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婷
(安徽大學 文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曾說:語言和文字是民族結(jié)晶,其中蘊含著豐厚的民族文化。[1]由此可見,語言和文化相輔相成,語言是優(yōu)秀文化的載物,文化又是構(gòu)成語言的基礎。在語言中,詞匯作為它的唯一實體,把形式、意義、功能和結(jié)構(gòu)聯(lián)系起來,離開詞匯,語法、漢字和語音都不復存在。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漢語詞匯及其教學的研究,尤其注重漢語詞匯用法的研究。如葉長蔭針對同素反序詞的研究、李紹林關于同義詞的思考。隨著“文化熱”的出現(xiàn),文化與文化教學更吸引了學界的關注。但直到目前,關于漢語文化詞的定義和分類,學者們還存在著爭論,目前的研究成果多側(cè)重于漢語文化詞本體研究,結(jié)合實際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較少。因此,本文試從前人學者們的研究入手,提出本文關于漢語文化詞界定的看法,再與實際教學現(xiàn)狀相結(jié)合,提出一些有利于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文化詞教學的策略,從而促進中國語言和漢民族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和接受。
桑塔耶那說:“詞的確切對象在另一種語言中沒有同一名稱?!盵2]漢語中有很多詞匯在其他語言的詞庫中很難找到完全相對應的詞匯,特別是那些與中華民族文化關系密切的詞語。楊建國認為,這里的“文化”幫助我們界定詞語的性質(zhì),“中華”則限定了詞語的范圍。[3]這些漢語文化詞,如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成語、俗語和歇后語,也甚至是單純的顏色詞、動植物名詞都蘊涵著民族文化意義。在實際的語用過程中,有些本身并不具有文化意義的詞語,因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而逐漸被賦予深層的文化意義,還有一些是經(jīng)過長期使用,在原有的文化意義下被蘊含了更深一層的意義。
目前學術界對漢語文化詞的界定也是各有標準。趙明在前人基礎上,歸納眾家之說,把漢語文化詞總結(jié)為三種觀點,分別是“文化意義說”“文化內(nèi)容說”“文化附加義說”。[4]“文化意義說”指漢語文化詞不僅本身具有理性意義,還具有人們在使用過程中所附加給詞語的象征義。這種觀點以常敬宇和孟子敏為代表?!拔幕瘍?nèi)容說”建立在“文化意義說”基礎上,指的是那些能夠反映一個民族特色文化內(nèi)容的詞語,如人名、衣服等。楊德峰持有這種觀點,他認為文化詞是一種看似常用,實際上運用并不是很廣泛的詞語,而且在一般的詞典中也很難查閱到。[5]后來,畢繼萬和張占一針對漢語文化詞進行了探討,提出了“文化附加義說”,并把漢語文化詞解釋為:“具有目的語文化特色,容易引發(fā)跨文化交流誤會、矛盾的最敏感地域?!盵6]現(xiàn)結(jié)合學者們對漢語文化詞的解釋,我們認為漢語文化詞是漢語這種語言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具有穩(wěn)定文化內(nèi)涵與結(jié)構(gòu)的詞和固定短語的總和。
漢語文化詞數(shù)量繁多,對其進行分類顯得尤為重要。根據(jù)漢語文化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難易水平及這些詞語所蘊藏的文化意旨深淺程度,我們將漢語文化詞主要分成表層漢語文化詞和深層漢語文化詞兩大類別。
表層漢語文化詞主要指語匯中蘊含的較為淺層次并具有明顯文化意義的詞語。這類詞語能直接反映中國文化的特征,在交際或閱讀時,一般不至于產(chǎn)生誤解。結(jié)合以往學者們對漢語文化詞的分類,我們把表層漢語文化詞列舉如下:
1.自然地理
指反映中國獨特的自然地理現(xiàn)象的詞語。如:梅雨、乾坤、弦月、三伏、流沙、戈壁灘、梯田等。
2.衣
指服裝和飾品。如:中山裝、唐人裝、旗袍、馬褂、戲服、烏紗帽、折扇、朝珠等。
3.食
指食材烹飪。如:月餅、湯圓、粽子等。
4.住
指房屋建筑。如:四合院、寺廟、牌坊、華表等。
5.用
指用品器具。如:太師椅、八仙桌、瓷器等。
6.行
指交通工具。如:馬車、黃包車、烏篷船等。
7.風俗習慣
包括時令、禮儀、習俗。如:重陽、元宵、稽首、拜月等。
深層漢語文化詞主要指這些詞語中蘊含了較為深層次的文化意義。這些意義是后來通過感情滲透、修辭效應和語義轉(zhuǎn)移等方式附加上去的,通常不能直接從詞的表面意思來理解,所以外國留學生基本上難以捉摸,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學習和理解才能感知。通過總結(jié)以往學者的觀點,深層漢語文化詞大致如下:
1.歷史積淀文化類
包括植物、動物、數(shù)字、顏色、社會經(jīng)濟制度、歷史典故詞等。如:“紅豆”表示相思;“走狗”比喻為壞人賣力的人;“紅色”表示喜慶等。
2.心理精神文化類
