qū)變成了不爭的現實”。[15]83無怪乎宮崎疾呼,“不可思議的是,具有如此重大意義的事件,在既往的日本史和東洋史的研究中都被草草處理了”,“這一點值得我們深刻反思”。[1]135-136

        如上,通過梳理宮崎所謂“日本式體制”的概念及其主要“例證”可知,日本游離于朝貢體系之外并伺機挑戰(zhàn)華夷秩序的行為,不過是“‘華夷秩序’ 本身所帶有的‘自我中心性’ 和‘文化優(yōu)越感’,激發(fā)了日本試圖自我建構同樣體系的沖動,因為 ‘華夷秩序’ 說到底,乃是‘國家意識’ 的另一種表現形式”。[16]日本在處理與中國的關系實踐中所表現出的“平等精神”,與其說與西方近代國際關系體系相近,不如將日本的這種行為理解為其在華夷秩序中不斷獲益并積蓄力量后出現的主體性自覺,繼而在文化母國強大籠罩和自我邊緣身份的過度體認中走向了逆反。顯然,日本的這種逆反最初從理念到實踐皆模仿中國的華夷秩序,但當日本意識到歐洲的“國際法”可為其在亞洲的行動帶來極大便利時,利用“歐法”來“解決”東亞問題的思路迅速成為日本朝野的主調和共識。[15]73因此,宮崎所謂“日本式體制”的理念為“在對等的禮節(jié)下建立外交關系,并且互通有無,互利互惠”[17]便根本無從談起。值得注意的是,宮崎這里顯然是“借古論今”,存在美化日本侵略行為的意圖。

        宮崎面對中國和西方兩個“他者”,不僅貶抑中國抬高日本,同時試圖建構既遵守“平等互惠”原則又超越西方的日本形象。宮崎在論及《中日修好條規(guī)》的簽訂時說,“表象上來看,日本歐化了,中國也歐化了,于是認為兩國是在歐化思想上簽訂了條約”。宮崎否定這種說法,意圖強調條約乃基于“日本式體制”的理念簽訂的。也就是說,日本“門戶開放”和“平等互惠”的“肇國精神”遠比西方來得早,以此邏輯來否定和超越西方。其實,早在“一戰(zhàn)”時,北一輝本著否定西方的立場,試圖將日本近代化進程解釋為內發(fā)性的變革。他稱:“日本近代的發(fā)展,并不是吸收了西方文明以后才得以實現的,而是得力于日本自身的‘興國精神’。”[18]宮崎此番言論似也可作如是觀,不外是狹隘民族主義催生出的一套話語邏輯。由此,宮崎建構出一個自古以來政治上獨立于華夷體系,同時有著“平等互惠”精神的日本形象。而宮崎的意圖并不止于此,以下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中考察這一言論的政治論色彩。

        三、“冠絕東洋”: 宮崎“日本文化優(yōu)越論”對侵華國策的呼應

        宮崎通過貶抑中國來抬高日本自身的論調,既要從日本亞洲觀(中國觀)遞變的理路中探求其邏輯構造的特質,又要將之置于當時的歷史文化語境中以窺宮崎文化論背后的政治論色彩。

        明治維新以降,特別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后,“成功實現西洋近代的先進日本”與“頑迷固陋的落后中國”二元對立的認知框架成為日本社會的基本共識。[19]日本作為一個后發(fā)的資本主義新興國,它需要重新審視和整合外交資源以在既定的殖民秩序中進行有利于日本的調整,于是日本出現了兩種亞洲觀。一是以橫向軸線的“福澤諭吉所謂與西洋諸國共進退,不必顧及鄰國之誼”,是為脫亞; 二是基于“東洋—西洋”二元對立框架的觀念,包括亞洲連帶論及“以日本為首長,亞洲各國‘各得其所’ 的日本式縱式等級秩序”論,是為興亞。[20]86而縱向的等級秩序論最能被惡用為合理化日本侵略亞洲各國之行為的殖民話語,興亞由是變?yōu)檎鱽?。于?亞細亞主義者基于“皇道”精神論證日本亞洲盟主地位的合理性時催生出各種版本的日本優(yōu)越論,概而言之,其邏輯大體如下: 第一,日本是神國,萬世一系,國體神圣,且大和民族從未被征服過。第二,日本文化具備其特殊性: 首先,“日本文明是東西文明的合璧,日本具有吸收、同化外來文明又不失主體性的無與倫比的特點”,即北一輝所宣稱的“這個地球上能夠促進東西文明融合的只有大日本一家”。[20]88其次,日本乃亞洲文明的集大成者,凝聚了在中國和印度早已荒廢的東方文化之精髓,即岡倉天心定位日本為“亞洲思想與文化信托儲藏庫”“映射全亞洲意識之鏡”“亞洲文明的博物館”。與歐洲為主體的西洋相對照,他構建了一個由中、日、朝三國為主體的文化地理空間,并認為唯有日本可實現其特性,由是岡倉的“亞洲是一個”一語逐漸廣為所知。[21]基于這一視野,我們便可理解宮崎苦心孤詣地建構日本歷史上的政治獨立性的上述種種言論之思想淵源和邏輯指向。宮崎在反復強調日本政治獨立性之后,又試圖論證日本文化之獨特和優(yōu)越,不妨看一下他的如下論述:

        過去的日本,既吸收中國的文明,也吸收印度的文明,而且有波斯和阿拉伯的文明,到了近代,又吸收了西方的文明,能夠吸收各地域的文明,這就是日本式體制的長處,日本也因此不斷強化了自身。……將世界各地的文明聚集一堂,把它們安置到日本式體制中最需要、最適合的地方,這是日本值得驕傲的地方,絕不是什么恥辱?!鎸φ齻}院的藏品,任何人都會感受到濃郁的異國風味。那里有南洋的香料,波斯風格的水瓶,唐風的銅鏡,它們都能存在于日本,在日本找到恰當的位置,實在難能可貴。這既是“萬葉人”的精神,也是日本式體制的精華,更進一步說,唯有具備了日本式的體制,才會有正倉院寶物的存在與保護。[1]141-142

        這段論述中,日本不僅薈萃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且在促進東西文明融合過程中“不斷強化了自身”,儼然成為“亞洲文明的博物館”了?!笆澜绺鞯氐奈拿骶奂惶谩薄霸谌毡菊业角‘數奈恢谩钡日f辭清晰地透露出宮崎的真實意圖,在這一邏輯下,日本文化因吸收外來文化獲得了普遍性?!拔ㄓ芯邆淞巳毡臼降捏w制,才會有正倉院寶物的存在與保護”這句更成為一種隱喻式的說辭,南洋的香料、波斯風格的水瓶和唐風的銅鏡只有在日本式體制之下才能獲得“存在與保護”,其合理化日本殖民侵略的意圖昭然若揭。宮崎如下言論的殖民敘事邏輯則更加露骨:

        日本向中國提出的對等外交完全是發(fā)自內心的,是基于誠意的。日本絕不怕隋唐的武力,既然兩國同時存在,比起戰(zhàn)爭和孤立來自然更渴望和平與協力,通過相通有無來互惠互利。對日本來說,從對等的立場展開兩國之間的外交關系必定是最自然的想法,這種平等精神在東亞范圍內是日本所獨有的。雖然東亞范圍內有時也有國家向中國要求平等,但早都已滅亡,只剩下日本數千年來始終維持著平等的精神,這就是日本式體制對于世界歷史的意義。[1]128

        稍微回溯一下當時的歷史便知,宮崎這段話并非泛泛而論。20世紀20年代的日本隨著資本主義發(fā)展不斷深化,社會結構隨之發(fā)生著重大變化,“焦躁不安的佃農”“憤怒的工人”“少數民族”等各個群體和階層面對“如何克服工業(yè)化帶來的挑戰(zhàn)? 如何公平分享經濟發(fā)展的果實?如何平息貧困者的怨恨? 如何滿足女權主義者和年輕人的要求? 如何縮小城鄉(xiāng)差距以促進兩者間的和諧發(fā)展? 如何建立一個既能容納不同聲音又能取得廣大國民支持的政治體制”[22]等關乎日本未來方向的諸多問題,社會主義、自由主義、軍國主義等各種思潮和理念“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日本侵略亞洲的野心和行動使得亞洲各國掀起反對日本殖民統(tǒng)治及帝國主義的潮流。1927年田中義一組閣后,積極推行侵略中國的政策,因擔心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權益會受影響,悍然出兵山東阻止蔣介石北伐。翌年,日本攻占濟南,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濟南慘案”。同時,日本組織所謂“東方會議”、以強硬手段索取東北權益等暴露其侵略野心的行為激起中國人民反日浪潮的不斷高漲。眾所周知,1929年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fā),日本“動蕩的20世紀20年代”就在這內外交困中落幕了。1931年以降,“日本統(tǒng)治階級為擺脫空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逐漸乞靈于法西斯主義,妄圖通過對內加強專制,對外擴大侵略戰(zhàn)爭為日本帝國主義尋求出路”[23]。九一八事變的翌年,日本策劃成立“滿洲國”,并在1933年退出國際聯盟,在侵略中國乃至亞洲的道路上一意孤行。在歷史語境中審視宮崎上述言論的邏輯可知,封閉、排外的自我中心主義也好,平等互惠的自由貿易主義也罷,皆不過是宮崎合理化日本侵略行為的建構。這種言論充滿了自相矛盾和虛偽荒唐。文末,宮崎如是論道:

        東亞諸國有時也對舊中國式的體制發(fā)起反抗,但最終都被卷入其中,只有日本凜然獨立,維持著獨特的日本式體制,并不斷促使中國式體制的反省,這在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在歐美的壓迫下,東洋各國或被征服,或淪為半殖民地,唯有日本不糾纏于應對的方式,只要無礙大局,就可以聽該聽之言,斥該斥之物,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日本式體制的基礎得到了不斷的鞏固和加強。[1]142

        不難看出,這段話很好地凝練了宮崎“冊封體制”論的邏輯和意圖。近代以前,“中國式體制”(華夷秩序)主導著東亞的區(qū)域秩序,唯有日本不僅未被卷入其中(政治上的獨立意味著國體的神圣),且經常以打破華夷秩序(中心與周邊不對等的自我中心主義)為目標。近代以來,歐美勢力伸向亞洲后,亞洲各國被卷入西方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日本在明治維新中接受歐風美雨的洗禮,成為亞洲唯一一個成功實現近代化的國家,但這被宮崎解釋為日本自身精神的回歸,恰能證明日本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優(yōu)越性。未盡之言是,“日本式體制”有著極大的優(yōu)越性,這種優(yōu)越性使日本能夠在古代和近代都成為亞洲的“佼佼者”,今后的亞洲要以“日本式體制”為區(qū)域秩序的規(guī)則,其殖民意圖不可謂不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宮崎所持亞洲觀的這套話語似乎已經提示出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甚囂塵上的“世界史的哲學”和“近代的超克”的論述邏輯,并最終與這些言論合流。

        1943年宮崎出版專著《日出之國與日暮之處》(《日出づる國と日暮るる処》)時,將《日本的體制與支那的體制》一文改題為《中國的開國與日本——中國的體制與日本的體制》(《中國の開國と日本——中國的體制と日本的體制》)并收入其中。該書題目乃是對“日出處天子致日沒處天子”一句的援用,在戰(zhàn)時背景下宮崎以此為書名,其含義不言而喻。不僅如此,該文在收入書中時,宮崎補寫了三大段文字,加入了呼應時局變化的“應景”之論。他雖仍重復強調日本式體制的“平等互惠”,但措辭已經有了明顯變化,他說:

        想來日本式體制的真精神在對外之時,正如御詔所言,一言以蔽之,使萬邦各得其所。尊重各國國體而不干涉,與之建立平等國交、互通有無、扶大助小、共同繁榮,這才是日本式體制的真面目。[24]

        這是戰(zhàn)爭期間日本對被侵略國家和地區(qū)進行戰(zhàn)爭宣傳時慣用的充滿欺騙性和虛偽性的殖民話語。值得注意的是,宮崎之前言辭間試圖批判和超越西方的意圖尚屬隱晦的話,在這里便非常直白和露骨了。他說,“近世歐美各國侵略亞洲以降,近鄰之國家和民族在歐美之壓榨下痛苦呻吟,實在是無可奈何”;面對歐美殖民亞洲的現實,“唯有借助日本式體制方能打破極度不合理的西洋式體制乃成為東亞各國民眾不約而同的看法”。于是,“日本式體制由此獲得飛躍”后不再“只是日本式體制,更無疑成為東亞的新體制”。但是宮崎強調,“這絕非日本自身所欲,實為東亞乃至世界情勢發(fā)展之世界史的必然性”。[25]在宮崎這里,他所謂日本式體制一躍而成為與“東亞新秩序”“大東亞共榮圈”等理念相同的區(qū)域秩序體制,實質不過是對侵略行為的文化粉飾而已。

