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逸文
宜興獨受大自然的寵愛,五色土蘊藏在大山之中。通過勞動人民的辛勤耕作,終于發(fā)現了黃龍山礦料通過風化、碾磨成粉之后,加上適量的水配比,形成了紫砂泥巴。這種泥巴可塑性強,在紫砂制作者的手上,呈現出不同的造型狀態(tài)。進窯淬煉,終成器。宜興紫砂泥料憑借其獨特的魅力,再加上紫砂匠人們的精心制作,成就了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藝術的一朵奇葩——紫砂藝術。經過數千年的發(fā)展,從最初的供春壺器型發(fā)端,在無數紫砂匠人的審美、思想的錘煉之下,產生了多種經久不衰,經得起推敲的經典器型。尤其從明清之后,更受文人墨客推崇,與茶道、書畫相結合,文化底蘊更加深厚。
詠華壺在創(chuàng)作之初,就一直在構思一把既可以傳承傳統(tǒng)經典,又可以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加上當代的文化元素。所以在起手準備制作詠華作品之時,就是以傳統(tǒng)圓器身筒為主,加上符合當代審美的裝飾。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哲理至真至上。在一輩輩先賢圣哲的不斷探索、積累沉淀的過程中,茶文化愈發(fā)深厚。結合書法、繪畫等人文藝術形式展現在紫砂作品上,形成了現在的紫砂藝術。此壺身筒豐腴圓潤,下豐而上斂,線條過渡流暢,毫無違和之感。加上底圈設計,既能凸顯整體造型端莊穩(wěn)重,也呼應壺蓋設計。壺嘴上揚,弧度稍緩,保證在泡茶出湯時爽快。壺嘴與壺身連接處,光滑自然,肉感十足。壺蓋為雙層,加上圈蓋設計更顯豐腴。壺鈕拿捏合適,在泡茶使用期間實用性強。選用黃龍山原礦底槽清泥料,色澤溫潤柔和,手感細膩。泡茶溫養(yǎng)一段時間,更添尊貴氣息。
壺隨字貴,字隨壺傳。壺與刻繪是相輔相成的。書法刻繪內容既可以裝飾紫砂壺,也可以提升作品的文化氣息,奠定了此件作品設計之初的基調,使詠華壺從一件實用器升華為實用與藝術人文相結合的藝術。
壺身脖頸之下刻繪: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薪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用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刻繪于其上,既有了裝飾效果,也使整器文化氣息上升。更為巧妙的是詩句與茶相契合,茶客在品茗之時,觀賞此壺,詩句內容引得無限遐想,仿佛脫離紛繁的世俗,心靈得以久違的清凈。
紫砂壺藝,給人視覺方面的感受,就是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美感,給予人美的感受,這種美感既是現實中物質的美感,也是精神上的美感。這就要求制壺匠人在制壺期間對線條的把控非常嚴格。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運用拍打泥條,控制整個壺身泥片與壺底片的厚度,在掇壺嘴、壺把過程中,控制泥巴的多少,覺得壺嘴與壺把的肉感,通過掇的這個過程,使得壺的嘴把與整個身筒相搭配。圓形的身筒,在傳統(tǒng)的經典器型中占有的比例很大,但是通過全手工拍打出來的泥土所圍出來的身筒達不到幾何方面的標準圓,歷代的紫砂藝人只能做到無限接近于標準圓形。這也是紫砂全手工所制出來的作品獨有的趣味,畢竟標準的圓形只有冰冷的機器可以制作,匠人手上的溫度是不可替代,通過紫砂藝人的思想表達,為整件紫砂作品注入靈魂。作為一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從業(yè)者,深知學海無涯。紫砂技藝,不僅僅只能局限于手工技巧方面上的精進,也要在不斷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總結出自己個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將個人情感能夠完美的與作品相結合。歷代紫砂壺藝名家,風格迥異,爭奇斗艷。名家們所留下來的傳世佳作,無一不是傾盡其對紫砂壺藝的熱愛才創(chuàng)作出來的精品。如大亨系列的粗獷、曼生十八式的文雅、壽珍系列的秀美等等。在幾十年的從業(yè)生涯中,本人每創(chuàng)作完成一件作品,都會反復思考,對作品的設計、制作進行再反思。日積月累,厚積薄發(fā),感覺紫砂壺藝博大精深。正所謂大道至簡,拋卻繁瑣、冗余的部分,摒棄過分的裝飾,用簡單素雅的線條還紫砂作品與生俱來的的古拙氣息。
古人云:見微知著,睹始知終,紫砂壺就是如此。通過詠華壺的創(chuàng)作,窺探紫砂藝術的高遠。匠人要堅守本心,不忘初衷,作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一步步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三省吾身,日積月累,在實踐中揣摩、提升紫砂制壺技藝,通過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升個人藝術修養(yǎng)。將個人對藝術的理解,結合手上的技藝在紫砂壺的載體上呈現,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