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梅
紫砂為宜興當(dāng)?shù)鬲氂?,是大自然孕育出來的瑰寶,在紫砂匠人的手中精心雕琢,百煉成鋼,成就了紫砂藝術(shù)。紫砂礦藏,因為分布的地點不同,礦物開采、風(fēng)化、打粉后,泥料也不同,大體分為紫泥、綠泥、紅泥。各種泥料的燒制溫度、生胚到熟胚的收縮率也大不相同。就同一款泥料,不同的溫度燒制,其成品的色澤、質(zhì)感也是大相徑庭。這樣的泥料特性,給了制壺者更大的藝術(shù)想象空間,所以在制作一把紫砂壺時,作者對泥料泥性的把控是第一要素。因為紫砂所制的壺擁有完美的透氣性,能夠全面展示出茶葉的芳香,再加上紫砂泥的不可替代性,故早在宋朝,宜興就形成了傳統(tǒng)而悠久的紫砂產(chǎn)業(yè)。從明清開始,更是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成為了文房雅玩之器。在原本僅有實用性的紫砂壺身上賦予了文化價值,從簡單的器皿上升到了文化、審美、情趣的層次,與我國傳統(tǒng)的茶文化完美結(jié)合。
在紫砂這門藝術(shù)的歷史長河中,紫砂壺從起初簡單的,僅僅為盛水的一種生活用具,上升到文化內(nèi)涵的載體,其中不僅有紫砂匠人們的辛苦耕耘,還有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的推波助瀾。使得紫砂壺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密不可分。故對于紫砂造型與文化內(nèi)涵的挖掘,離不開紫砂手藝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程度?!版倘灰恍Α眽貙儆诨ㄆ鞣懂牎T跀?shù)千年的發(fā)展中,紫砂器型多種多樣,從器型線條呈現(xiàn)出來的分為圓器、混方與方器;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即紫砂器型的外表裝飾分為光素器和花器。光素器,顧名思義,就是紫砂作品外表為光的,沒有進行其他裝飾;花器,即通過貼花、陶塑和不同顏色的泥料組合等裝飾手法加在壺身上,仿生瓜、果、竹、梅、松等自然造型?!版倘灰恍Α眽赝ㄟ^栩栩如生的葉子、花朵、根蒂,配合壺身筒的形狀,完美地合為一體?!版倘灰恍Α眽卣w造型來源于傳統(tǒng)器型“茄段”,身筒飽滿,如同一個豐碩的茄子。下豐而上斂,線條過渡自然,摸起來舒滑光潤,展現(xiàn)出茄子自然狀態(tài)的感覺。加上本人的創(chuàng)作改良,將茄子的葉子貼在壺身上,更加凸顯作品的生動傳神。葉子紋理清晰,仿佛隨風(fēng)擺動,葉子展現(xiàn)的姿態(tài)輕盈飄逸。一葉胥出于壺把,又增添了壺的可愛之處,宛如一個俏皮孩童翹首張望,悠閑自得。作品選用的泥料也考究,選用軍綠泥,不僅透氣性好,更加展現(xiàn)出茄子外表的自然色澤,綠色中帶有溫潤。壺嘴處有葉子包裹,不僅增加了仿生茄子的韻味,更添加壺嘴的豐滿度,顯得壺嘴有肉感,與壺身的豐碩相呼應(yīng)。壺鈕為茄子的根蒂,由上而下,逐漸變粗,是茄子在成熟之時的外在成型狀態(tài),正是瓜熟蒂落。壺嘴、壺把、壺鈕、壺身,都呈現(xiàn)出豐碩豐滿的姿態(tài),來表示茄子的成熟,寓意豐收的美好!此款作品整體敦厚圓潤,壺把半圈設(shè)計,在茶客倒茶品茗之時,拿捏合適。壺嘴彎流設(shè)計,出水爽快,實用性十足。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在“嫣然一笑”壺身筒上點綴一朵顯眼的黃色花朵,不僅僅只是為了裝飾外形,讓外形顯得更加漂亮,更是為了表達花開之時的美妙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既是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憂愁,也是春暖花開的舒暢,更是升華為花若盛開,蝴蝶自來的自信!與其嗟呼長嘆,不如從自己做起,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將此件作品取名嫣然一笑,賦予美好內(nèi)涵,如同謙謙君子一般,溫文爾雅。壺身豐腴飽滿,如佛家彌勒佛身姿,大肚能容天下之事,沖水泡茶,在壺中一番醞釀,倒出來的就是人生百態(tài),品茗之時,千滋百味,雜陳其中。
通過結(jié)合“嫣然一笑”壺的造型藝術(shù)與人文內(nèi)涵,剖析此件作品所想要表達出來的情感。紫砂壺,從實用性上來說,是一件泡茶的工具;從人文方面來說,是一門有語言的藝術(shù)。如何將一件作品賦予靈魂,是對制作者人文素養(yǎng)的考量。外在器型只有其表,內(nèi)在表達才能經(jīng)得起推敲。在制作作品時,將個人的情感融入其中,是作者與茶客的隔空對話,猶如知音一般,一起品味其中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