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揚琴
(福建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邵陽縣是湖南省邵陽市的下屬縣,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偏西,全縣轄12個鎮(zhèn)、8個鄉(xiāng)。依據(jù)陳暉、鮑厚星《湖南省的漢語方言》[1]對湖南方言的分片,邵陽縣的方言屬于老湘語區(qū)婁邵片,與普通話差異較大。本文主要研究邵陽縣所轄的塘渡口、塘田市及白倉三鎮(zhèn)的“擔字句”。
“擔”是邵陽方言口語中的常用詞,在邵陽方言中讀作[t?45]。它不僅可以表示“把”“拿”“被”“給”等多種意義,而且在句中可充當動詞、介詞、連詞和助詞?!皳弊鹘樵~表示“處置”義和“被動”義時,可構(gòu)成處置句、被動句和處置、被動同現(xiàn)句等句型。本文主要對“擔”表示“處置”和“被動”義時所構(gòu)成的句式進行分析,探討該句式形成的處置句和被動句的特點以及形成的原因。對邵陽方言中的“擔”字句進行研究,可以為深入研究湘方言提供必要的材料。
邵陽方言以“擔”作為處置句的標志,“擔”表示處置義,引進動作行為的受事者,相當于普通話中的“把”。隨著普通話的推廣,“把”字漸漸進入到邵陽方言系統(tǒng)中,和“擔”一起成為處置句的標記,也可進入到“S+擔+O+VP”格式中。但“把”字的使用范圍仍沒有“擔”字廣,暫時只在青年人中流行。邵陽方言的處置句和普通話中的處置句有相同之處,但也有明顯的區(qū)別。例如:
例1.落雨哩,快擔窗子關(guān)到(下雨了,快把窗子關(guān)上)。
例2.擔衣衫洗呱(把衣服洗了)。
例3.等哈出去咯時候莫擔門鎖到哩(等下出去的時候別把門鎖上了)。
這三例處置句的特點與普通話的相同。例1、例2“擔”字的賓語都是有定的名詞性賓語,例3將否定詞放在處置短語和動詞之間。
普通話中表處置性的把字短語和動詞之間一般不能加否定詞,在邵陽話中,否定詞有時可放于表處置性的短語和動詞之間。例如:
例4.何嘎?lián)鷸|西嗯當數(shù)(怎么不把東西當回事)。
例5.幾擔果件事冇放在心上(他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例6.幾擔衣衫冇擔回來(他沒把衣服拿回來)。
這幾例處置句都將否定詞放在處置短語和動詞之間。
“擔”后所接的賓語有時候是無定的。例如:
例7.你今天做咯事?lián)鷦e家都笑瘋呱哩(你今天做的事把別人都笑瘋了)。
例8.港起咯件事,真咯要擔人氣死(說起這件事,真的要把人氣死)。
彭笑芳的《湘方言處置標記的研究》將“擔”字處置句按參與數(shù)量情況分為單處置標記型和雙處置標記型兩大類型,[2]即“S+擔+O+VP”格式為單處置標記型,“S+擔+O+擔+VP”格式為雙處置標記型。邵陽方言的“擔”字處置句基本符合“S+擔+O+VP”格式,如以下兩個例子:
例9.擔東西放到(把東西放下)。
例10.你擔寶寶抱到(你把寶寶抱著)。
在日常用語中,施事主語一般都省略不說。如“快擔窗子關(guān)到”“擔門鎖到”等例子,施事主語在表示已知的名詞時,都可以省略?!癝+擔+O+VP”格式有時可進行變換,即將受事賓語提前到句子開頭,構(gòu)成“O+S+擔+VP”格式,在此類格式中,施事主語有時也可以省略,例如:
例11.咯扎屋你擔掃一哈(你把這間房掃一下)。
