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子
《百喻經(jīng)》中有一則《偷犛牛喻》:
譬如一村,共偷犛牛,而共食之。其失牛者,逐跡至村,喚此村人,問其由狀,而語之言:“在爾此村否?”偷者對曰:“我實(shí)無村?!庇謫枺骸盃柎逯杏谐?,在此池邊共食牛否?”答言:“無池?!庇謫枺骸俺匕袠浞??”對言:“無樹。”又問:“偷牛之時(shí),在爾村東否?”對曰:“無東?!庇謫枺骸爱?dāng)爾偷牛,非日中時(shí)耶?”對曰:“無中?!庇謫枺骸翱v可無村,及以無樹,何有天下無東、無時(shí)?知爾妄語,都不可信。爾偷牛食否?”對曰:“實(shí)食?!?/p>
事情的敗壞不僅在于多走一步,更在于連帶的否定,否定到連最后的立足之地都沒有了。好壞兩端,根基同一。
(若 子摘自商務(wù)印書館《梵高的咖啡館》一書,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