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漫茹
(新疆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烏魯木齊 830017)
呂叔湘、王力等學者認為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不外乎有三個:一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的能力,使學生能夠自由閱讀歷代文獻,做學習和研究的工具;二是接受并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遺產,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三是了解現(xiàn)代文中的文言成分[1],規(guī)范使用祖國語言文字。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對文言文教學目的不明確,造成文言文的教學出現(xiàn)偏差,例如教師由于應試或某些原因,只注重文言工具性的培養(yǎng),卻忽略了人文性的培養(yǎng);文言課上成翻譯課;文言自讀課上成教讀課,不放手讓學生自行鍛煉閱讀文言的能力等。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文言文教學,使得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為了明確文言文教學目的,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結合2011版語文課標以及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探討文言文的教學目的。
1.了解、區(qū)分古今常用字詞異同,豐富語言積累
文言是指中國古代使用的書面語言,是指以先秦時期的口語作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的書面語以及后來歷代作家進行仿古作品中的語言[2]。由于語言發(fā)展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特點,因此文言文使用的字詞含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不一樣。例如《桃花源記》中的“妻子”,在古代漢語中是配偶妻子以及孩子的合稱,而與現(xiàn)代漢語中單指男性配偶妻子一人的含義不同。再如《塞翁失馬》中“居數(shù)月”的“居”表示停留之意,但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多是以“居住”解釋。所以,了解古今常用字詞的異同,不僅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完成語文課程目標,還能夠提高學生閱讀課外文言的能力,增加語言的積累。學習積累優(yōu)美典雅的詞匯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能夠方便學生日后正確的化用,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完成語文學習的目的。
正如王力先生所說,學習文言要樹立歷史觀點,認識到語言的繼承與發(fā)展。在教授或學習文言文時需要區(qū)分一些常用字詞的古今異義,但是沒必要去強記生僻字詞的含義。對于初中生來說,往往是那些常見的字詞最具迷惑性。因為學生見到這類現(xiàn)代漢語中仍使用的詞匯,會不自覺地以現(xiàn)代使用的含義理解,這恰恰就不能正確理解文段所要表達的含義。例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獨愴然而涕下”以及《詩經(jīng)》“涕零如雨”中的“涕”表示為眼淚,與我們使用的鼻涕含義相差甚遠,如果理解成為鼻涕,豈不是鬧了笑話。因此,這些古今異義的常用字詞是文言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在進行文言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常用詞匯的學習和積累,明晰文言學習的重點是通過文言來學習古人的思想智慧進而豐富自身的語言積累,切忌不可顛倒主次,發(fā)生偏頗。
2.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第四學段初中文言文教學目標中提出,學生要能夠誦讀古代詩詞,達到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選文的基本內容[3]。因為文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書面語言,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語言變化,所以語言表達與現(xiàn)代漢語大相徑庭,存在明顯的文言分離。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閱讀文言。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制定的語文教科書,無論是課前預習模塊還是課后練習模塊都圍繞著這一目標,主要表現(xiàn)為明確要求了學生借助課文注釋、把握文章大意的學習任務,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這類學習模塊任務。例如七上的《世說新語》二則、七下的《孫權勸學》、九上的《岳陽樓記》等,均在課前預習指導中明確提出預習任務為“借助課文注釋,把握文章大意”。經(jīng)過查閱初中語文教科書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文言選文的課前預習都指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倘若課前預習沒有提出,課后的思考探究模塊也會設置相應的題目來要求學生理解文章大意。例如九下的《出師表》在課前預習模塊中要求學生搜集資料,了解諸葛亮以及簡要介紹“表”這種文體,提出正確、有感情朗讀課文的學習要求,沒有提示學生借用課后注釋把握文章大意。但是在課后的“思考探究”模塊第二、三題考查了學生對文章大意及重要事件的把握,也就從側面提出了學生想要完成學習任務就要會利用注釋和工具書把握文章大意的要求。所以,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可以按照課前預習或者課后練習的提示開展教學,鍛煉學生使用課下注釋以及工具書的能力,更好地掌握文言要表達的內容,從而完成文言學習的任務。