例12.咯扎東西你擔擔回去恰呱算哩(你把這個東西拿回去吃了算了)。
例13.熱死了,衣衫擔脫呱(熱死了,把衣服脫了)。
雙處置標記型“S+擔+O+擔+VP”格式現(xiàn)在使用頻率較低,例如:
例14.你擔自嘎?lián)芎?你把自己給管好)。
例15.你擔水擔呷呱(你把水給喝了)。
其實,后一個“擔”字在邵陽方言中相當于助詞“給”,可以起加重句子語氣的作用,在說話時也可以省略,例14可變?yōu)椤澳銚愿鹿芎谩保?5可變?yōu)椤澳銚冗伞?,且省去后一個“擔”字不影響句子的基本意思。但后一個“擔”字若是表示“給予”義,后跟代詞,構(gòu)成“S+擔+O+擔+代詞”格式,則“擔”字不能省略,如:
例16.你擔傘擔我(你把傘給我)。
例17.我擔書擔幾哩(我把書給他了)。
邵陽方言被動句的被動標記有“擔/讓”兩個,在句子中作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施事者,相當于普通話中表被動意味的“被”。“擔/讓”可構(gòu)成“O+擔/讓+S+VP”格式,但“讓”的使用頻率和使用范圍都高于“擔”。
1.“擔”字被動句
“擔”字的使用頻率沒有“讓”字高,但也有明顯的特點。在使用范圍上,只能用于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后面一般跟表示事情已經(jīng)完成的語氣詞“哩/呱哩”。語用意義上,“擔”字句只用于描述消極的、不如意的事情。例如:
例18.幾果幾天冇在屋里,幾屋雞都擔別嘎偷行呱好幾扎(他這幾天不在家,他家雞都被別人偷走了好幾只)。
例19.你做咯事千萬莫擔別嘎曉得哩(你做的事千萬別被別人知道了)。
例20.雨落得太大哩,衣衫全部擔淋濕呱哩(雨下得太大了,衣服全部被淋濕了)。
2.“讓”字被動句
以“讓”為被動標記構(gòu)成的被動句是邵陽方言的代表句式,它與普通話中的被動句功能相似?!白尅弊志涞恼Z用范圍比“擔”字句要廣,“擔”字句只能用于描述消極的、不如意的事情,而“讓”字句不僅可以用于表述事情的消極方面,也可以用于中性的、積極的事情中。例如:
例21.東西擔狗恰呱哩(東西被狗吃了)。
例22.杯子擔幾打爛呱哩(杯子被他打爛了)。
例23.幾讓同學(xué)喊出去嗨哩(他讓同學(xué)叫出去玩了)。
例24.幾讓評為優(yōu)秀班干部哩(他讓評為優(yōu)秀班干部了)。
前兩例的“擔”字均可由“讓”字代替,變成“東西讓狗恰呱哩”和“杯子讓幾打爛呱哩”,描述的都是不如意、消極的事情。但后兩例的“讓”字不能由“擔”字代替,它們表示的是中性和積極的事情。
“擔/讓”字除了可以構(gòu)成最基本的“O+擔/讓+S+VP”格式,還可拓展為“O+擔/讓+S+擔+VP”格式,例如:
例25.衣衫擔雨淋濕呱哩(衣服被雨淋濕了)。
例26.今天擔狗咬呱一口(今天讓狗咬了一口)。
例27.雞擔賊擔偷行呱哩(雞被賊給偷走了)。
例28.衣衫擔別嘎?lián)魻€呱哩(衣服被別人給剪爛了)。
例25和例26為“O+擔/讓+S+VP”格式,后兩例為“O+擔/讓+S+擔+VP”格式,后一個“擔”字相當于普通話的助詞“給”,在實際說話的過程中可以省略。