包括宗教、學術、文藝、親屬稱謂詞等。如:菩薩、道、比興、令尊等。
3.含義豐富的熟語類
其中囊括了成語、俗語、慣用語、歇后語、格言等。如:“破釜沉舟”的意義是下定決心做事;“飛機上掛水瓶”意義是表揚某人水平高。
學習一種語言的過程,也是掌握一種文化的過程;反過來說,其實只有真正理解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掌握這個國家的語言。因此,漢語文化詞是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時不可避免的難點。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認識和掌握漢語文化詞,不僅能夠豐富他們的語言表達系統(tǒng),同時也促進了他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在實際教學時,我們認為對外漢語教師應根據(jù)課堂需要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葉圣陶說過,教學是有一定的方法、規(guī)律的,但也沒有固定、永恒不變的方法,且每種教學方法本身也沒有優(yōu)劣之分,在實際教學中注意采取恰當而合適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對于表層漢語文化詞來說,多媒體教學法和參觀法都是有利于漢語學習者學習的教學方法。借助圖片、視頻和實物考察使詞語意思更加直觀地顯現(xiàn)出來,讓學生直接感知。如在講解博物館、民俗街這類詞語時,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地參觀。對于深層漢語文化詞,情境教學法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如在講解“秋波”一詞時,教師不僅可以結(jié)合歷史故事解釋,指的是美女的眼睛,還能借助古典詩詞來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使學生能夠體會“秋波”的深層意義是指古代男女之間借目光傳情。
對于二語學習者來說,學好第二門語言的前提是掌握足夠量的詞匯。針對漢語文化詞教學,對外漢語教師要注意引導漢語學習者多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擴大自我的詞匯量。比如在講到“龍鳳呈祥”這個詞時,可以以“龍”和“鳳”為核心詞,將與其語義相聯(lián)系的詞聚合到一起,拓展出“皇帝、龍顏、龍體、龍袍、望子成龍”等與“龍”相關的詞匯,再對“鳳”進行解釋補充,如“鳳毛麟角、望女成鳳”等帶“鳳”字的詞語,列出這些詞,更可以使留學生深刻理解中國民間的龍鳳崇拜心理。
在實際教學中,對外漢語教師不僅要講清楚漢語文化詞的語音、形體、語義及用法,更要注意文化的傳播和滲透。如漢語中有大量與飲食文化相關的詞匯,以“吃”為例,像男人靠女人吃飯稱為“吃軟飯”,賣弄口舌的人稱為“吃嘴皮子飯”,從政的人稱為“吃官家的飯”,以賣唱、表演曲藝為生的人稱為“吃開口飯”。這些短語從結(jié)構(gòu)上來看都是動賓短語,從語用學角度來看,像“吃軟飯”,在實際交流中并無“吃硬飯”與之對應。此外,“吃嘴皮子飯”和“吃軟飯”都具有明顯的貶義色彩,教師應提醒漢語學習者注意在合適的語境中運用,避免因誤解造成誤用。
基于文化背景、社會經(jīng)歷和文化知識,詞語聯(lián)想是指對基礎漢語文化詞進行有機拓展,從而形成一個“詞族”概念,再建構(gòu)出與之相適應的詞義網(wǎng)絡。比如,學習顏色詞“紅色”,通過了解其概念義和引申義來進行聯(lián)想。漢語學習者可以聯(lián)想到“太陽、燈籠、火、喜慶、鳳冠霞帔”這些表層漢語文化詞,同時,“紅色”又是一種“類似鮮血的顏色”,因此又由此聯(lián)想到“臉紅、紅眼、流血”,繼而拓展到“革命、危險、戰(zhàn)斗”以及“避邪”這些具有深層文化涵義的詞語。此外,教師不妨再補充解釋一下,在中國古代民間,人們把“紅色”看成是一種能夠消災避邪的奇異力量,直到如今,老百姓還保留著本命年需要穿戴紅色服飾一說。
語言其實也是一種文化。對于對外漢語教師而言,我們要進一步加強詞匯課堂中文化知識的教學,并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知識素養(yǎng)。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要想真正學會和運用漢語詞匯,更要了解詞語中蘊含的文化意義,增進對漢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心理活動和表述形式的認識。
本文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漢語文化詞提出新的界定意見和分類方法,將漢語文化詞主要分為淺層漢語文化詞和深層漢語文化詞兩種,同時結(jié)合具體詞匯教學實例,提出了教學方法并用、核心詞匯聚合等策略,以期更好地服務于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文化詞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