語言的學習主要是語音、詞匯和語法,由于文言是從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書面語,因此它的語音現(xiàn)今已經(jīng)無法學習,學習文言主要是從詞匯和語法入手。學習文言文要認識古今詞匯的差異,并且識記常用的文言詞匯,這樣也方便學生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主要任務是識記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例如“或”“安”“備”等實詞以及常見的虛詞“而”“之”“于”“以”等。實詞的意義較為固定,學生只需識記其含義,方便翻譯,把握文章大意即可。但是虛詞在初中文言文中的翻譯是最令學生頭疼的,因為同一個虛詞在不同的語境中表達了不同的含義,一個虛詞可能會有幾種甚至幾十種解釋。以“而”為例,在《論語》中就有多種用法,用作連詞可以表示并列關系,一般在文言翻譯中選擇不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而且”“又”;“而”字又可以表示遞進關系,在“學而時習之”中翻譯成“并且”“而且”;也可以在“溫故而知新”中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接著”;“而”還可以表示轉折關系 ,例如在荀子的《勸學》中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就翻譯成“但是”“卻 ”;又可以在孟子《魚我所欲也》的“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中表示修飾關系。另外,還可用作代詞,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解釋為“你的”;有時也作主語,譯為“你”。還有復音虛詞“而已”,在句子末尾,表示限止語氣助詞,例如《口技》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這里的“而已”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語氣詞“罷了”。雖然虛詞難以掌握,但是初中的虛詞用法較少,只需要在日常學習中及時積累便可。詞匯的積累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文言時翻譯文言選文的字詞,從而順利把握文章大意。至于語法的學習,在初中階段不做主要的學習內容,只需要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語法修辭,例如“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省略主語”等。學習語法和虛詞的目的都是方便翻譯調整語序,因此不對學生做要求。
能夠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一日養(yǎng)成的,需要師生不斷積累常用文言實詞的意義,同時掌握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虛詞以及常見的文言語法,才有可能在閱讀文言選段時正確把握文章大意。除了以上要求,要獲得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還需要大量地閱讀練習,多閱讀文言文,在練習中積累識記文言詞匯,同時提高自身的文言閱讀能力。
3.增強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避免文白夾雜
語文學習是希望學生能夠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而文言經(jīng)過歷史的篩淘積淀,保存到現(xiàn)代的文選作品絕大部分都是中華文化瑰寶的一部分。有些人抱著守舊封閉主義的思想,認為文言文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應該繼承發(fā)展,應當將文言繼續(xù)“發(fā)揚光大”,不顧歷史前進的潮流,不使用現(xiàn)代漢語反而用“文言”進行文化創(chuàng)作,彰顯自身文化素養(yǎng)并且以此為榮。采訪語文教師發(fā)現(xiàn)一種怪象: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反而越來越不能明晰地表達思想內容。過多的辭藻堆砌使用反而模糊了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掉書袋”表達“半文不白”的問題在高年級師生中出現(xiàn)得越來越多,甚至出現(xiàn)在高考滿分作文或高校校慶公告中。這種“半文不白”的方式確實可以展現(xiàn)作者自身豐厚的“文化底蘊”,但卻和語文現(xiàn)代化方向背道而馳。文言或者古白話都不應帶入高考作文中。2011年某省一位考生用古白話寫的作文成為當年的高考滿分作文而引起了社會爭議。這篇作文贏得判卷教師們的青睞,獲得滿分,可以說是對語文學習的誤導?!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作文表達中明確要求學生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即使是口語表達也是要求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沒有任何一條要求學生使用文言進行創(chuàng)作或者表達。教師們給予該作文滿分也說明當時判卷教師對文言學習目的實際并不明確,未認識到學習文言并不是為了使用文言,更不是通過使用文言創(chuàng)作來彰顯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因此,學生的說話“掉書袋”、文白夾雜不能被認為是學生文言功底深厚。相反,我們要制止學生這種不合語文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行徑,應樹立正確的文言觀念:學習文言不是為了在現(xiàn)代社會使用文言而是為了更加直觀地了解古代文化,閱讀古代文獻,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而在閱讀中增強自身語文綜合素養(yǎng)。因此,要鼓勵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文從字順地表達,通過學習文言積累文言常用字詞,豐富自己的語料庫,增強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避免在語言表達中出現(xiàn)文白夾雜的問題。
文字是人們語言中的聲音符號并通過文字這種視覺符號固定下來,讓遠方的人、后代的人可以看到,重現(xiàn)當初的語言。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可以實現(xiàn)與古人跨時代的交流。語言中讀取語言所記載的內容,也就是信息和情感,再以美好的文學作品形式被繼承之后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深厚。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當代新青年作為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的主力軍,更要加強文化的熏陶。學習文言文,有利于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風尚。