        眾所周知,1938年1月、11月、12月,日本當局抱著分化國民黨政權等目的,近衛(wèi)文麿內閣連發(fā)三次“聲明”。第二次“近衛(wèi)聲明”聲稱,“此次征戰(zhàn)”之目的在于“建設確保東亞永久和平的新秩序”,明確提出建立“東亞新秩序”的對外目標。[26]333以此為契機,日本亞洲主義者自不待言,“京都學派”哲學學者、學院派歷史學家、日本浪漫派為主的文學家,甚至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中國研究者,均被動員起來或者主動參與到“東亞新秩序”理念化的工作中,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行為做事后追認的重新解讀以使之正當化。1940年6月,日本外相有田八郎發(fā)表《國際形勢與帝國的立場》的演說,他宣稱“東亞各國與南洋地區(qū),在地理、歷史、民族乃至經濟方面,都具有密切的聯系,使他們相互依存、互通有無,實現共存共榮,增進和平與繁榮,是自然的命運所在”[26]333。同年7月,第二次近衛(wèi)內閣組閣后明確提出要建立“大東亞新秩序”。8月,外相松岡洋右會見記者時首次使用了“大東亞共榮圈”概念。[27]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翌年,東條英機發(fā)表國會施政演說,闡發(fā)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設想,他宣稱“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根本方針,實淵源于肇國之根本精神,使大東亞各國各民族各得其所,基于以帝國為核心之道義,確立共存共榮的秩序”[28]。同時,日本政府為宣傳軍方的侵略行為,炮制出“打倒鬼畜英美”、從歐美殖民者手中“解放”亞洲、建立“亞洲人的亞洲”等欺騙性的口號。不難看出,宮崎的言論與這種論調如出一轍,不外是當時日本軍政界和知識界粉飾日本侵略亞洲行為時共享的一套殖民話語。

        結論

        明治時期思想家福澤諭吉在西方為最高標準的觀照中,污蔑中、朝為“日本當謝絕亞細亞東方”的“惡鄰”“惡友”,而西化后的日本儼然化身為東亞華夷秩序中的“華”。福澤對中國文化過度而失真的貶低,清晰地反映出他想借助西方來摧毀曾優(yōu)越于日本兩千余年的中華價值,這一邏輯可視為是對千百年“文化蔑視”的“反蔑視”,“邊緣對待”的“反對待”。在這個意義上,福澤早已以隱秘的方式觸及了“華夷秩序”的問題。這同時提示出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想要解決的兩大問題: 一是以武威“大東亞秩序”取代禮教“華夷秩序”; 二是仿照西方建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國家。[9]76以此觀之,宮崎的“冊封體制論”既是對福澤為代表的明治啟蒙思想家的繼承,又是在民族主義刺激下對西方近代的反叛。日本不斷擴大的侵略行徑顯然讓宮崎激動于日本吞并中國乃至亞洲的“大陸政策”已從“亞洲雄飛”的野心變?yōu)楦吨T實踐的現實,于是他緊跟右翼美化戰(zhàn)爭的步伐,用歷史書寫配合日本的軍事行動。由此,宮崎基于“日本文化優(yōu)越論”建構出一套日本支配亞洲乃至世界的殖民敘事。為建構出日本文化的優(yōu)越性,宮崎首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如何用歷史書寫超越中國和西方這兩個分別在古代和近代階段處于文明頂端的他者。于是,我們看到宮崎在日本國體神圣的觀念主導下,通過片面強調、有意隱瞞、歪曲史實等方法建構出一個扭曲的中國形象,并投射出一個游離于東亞冊封體系之外的政治獨立的古代日本形象,以凸顯日本的優(yōu)越性。他用以“妖魔化”中國的概念和框架則是來自西方“普世主義”的國際準則。但在民族主義情緒的左右下,宮崎又將這套國際關系準則解釋為日本肇國便已有之的似是刻在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內容。這樣一來,既用西方來丑化中國,又將自身凌駕于西方之上,塑造出國體神圣、文化優(yōu)越的日本形象。