新的語法現(xiàn)象往往產(chǎn)生于高頻率使用的詞或句式中,隨著處置句和被動句的高頻率使用,處置、被動同現(xiàn)句也出現(xiàn)在日常語言中。把被同現(xiàn)句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元明清時期逐漸增多,該句式較處置句和被動句出現(xiàn)得晚。[3]元以后的許多文學(xué)作品都對這一句式有記載。邵陽方言中還保留了一部分此類句式。邵陽方言的處置句大都為“S+擔+O+VP”格式,被動句大都為“O+擔/讓+S+VP”格式,其處置、被動同現(xiàn)句的格式只是在兩者的基礎(chǔ)上稍加擴展,成為“擔+N受+擔/讓+N施+VP”“擔/讓+N施+擔+N受+VP”格式,處置、被動同現(xiàn)句的其他格式則在這一格式的基礎(chǔ)上變化發(fā)展。
1.處置短語在前的同現(xiàn)句
該類同現(xiàn)句一類格式為“擔+N受+擔/讓+N施+VP”,其中表被動的“擔”都可以由“讓”字代替。多用于已經(jīng)完成的事情中,后面都接有表完成的語氣詞“呱哩”。且都為描述不如意的事情,焦點指向處置短語的受事賓語。例如:
例29.幾擔扎腳擔石頭砸到呱哩(他把只腳讓石頭砸到了)。
例30.幾擔碗飯擔狗全部恰呱哩(他把碗飯讓狗全部吃了)。
例31.你莫擔衣衫擔別嘎?lián)哌闪?你別把衣服讓別人拿走了))。
“石頭砸到腳”“飯被狗吃了”“衣服被別人拿走了”均表示發(fā)生在過去的不如意的事情,語義焦點分別是“石頭”“飯”“衣服”。
另一類格式為“擔+N受+擔/讓+N施+擔+VP”,和邵陽方言中的處置句和被動句一樣,最后一個“擔”字相當于助詞“給”,可以加強句子的語氣,但省略也不會影響句子的意思。例如:
例32.擔本書擔別嘎?lián)籂€呱哩(把本書讓別人給撕爛了)。
例33.擔東西擔別嘎?lián)鷵羞闪?把東西讓別人給拿走了)。
例34.幾擔零食擔同學(xué)擔呷光呱哩(他把零食讓同學(xué)給吃完了)。
2.被動短語在前的同現(xiàn)句
前文已經(jīng)說過,被動標記“讓”字的使用頻率高于“擔”字。此類同現(xiàn)句中的被動標記都是“讓”,“擔”字不出現(xiàn)于此類句式中。該類同現(xiàn)句的格式為“讓+N施+擔+N受+VP”,例如:
例35.幾昨晚讓你擔魂哈脫呱(他昨晚被你把魂嚇掉了)。
例36.幾今天讓賊擔錢全部偷行哩(他今天被賊把錢偷光了)。
例37.讓開水擔腳癩起一扎泡(讓開水把腳燙出了一個水泡)。
甘于恩和黃碧云的《吳語的拔字句和湘語的把字句》將“把”字發(fā)展的脈絡(luò)標示為:由具有“握、持”義的動詞“把”,發(fā)展為表“處置”義的介詞“把”和表“給予”義的動詞“把”,再由表“給予”義的動詞“把”發(fā)展出表“給予”義的介詞“把”,從而引申出表“使役”和表“被動”的介詞“把”。[4]他們認為“表‘處置’義的‘把’來源于表‘握、持’義的‘把’,表‘被動’義的‘把’來源于表‘給予’義的介詞‘把’”的觀點是值得借鑒的。“擔”字的語法化或許和此有相似之處。
邵陽方言中,“擔”表示“肩挑”義是其基本意義。許慎《說文解字》中并沒有“擔”的記載,不過有另一個字“儋”。據(jù)《集韻·談韻》:“儋,《說文》:‘何也。’或從手?!鼻宥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儋,俗作擔。”說明“儋”與“擔”是同一字,其本義即“肩挑”。邵陽方言保存了“擔”字的基本意義,在“擔水”“擔柴”等方言常用詞匯中仍用“肩挑”義。
