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
“為什么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辭地答道:“求學問?!痹賳枺骸澳銥槭裁匆髮W問?”“你想學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我替你們回答一句罷:“為的是學做人。”
你在學校里頭學的什么數(shù)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么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jīng)濟,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得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成個人還是個問題。
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這三部分圓滿發(fā)達的狀態(tài),我們先哲名為三達德——智、仁、勇。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三個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tài)怎么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最要緊的是養(yǎng)成我們的判斷力。想要養(yǎng)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shù)某WR,然后對于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智識,再則,還要有遇事能斷的智慧。
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fā)威,看見月蝕,說是蛤蟆貪嘴。那么,一定鬧到什么事都沒有主意,碰到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真所謂“大惑不解”。
但僅僅有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yè)。這門職業(yè),從前許多人已經(jīng)做過,他們積累了無數(shù)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出好些原理原則,這就是專門學識。我打算做這項職業(yè),就應該有這項職業(yè)的專業(yè)學識。例如我想做農(nóng),怎么改良土壤,怎么改良種子,怎么防御水旱病蟲,等等,都是前人經(jīng)驗積累的學識;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它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做工、做商等都各有專門學識,也是如此。
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碰見的事理是復雜的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刻板的,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么,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便手忙腳亂了。所以還要養(yǎng)成總體的智慧,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和事務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天下很多事情是相通的,有了這種智慧你就能面對任何情況都能游刃有余。以上所說常識、學識和總體的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為什么仁者便會不憂呢?孔子說:“仁者人也?!奔慈烁裢暾徒凶鳌叭省?。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完成的,要從人和人的關(guān)系上來看。所以仁字從二人,要彼此交感互發(fā),成為一體,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實現(xiàn)。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區(qū)別,體驗這個道理,就叫作“仁者”。
然則這種仁者為什么就會不憂呢?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二曰憂得失。
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易經(jīng)》六十四卦,始“乾”而終“未濟”。正因為在這永遠不會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chuàng)造進化。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里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哪里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么樣呢?不做便連這一寸都不往前挪?!墩撜Z》:“知其不可而為之?!蹦阆耄羞@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么成敗可憂呢?
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便不會憂得失。因為認定這件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連人格都不是單獨存在,不能明確畫出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既已沒有東西為我所得,當然也沒有東西為我所失。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薄凹纫詾槿思河校纫耘c人己愈多?!蹦阆耄羞@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么得失可憂呢?
總而言之,有了這種人生觀,自然會覺得“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自然會“無人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純?nèi)皇侨の痘囆g(shù)化。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憂”。
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于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即便有豐富的智識,臨時也會用不著,即便有優(yōu)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然則意志怎么會才堅強呢?
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孟子說:“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欲望之所牽制。一被物質(zhì)上無聊的嗜欲東拉西扯,那么百煉成剛也會變成繞指柔了。
總之,一個人意志薄弱的人,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受別人壓制,做別人奴隸,自己只要肯奮斗,終必能恢復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隸,那么,真是終身畏首畏尾,永無恢復自由的余地。
孔子說:“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弊鋈俗龅饺绱苏媸遣蝗菀?,非時時刻刻做磨煉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煉得到家,自然是看著自己應做之事,一點不遲疑,扛起來便做,“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絕不會有藏頭躲尾左支右絀的丑態(tài)。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