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這樣的體驗,覺得自己的情緒是“不對”“不應(yīng)該”的,從嬰兒時期的“打針不疼”,到稍大些的“你怎么那么貪玩呢”,我們被訓練用一種社會化的目光評價自己的情緒——有這種感受是我不對。
所以很多人學會了隱藏,學會扮演一個更符合別人的標準、更“穩(wěn)定”的自己,在有了欲望或脆弱的第一時間不是去理解自己,而是給予一個評判性的指令:“我怎么是這樣的?”然后驚慌失措地想要藏起來。越藏,越藏不住。
羞恥是一種后天訓練的體驗,它來自人際關(guān)系。羞恥的意思是:別人都在笑話我。很小的孩子就已經(jīng)開始這種訓練了。大人們對他說:“哭什么哭?丟死人了。”有時候甚至會用想象中的觀眾制造壓力:“還哭?你看別人都在笑你!”
哪里有別人呢?你睜開眼看,其實沒有。
就算有,別人也不會笑話你哭不哭、哭多久。只是很多孩子太害怕了,一聽到有人就低下頭閉上眼,全身緊縮,想讓自己從想象中的目光里“隱去”,他們還沒有來得及檢驗“我是不是真的有那么錯”,就學會了假裝和強撐。日后也許有一天他們繃不住了,深吸一口氣,向全世界坦白:我沒有你們看到的那么堅強,我一直在假裝自己沒有情緒,但我撐不下去了。這時候他們才會發(fā)現(xiàn),他們想象了幾十年的觀眾,可能根本不存在。
這是很多人花了很多年走過的成長之路。有一天當他們終于說出自己的情緒,會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解脫:“原來我真的可以這樣。”你當然是這樣,談不上對或錯,你就是可以這樣活著。不光如此,這樣的你也值得被愛。世界會以它特有的溫和接納每個不同的人,當然也包括你?!拔沂俏摇?,這個最基本的事實對有的人來說,卻是心里最難堪的秘密。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每天都在躲避或假裝“我不該是我這樣”,由此而承擔著更大的情緒負擔。
沒有一種情緒是不正當?shù)模械那榫w都是我們的一部分。
//摘自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