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大連市第八十四中學)
任何非預期的、突然發(fā)生的變化,都會給人們帶來一些心理波動。當挑戰(zhàn)來臨時,心理韌性差的人往往會抱怨時事之艱難,擔心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其帶來的可怕后果,就像沒有韌性的繩子,拉長就會斷;而心理韌性強的人則會選擇將情景進行重構,使之變成對自己能力的考驗,對壓力做出積極的適應,就像一根有韌性的牛皮筋,被拉長后也可以恢復。新冠肺炎疫情帶給學生的“隔離生活”以及由此產生的不安情緒加劇等問題,給每一位心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如何提高學生的心理韌性的課題。只有具備強大的心理韌性,學生才能正面困境、愈戰(zhàn)愈勇。
韌性原本是物理學概念,指物體受到外力擠壓時的回彈,引申為面對嚴重威脅,個體的適應與發(fā)展仍然良好的現象。心理韌性也稱心理復原力,是指人們面對危機和困境時的心理抵抗能力和心理恢復能力。心理韌性能夠讓個體頂著壓力堅持前行,不斷地成就更好的自己;而心理韌性的缺失,會讓我們更容易被困難擊倒,錯失提升自己的機會。人們在面對突然的或長期持續(xù)的巨大壓力時,會進入應激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個體較往常會在情緒、生理、思維和行為上發(fā)生許多改變。面對疫情帶來的心理不適,應激反應有利于我們保持警覺、調動資源并增強適應能力來應對疫情危機。從一般情況而言,心理韌性對個體的保護意義在于,它能夠促使個體更好地應對生活壓力事件,減少消極發(fā)展結果的出現。
2020年初,國內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新冠肺炎疫情,部分學生出現情緒問題,比如焦慮、抑郁、強迫、疑病恐懼等。有焦慮情緒的學生表現為情緒煩躁,容易發(fā)脾氣,害怕自己被傳染,甚至因為過分擔心而失眠;有抑郁情緒的學生表現為心情低落,容易哭泣,對生活中的其他事情缺乏興趣;有強迫情緒的學生表現為反復洗手,反復清潔家中物品,強迫性地關注疫情信息;還有個別學生出現疑病恐懼,將任何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似的癥狀都“自我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點情緒問題,大部分學生還會面臨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
在新冠疫情發(fā)生后,教育部下發(fā)系列文件要求2020年春季開學延期期間學生居家學習,提倡“停課不停學”,鼓勵學校將教育教學轉移至線上。教育形式的改變,信息空間與教育空間首次大規(guī)模融合,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學習環(huán)境變化,在校學習變?yōu)榫蛹覍W習,教師約束力度降低,同伴互相影響缺乏,迫切需要學生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和自律。學生在新奇體驗之余,學習效率低下、長期面對電子屏幕產生的生理疲勞和心理厭倦等問題,都可能會隨之而來。
當下我們處在后疫情時代,雖然國內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恢復到疫情以前將是一個緩慢的修復過程。面對新的挑戰(zhàn),更需要增強學生的心理韌性。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只有具備強大的心理韌性,在面對時代巨變帶來的心理沖擊下,才能夠調節(jié)自己居家學習帶來的各種各樣的不良情緒,正視并接納自己偶發(fā)的波動的心理狀態(tài),達到正常的學習與生活效果。
新冠疫情巨大的時代挑戰(zhàn)帶來了巨大的教育思維的變革。學校、心理教師、班主任和家長都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提高學生的心理韌性。
1.普及生命教育知識
生命教育是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旨在關注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敬畏生命。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價值追求,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確立生命尊嚴的意識,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我校開展每周一次的主題生命教育專題講座,通過案例分享、主題討論、視頻觀摩等多種形式,給學生帶來深刻心靈的沖擊和震撼。生命教育不是狹義、簡單地從生死維度規(guī)避周圍的安全隱患,更是上升到生命安全和生命責任的維度,讓學生提升自己的生命安全的同時,還要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感。做好生命教育,使學生在面對人生重大的心理沖擊的時候,可以保持對生命的樂觀,并增加自己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
2.加強心理健康課程建設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初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要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并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管理,逐步適應生活和社會的各種變化,著重培養(yǎng)應對失敗和挫折的能力。
常規(guī)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每周開展一次主題教育,內容涵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了解心理調節(jié)方法、自我認識、人際交往、情緒調試以及社會適應等方面,通過主題講座、團體輔導、心理情景劇等方式,全方位增加學生的情緒體驗,促進其認知和行為的改變;在每次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之前,還會專門設置學生考前心理輔導的專題講座,指導學生在考試過程中能夠關注和調試自我狀態(tài),在人生的重大事件中激發(fā)心理潛能,平穩(wěn)度過每一次人生轉折。
3.增加體育鍛煉活動時長
保持一個良好的生理狀態(tài),在面對環(huán)境改變或者困境的時候,才能更好地應對??茖W研究發(fā)現,運動本身可以促進人體的內分泌變化,以減輕因精神壓力過大帶來的心理負擔,改善緊張、焦慮、不安的狀態(tài),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強適應能力。當身體狀態(tài)良好的時候,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會比較高漲。
