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
宜興紫砂藝術時至今日已經有著五百多年的發(fā)展歷史了,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已經是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經過幾百年間一代又一代紫砂匠人的創(chuàng)作與傳承,才能擁有現在集實用與欣賞于一體的紫砂作品,有著獨樹一幟的藝術特征。紫砂這樣一種材質是世間少有的,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只此一種,任何一種泡茶喝茶的器具都無法與紫砂壺比擬,紫砂文化的繁榮歷史中茶文化的推波助瀾是促進紫砂文化前進的重要原因,可見茶文化對紫砂文化的意義非常深遠。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魚”的創(chuàng)作題材是經久不衰的,老百姓喜歡用魚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同時又可以裝飾,借物抒情,用巧妙又含蓄的手法來表達這種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件紫砂壺“年年有魚”把魚作為紫砂壺壺鈕的裝飾,更加體現出紫砂藝人紫砂技藝的精湛,藝術特點獨具匠心,質樸、純真、飽滿卻又不張揚的藝術特征,是一件極具浪漫的紫砂作品。
這件紫砂壺“年年有魚”選用了原礦紫砂泥料全手工拍打成型,以傳統(tǒng)器作為整器的基礎,在傳統(tǒng)器型上加以裝飾,更符合現代審美藝術,造型美觀大氣,飽滿圓潤,寓意彩頭十足。整器壺身紫砂顆粒感十足,線條流暢簡潔,搖曳舒展、淡雅飄逸,制作工藝精細,更顯江南水鄉(xiāng)小家碧玉的清冷韻味,氣韻十足,惹人愛不釋手。壺身的筋紋線條若隱若現恰到好處,整個壺身仿佛是一朵大大的蓮花,“蓮”與“年”發(fā)聲差不多,也可以將這件作品稱之為“蓮年有魚”,壺鈕是一條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金魚,畫面感強烈,蓮與金魚的組合更顯咱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吉祥喜慶之意,把中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回味無窮,更顯沉穩(wěn)大氣。這件紫砂壺“年年有魚”在整器的精神思想方面也是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創(chuàng)意,這件作品泥料的選擇與泥色都恰到好處,氣韻十足。整體線條圓潤飽滿,肩頸線條雋秀,壺嘴從肩部胥出,短翹的小嘴輕巧可愛。壺把是圈把,就仿佛是小家碧玉的閨中美女的手臂叉著腰的姿勢,姿態(tài)優(yōu)美,亭亭玉立,整器這樣欣賞而來壺鈕不得不說是這件作品的化龍點睛之筆,是整器的亮點,更顯這件作品的獨具匠心。
這件作品的創(chuàng)作靈感是起源于一個經典的歷史典故,“年年有余”即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中祈福美好最具代表性的一個詞了,魚和雁是一樣的,都可以作為書信的代名詞,古人都喜歡以書信往來,密函當然是要將其放到魚腹之中的,所以就有了用魚來傳信,這就被稱之為“魚傳尺素”。在后來唐宋時期,達官顯貴都會佩戴魚符用來區(qū)分貴賤身份?!棒~”和“余”是同音的,所以就用魚來表示著富貴,用“如魚得水”這樣的詞來表達人們工作生活的美滿幸福。關于魚的題材一直以來都是藝術家們非常喜愛的,所以出現在紫砂創(chuàng)作之中也是想要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希望可以事業(yè)有成、喜慶有余的美好祝福,同時也說明人們對于美好的期盼,想要自己的生活條件年年提高、年年有節(jié)余這樣的美好吉祥的寓意。這件紫砂壺“年年有魚”通過紫砂壺的造型與審美價值,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賦予我們對生活的期待,也是從側面映射出人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與極高的抗壓能力。
紫砂壺“年年有魚”的美妙不僅僅是因為這件作品充滿了生命力,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紫砂藝術通過紫砂壺本身可以給人們引起情感與精神的共鳴,這正是藝術強大的表現力。中國紫砂藝術之所以經過幾百年依舊興盛繁榮,不僅僅是因為幾百年間的傳承與學習,更是當代紫砂藝人在這優(yōu)秀的基礎之上依舊在不斷進步,不對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和藝術審美,要把紫砂藝術的發(fā)展融入當今社會,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我們要不斷關注社會和生活,要不斷發(fā)揮我們的想象力,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優(yōu)秀、更符合當代審美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