學習文言不僅能夠接受中國文學遺產,更能從這些文學作品中取其精華,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初中階段語文教科書中的傳統(tǒng)文化包含傳統(tǒng)文化以及傳統(tǒng)文化精神,文言文是向學生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階段接觸到的文言體裁有寓言、傳、記、序、說、書、表,學生可以通過學習了解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內容以及思想內涵。例如“書”在古代主要是指書信,學生在學習《誡子書》《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時,從文言標題就可以即刻知道這是一篇書信體裁,利于學生把握文體及文章內容,同時能夠在閱讀中與現(xiàn)代書信作對比,看古今書信差異,激發(fā)學生求知探索的動力。不僅如此,教科書還通過文言內容向師生傳遞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神。閱讀《論語》了解古人的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從而以史為鑒,改進自身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七年級上冊第十五課諸葛亮的《誡子書》,則是通過家書教誨我們做人要珍惜時間、勤儉節(jié)約、勤學勵志;而七年級下冊第十二課《賣油翁》則勸誡做人不可小看他人,在苦練本領的同時虛心做人。利用文言選文向學生傳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新時代的炎黃子孫,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中華優(yōu)秀文學作品,深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可以要求學生背誦經(jīng)典選文,將一些優(yōu)秀短篇輸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并傳承中國優(yōu)秀的文學遺產?!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提出要背誦優(yōu)秀詩文240篇(段),要求學生學習或者背誦文言文,目的就是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學習其中的精神品格或者寫作手法等,最終達到接受中華優(yōu)秀的文學遺產、增強文化認同的目的。在閱讀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漫漫長河中的瑰麗文化珍寶,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愛國主義教育始終貫穿在語文學習當中,教科書中的文言選文通過作品展現(xiàn)家國情懷,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所表達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真摯博愛之情,上陣殺敵為國獻身的壯烈之情;《木蘭詩》中木蘭在國家危難、家庭困窘的危機時刻巾幗不讓須眉,替父從軍,不怕艱苦奔赴戰(zhàn)場英勇殺敵的家國之情。又如:八年級上冊第十課《三峽》,酈道元用凝練的筆墨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壯麗三峽的美麗畫卷——夏日湍急的水流、春冬清榮峻茂的美景以及秋的蕭瑟之美,在向讀者展示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及保護祖國美麗河山的愿望;有些文言選文通過對理想之境的向往和憧憬表達了對未來世界的熱愛,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禮記》中《大道之行也》的大同社會正是如今我們?yōu)橹畩^斗的共產主義圖景。再如:當學生背誦《〈孟子〉二章》,“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時,定會在心中升起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氣。這樣的學習體驗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又有助于加強其道德修養(yǎng),幫助其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因此,文言文的學習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文言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部分,不可否認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一種途徑。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文言文,了解并區(qū)分古今常用的詞匯,通過練習獲得能夠閱讀其他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目的。為了實現(xiàn)文言文教學的第一個目標,教師需要在進行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常用文言詞匯的積累,并且根據(jù)教科書的文言選段推薦課外的文言選文,利用課內積累的文言詞匯,練習閱讀課外文言選段,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此外,閱讀文言選文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有利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文言文教學也是為了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學目標。所以,應利用文言文教學開展符合時代要求的愛國主義教育,在學生閱讀和思考過程中完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習任務,從而培養(yǎng)新時代的愛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