        回首再看日本思想界為粉飾侵略野心和行徑所炮制的眾多言論,不外是被狹隘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扭曲的、以日本中心主義為邏輯起點和最終指向的殖民敘事。宮崎的冊封體制論無疑是主動呼應和配合日本在亞洲的侵略國策及軍事行動的學術侵略。東亞華夷秩序觀的確存在缺乏國際關系中對等意識的面向,但在實踐中并不過多干涉他國,且“中心”強大的文化自信總是可以從容地向“邊緣”敞開。反觀自我標榜“主權平等”原則的西方,屢屢以“文明—野蠻”之進化論邏輯粗暴干涉他國內政,且在歐洲文化優(yōu)越觀之下,對“劣等”民族實施不同的準則并不覺違背了自己的價值觀念。可以說,對非西方地區(qū)采取例外法則是帝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之共相[29],皆以欺騙性的形式平等掩蓋弱肉強食的內在本質。正如韓東育教授所言:“歷史和現實、東方和西方的復雜糾葛,大概最終只能把我們推向可以融匯并抽取出這兩種構圖中最優(yōu)部分的中間值,并創(chuàng)造出能夠引領人類未來的‘新文明體系’?!边@種“新文明體系”為“熔鑄東西文明優(yōu)長為特征的觀念模式、行為模式和制度模式”,它不僅“包含東方的發(fā)展論原理,又融匯了西方的現代化價值; 既能克服自文化中的惰性因素,亦堪抵制異文化中的負面影響”。未來的政治制度、價值取向自不待言,國際關系規(guī)則尤其如此。站在今天這個歷史節(jié)點上,似乎“這已經不再是人們想與不想的問題,而是必須如此”的問題了。[30]

        注釋

        [1][日]宮崎市定.日出之國與日沒之處[M]. 張學鋒,馬云超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2]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第二部)[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3]有關于此,立場不同,言人人殊,“費正清將朝貢體系看作影響中國順利進入條約體系的障礙,而濱下武志則正好相反,他強調近代條約關系對朝貢體系的顛覆本身在若干方面繼承了朝貢體系的歷史關系”。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第二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684.

        [4]韓東育. 明清前東亞封貢體系的演變實態(tài)[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8(12):89.

        [5]韓東育. 東亞研究的問題點與新思考[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3).

        [6]韓東育. 關于東亞近世“華夷觀”的非對稱畸變[J]. 史學理論研究,2007(3):12.

        [7]韓東育.“去中心化”的“中心化”[J].讀書,2009(8):51.

        [8]王柯.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299.關于“天下”一詞指代的空間究竟是中國或是世界,中日學界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可參見[日]渡辺信一郎.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增訂本)[M].徐沖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9]韓東育. 福澤諭吉與“脫亞論”的理論與實踐[J].古代文明,2008,2(4).

        [10][日]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一卷)[M].周啟乾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

        [11][日]中村質.東アジアと鎖國日本—唐船貿易を中心に[A].加藤栄一.幕藩制國家と異域異國[C]. 東京:校倉書房,1989.轉引自楊立影,趙德宇.“日本型華夷秩序”辨析[J]. 古代文明,2021,15(1):138.

        [12][日]村上直次郎.異國往復書翰集[M].東京:雄松堂書店,1966:51,59.轉引自楊立影,趙德宇.“日本型華夷秩序”辨析[J].古代文明,2021,15(1):139.

        [13]王銘.近代“日本式華夷秩序”的轉型邏輯[J].國際政治科學,2016(1).

        [14]楊立影,趙德宇.“日本型華夷秩序”辨析[J].古代文明,2021,15(1):138.

        [15]韓東育.日本拆解“宗藩體系”的整體設計與虛實進路[J]. 近代史研究,2016(6).

        [16][日]荒野泰典. 序言[A]. 近世日本と東アジア[C].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8年。轉引自韓東育. 關于東亞近世“華夷觀”的非對稱畸變[J]. 史學理論研究,2007(3):12.

        [17]僅以足利時代觀之,日本從朝貢貿易中獲益巨大,因以朝貢的官方形式開展貿易,明不僅不征關稅,“‘日本國王’的使節(jié)及其隨員(實際都是商人)的食宿費及‘朝貢’品的運輸費皆由明朝負擔。對于‘朝貢’品還要‘賜給’價格更高的回贈品”,如此,“每次交易可得相當于本金5 ~6倍的利益”。見[日]井上清,日本歷史[M].閆伯緯譯.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1:104.