提高學生的心理韌性可以從保持規(guī)律的體育鍛煉開始。我校在全面復課以后,加大了課間操的時長,用長跑、跳遠、足球、籃球、乒乓球等體育活動來增加學生體能,調整他們的狀態(tài)。隨著體育鍛煉的有序進行,學生的身體機能得到調動,心理能量得到積攢,心理狀態(tài)得到提升。
1.體驗式培訓是抗挫能力訓練的載體
在陌生且有挑戰(zhàn)性的環(huán)境下,人們傾向于向別人尋求幫助,努力與團隊協(xié)作來完成任務。教師巧妙設置行為情境,精心設計活動,達到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煉團隊的目的,增加學生抗挫能力的訓練,促進其全身心的體驗。
體驗式培訓的基本流程包括體驗、分享、交流、應用幾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拓展項目。在活動開始前布置任務,學生探討完成任務的關鍵步驟,團隊形成合力共同解決問題。在活動結束之后,成員之間分享心得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獲得啟發(fā),最后應用于日常的學習生活中。
體驗式培訓是既令人興奮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它包含了合作、信任、抗挫折等主題。以“信任之旅”為例,兩個學生一組,一個學生帶眼罩扮演盲人,另一個學生不說話扮演啞人,兩個人互相攙扶共同走過一段有障礙的路程。障礙的路是需要克服的困難,帶著眼罩看不見路和不能用語言交流也是需要客服的困難。兩個同學走完這段障礙路程之后角色互換,充分體會自己在整個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狀態(tài),通過克服苦難的過程深刻領悟信任、合作的力量。在活動中,學生是主動地參與學習的過程,并且能夠從體驗中產生有意義、相關的洞見自己的人生抗挫折經驗的總結,應用于現實生活中指導學習生活。對學生這種針對抗挫折能力的訓練,需要心理教師有實際操作的理論和經驗,做到專業(yè)的設計、專業(yè)的分享,從而在體驗過后達到預期的目的。
2.系統(tǒng)的冥想訓練是提升正念的捷徑
所謂冥想訓練,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意識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通過呼吸的調節(jié),沉浸在自我的感覺中,通過專注提升自身的心力,從而實現關注此時此刻的學習和生活,不為挫折事件帶來的消極情緒所困擾。
在教師的語言和環(huán)境渲染的指導下,學生找到舒適的坐姿,閉上雙眼,自然地呼吸,全神貫注地感知呼氣、吸氣的過程,覺察呼吸時的身體狀態(tài),比如空氣進入鼻腔時的清涼觸感,小腹的擴張、收縮。每次持續(xù)5~10分鐘。教師若加入關于自信心的指導語,延長冥想訓練的時長,增加冥想次數,對學生的心力訓練也是很有益處的。
強大的心理力量可以讓人更加自信、從容,尤其是面對突發(fā)得應急事件,更能彰顯智慧和心力。正念作為身心調節(jié)以及自我成長的技術和方法,在解除壓力、管理情緒以及優(yōu)化效率等方面均有很好的效果。
自我效能感即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中從事某種行為并取得預期結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個體對自我有關能力的感覺,反映了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應對外在環(huán)境挑戰(zhàn)的信念。學生傾向于選擇他們相信自己能完成的任務;同時,也會回避那些他們認為自己會失敗的任務。如果學生在一個領域有比較高的自我效能感,他會設立一個高目標,并更有可能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對挫折時的表現也會更好。
首先,班主任可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可操作的步驟,一步步實現一個個小目標,最后實現整體目標。在實現小目標的過程中,學生會找到成就感,提升自信心。其次,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學生偶爾會出現迂回曲折,班主任作為班級的核心領導,要用積極心理學的眼光看待發(fā)展中的學生,發(fā)自內心地體諒學生面對困難時表現出來的偶爾的退縮和懦弱,表達對學生的理解和同情。即使是默默關注,這種共情的體驗和陪伴往往也能給學生巨大的安慰和力量,這是讓學生重新振作起來的關鍵一步。接下來,要在學生愿意的情況下與學生一起分析這次挫折的經歷,讓學生將痛苦聚焦在具體的經歷中,避免將失望的情緒擴大,做好適當的情緒梳理之后,調整目標,繼續(xù)小步驟策略,一步步加強成功體驗,增加自我效能感。
社會支持系統(tǒng)能夠帶給人主觀的、體驗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在社會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它與個體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目標是使個體重新恢復到和諧的心理狀態(tài)和優(yōu)良的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太多的阻礙和拒絕,得不到充分的鼓勵和支持,那么他往往會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從而在遇到挫折時變得脆弱,不能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
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主要來自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不是讓家長們?yōu)楹⒆又圃齑煺?,而是陪同孩子面對挫折。家長首先要在心理和行動上保持對學生的無條件積極關注。要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對孩子不成熟的行為作出正向的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家長還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情緒穩(wěn)定度,當家長自己的心理韌性強,用積極的態(tài)度和行為應對生活事件,便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心理韌性是保證個體心理健康的最有力的要素之一。有意識地提高心理韌性,是保證學生面對社會壓力事件時從容應對的最佳手段。我們期待通過提高心理韌性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壓力,用積極的行動去應對壓力,從挫折中恢復原狀,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從挑戰(zhàn)中獲得動力,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和應對生活中的任何壓力和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