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明朗
凡事都有兩面性,有長也有短,有好也有壞,網絡亦然。網上世界很精彩,政治經濟、文體娛樂、天文地理、油鹽柴米,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網絡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信息接收方便,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就能“一網打盡”。但網上信息往往良莠不齊,除了浩如煙海的知識寶庫,還有骯臟不堪的陰暗角落,關鍵在你是否能正確判斷和選擇。心明眼亮者可以在知識的海洋暢游,獨享其利;渾渾噩噩者,只為玩樂、逐臭,難免在享受網絡便捷的同時面臨諸多誘惑和風險。
網民中的未成年人,他們接受新生事物快,迅速成為網絡“原住民”,全球網民中約1/3是未成年人。我國網民近10億,19歲以下網民達1.75億,77.4%的未成年人10歲前便開始“觸網”。由于涉世未深,心智不全,他們的辨別力、自控力、自我保護意識相對薄弱,面對魚龍混雜的網絡世界,極易沉迷其中、遭到不良信息侵蝕,甚至誤入歧途,陷入犯罪泥沼。據統(tǒng)計,我國46%的未成年網民在上網時遭遇淫穢色情、血腥暴力等不良信息,至于無底線追星、“飯圈”互撕等,正成為未成年人網民的“流行病”。
對此,有識之士認為,一方面,不能過度“標簽化”“問題化”,更不能因噎廢食。互聯網本身不是洪水猛獸,深度參與網絡社群活動,已經成為時代的鮮明“標簽”,也是未成年人養(yǎng)成社會人格、提升認知能力、融入同輩群體、促進社會交往、推動社會化的必要途徑。另一方面,他們的確需要風清氣朗的網絡空間,必須妥善應對網絡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可能帶來的挑戰(zhàn),揚長避短、趨利避害。
寧波作為青少年網絡素養(yǎng)提升工程的先行者,近年來,為打造近150萬未成年網民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協同、法治保障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體系,廣泛開展“綠色網絡文明進校園”活動,編輯出版國內首套專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網絡素養(yǎng)叢書,在全國首創(chuàng)檢醫(yī)合作“一站式”辦案救助機制,推動未成年人全面綜合司法保護,開展涉網絡游戲信息內容專項整治行動,集中清理制造負面、低俗、淫穢信息的違法違規(guī)賬號、網站,堅決阻斷有害游戲和信息內容在網上傳播,等等,為未成年人撐起一片網絡晴空,廣受好評。然而,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安全網絡生態(tài)的努力永遠在路上,全社會還須順應時代要求、回應社會關切,多措并舉、綜合施策、多維發(fā)力,維護網絡良好環(huán)境。
首先,政府要撐好法律保護傘,深入貫徹實施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加強監(jiān)管和引導,加大未成年人上網保護力度,敢于重拳出擊,持續(xù)開展“凈網”“護苗”等專項行動,依法嚴厲打擊那些坑蒙拐騙、造謠生事、誨淫誨盜等針對未成年人的各類網絡違法犯罪活動,形成高壓態(tài)勢、強力震懾,構建起法治的銅墻鐵壁,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其次,強化學校和家庭的深度參與。把青少年在網絡上的所作所為和所持觀點,當作一種基本素養(yǎng)來對待、來教育、來培養(yǎng),將愛國主義教育、網絡素養(yǎng)提升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指導學生不斷加強道德修養(yǎng)、提高文明素質,引導其正確使用互聯網產品,努力成為新時代的好公民、好網民。
再次,互聯網企業(yè)要增強自律意識,端正經營宗旨,提高從業(yè)人員素質;完善平臺監(jiān)管機制,積極探索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新手段,規(guī)范網絡服務場所的經營許可和對未成年人的限制措施;提升相關產品和應用的安全性,強化理念與產品的融合,創(chuàng)新產品內容和形式,多推出格調清新、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的網絡產品,在網絡空間為未成年人創(chuàng)造安全、溫馨的成長環(huán)境。
最后,提高未成年人網絡素養(yǎng),培養(yǎng)數字化時代“小雅士”。國家的未來在未成年人,網絡的未來也在未成年人。要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盡快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網絡意識、文明的網絡素養(yǎng)和必備的防護技能,不斷提高其辨別能力、免疫能力,弘揚科學文明上網的好風尚,做到依法上網、文明上網、安全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