        [18][日]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M].張學鋒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30.

        [19][日]小野寺史郎. 序言[A]. 戦後日本の中國観[M]. 東京:中公選書,2021.

        [20]潘吉玲.亞細亞主義的邏輯和倫理[J].日本研究,2005(4).

        [21][日]小風秀雅.冊封體制と不平等條約[A]. 貴志俊彥ら.“東アジア”の時代性[C].東京:溪水社.2005:202.

        [22][美]詹姆斯·L.麥克萊恩.日本史[M]. 王翔等譯. 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370.

        [23]李玉.試論日本的大正民主運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2):114. 自1924年至1932年,立憲政友會和憲政會交替組建政黨內閣,被稱為“戰(zhàn)前日本政治最為民主的七年”。見[日]坂野潤治. 近代日本政治史[M]. 東京:巖波書店,2006:132.

        [24][日]宮崎市定. 宮崎市定全集(第22 卷)[M].東京:巖波書店,1992:131.

        [25][日]宮崎市定. 宮崎市定全集(第22 卷)[M]. 東京:巖波書店,1992:131.宮崎所謂“實為東亞乃至世界情勢發(fā)展之世界史的必然性”值得注意。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學術界和輿論界亢奮于日本向西方殖民者“宣戰(zhàn)”。1942年,由高坂正顯、西谷啟治、高山巖男和鈴木成高四位京都學派少壯哲學家和歷史學家組織召開了三次座談會,主題分別是“世界史的立場與日本”“‘東亞共榮圈’的倫理性和歷史性”“總力戰(zhàn)的哲學”。宮崎與鈴木是終生摯友,但他認為哲學家們的“論證”太過縹緲空疏,于是宮崎以歷史學家的專業(yè)習慣采用了另一路徑來論證日本統(tǒng)治亞洲、重構世界秩序的“世界史的必然性”。參見呂超.搖身一變:宮崎市定著《亞洲史概說》的前世今生[J]. 中國圖書評論,2022(2).

        [26][日]日本外務省.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書(下)[A].轉引自王美平,宋志勇.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四卷(1895—1945)[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27]王美平,宋志勇. 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四卷(1895—1945)[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333.

        [28]復旦大學歷史系.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史料選編1931—1945[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391.

        [29]此即章太炎先生所言“始創(chuàng)自由平等于己國之人,即實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國之人”。見羅志田.帝國主義在中國:文化視野下條約體系的演進[J]. 中國社會科學,2004(5):195 -196.

        [30]韓東育. 從“請封”到“自封”——對日本“自中心化”過程的立體觀察[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110.

        猜你喜歡
        華夷宮崎東亞
        套袋與不套袋對‘宮崎短枝’蘋果果實品質及產量的影響
        特產研究(2024年1期)2024-03-12 05:40:10
        白魚祭
        百花園(2023年2期)2023-02-15 10:13:09
        華夷一家:長城的經貿與和平
        散文(2022年12期)2022-02-01 11:23:56
        “東亞漢詩史(多卷本)”簡介
        東疆學刊(2021年4期)2021-02-12 01:50:18
        唐代華夷關系理想圖景下的“天下法”解析
        法律史評論(2019年2期)2019-05-21 01:01:28
        我校東亞研究院一行應邀訪問韓國東亞大學
        想象的異邦:非我族類與華夷之別
        南風窗(2017年9期)2017-05-04 22:24:20
        近代“日本式華夷秩序”的轉型邏輯
        未定的東亞多邊體制與能動的中國東亞政策
        教學與研究(2016年1期)2016-02-28 01:59:27
        東亞書院的賡續(xù)與復興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黄网站欧美内射| 天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刺激午夜性久久久久久久| 乱码午夜-极国产极内射|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不卡|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国 | 岛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亲少妇摸少妇和少妇啪啪| 久久精品一区一区二区乱码| 九一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偷拍视频| 中国美女a级毛片| 性一交一乱一透一a级| 狠狠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狼人综合干伊人网在线观看 | 日本一区免费喷水| 国产风骚主播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激情内射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av在线a∨天堂毛片| 偷拍自拍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本激情网站中文字幕|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网站|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 |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 91色综合久久熟女系列| av网站免费线看精品|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 | 免费在线日韩| 中文字幕亚洲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久久久| 国产av大片久久中文字幕| 蜜桃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9|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国产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黄色在线观看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