而在文獻記載中,“擔”表示“拿、握”義最先出現(xiàn)在明朝。據(jù)《漢語大詞典》記載:“擔,方言。拿?!缎咽篮阊浴煽h令競義婚孤女》:‘那丫頭自不來擔,難道要老娘送進房去不成?’《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以后夫妻之情,看不過,只得又是一五一十擔將出來,無過是買柴糧米之類。’”[5]這兩篇文章中的“擔”都表示“拿”義?;蛟S因為“擔”所表示的“拿、握”義多用于方言中,古代學(xué)者又大多不重視方言的研究,所以對“擔”字的文獻記錄很少?!皳庇伞凹缣簟绷x引申為“拿”義,在文獻資料中最早出現(xiàn)在明朝,但“擔”在口語中一定不是由明朝才開始發(fā)展出“拿”的意思,應(yīng)該是在明朝以前就開始了語義的變化。隨著語言的發(fā)展,“擔”后來又由“拿”義引申出“給予”義。如:
例38.我?guī)湍銚綎|西(我?guī)湍隳弥鴸|西)。
例39.幾送呱一本書擔我(他送了一本書給我)。
例40.我擔幾一支筆(我給他一支筆)。
例41.我冒擔東西擔你(我沒拿/給東西給你)。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第一例的“擔”表示“拿”義,例39和例40為“給予”義,而例41的“擔”字既可以分析為“拿”義,又可以分析為“給予”義。
彭笑芳的《湘方言處置標記的研究》提出,“擔”字虛化為處置標記的途徑應(yīng)該有三條。一是由其語源義“肩挑”義直接虛化為處置義。如:
例42.我擔擔菜去賣(我挑擔菜去賣)。
例43.我擔咯擔菜送回去就來(我把這擔菜送回去就來)。
例44.我擔咯擔菜去賣嘎就回來(我把/挑這擔菜去賣了就回來)。
例42和例43的“擔”字分別表示“肩挑”義和“處置”義,例44可以重新分析為“肩挑”義或“處置”義。由此可見,語源義“肩挑”可以直接虛化為介詞“處置”義。
二是由“拿、持”義直接語法化為“處置”義,這也是一般“處置”義語法化的途徑。據(jù)《漢語大詞典》等字典記載,“拿”字有用作介詞“把”表示處置的意義,如:《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回:“隨鳳占不免又拿他埋怨了一頓?!薄端疂G傳》第五二回:“李逵拿殷天賜提起來,拳頭腳尖一發(fā)上,柴進哪里勸得住?!逼渲械摹澳谩倍加斜硎咎幹玫囊饬x,相當于“把”。
三是由“拿”字的意義類推而來?!皳痹谏坳柗窖灾锌杀硎尽澳?、持”“給予”等“拿”字也有的意義,漸漸擁有了“拿”的大部分意義。隨著語言的不斷發(fā)展,“擔”可能也會通過類推而獲得“拿”的“處置”義。
“擔”字的虛化可能是由三條中的一條虛化而來,也可能是由三條虛化途徑共同作用而形成,總之,他們對“擔”字的形成和發(fā)展都有影響。
大多數(shù)南方方言的被動義除了來自“遭受”義,還來源于動詞的“給予”義。邵陽方言中的被動標記“擔”和表“給予”義的“擔”來源相同,表“被動”義的介詞“擔”是由動詞“擔”虛化而來。虛化軌跡為表“給予”義的“擔”到表“使、讓”的“擔”,最后發(fā)展為表“被動”的“擔”。[6]從方言例句的重新分析過程也可以得出結(jié)論,例如:水擔幾恰呱哩。在沒有具體語境的情況下,此句可以理解為“水給他喝了”,也可以理解“水被他喝了”。
總之,邵陽方言中的“擔”字是日常使用的高頻詞匯,它可以有多種語法功能,表示多種意義,可以構(gòu)成處置句、被動句和處置、被動同現(xiàn)句,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方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