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暉,高 婷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 人文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2;2.閩江學院 軟件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外宣,即對外宣傳,是一種外向型的文化傳播。全球經濟文化發(fā)展趨勢是國際化,而旅游客源異地化是國際化的核心特征之一。
旅游國際化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其中“對外宣傳”在旅游國際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伴隨著旅游國際化的步伐,旅游外宣翻譯成為學者們爭相探討的對象之一。旅游外宣翻譯因其“特殊性、多樣性與復雜性”,給許多翻譯工作者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這對旅游外宣的學術研究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國內學界從不同理論和視角出發(fā),對其進行了有價值的探討,如袁曉寧、劉茂玲、肖群等分別從“二元共存理念”[1]“語用學理論”[2]“功能主義翻譯理論”[3]等視角出發(fā),探討旅游外宣的最優(yōu)化狀態(tài),而運用“生態(tài)翻譯理論”去探討旅游外宣的學術成果不是很多。鑒于此,從“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角度切入,研討旅游外宣的發(fā)展現狀,并提出對應策略,這對豐富旅游外宣路徑、拓展旅游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生態(tài)”出現詞義擴大化?!吧鷳B(tài)學”已經跳出生物學領域,不斷向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滲透,生態(tài)學理論的研究范圍不斷擴展。在此背景下,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產生了。
“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是一種“生態(tài)”的翻譯觀,強調其翻譯方法的“生態(tài)”性。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經過深入的理論研討和實踐,于2001年首次提出“生態(tài)翻譯理論”,該理論遵循西方整體主義,強調“自然選擇”和“適者生存”等生物進化論思想。胡庚申教授扎根于東方生態(tài)智慧,將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選擇活動”[4],這里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被認定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術語。所謂的“適應”,強調的是譯者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所謂的“選擇”,強調的是譯者運用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身份”,表達對譯文的“選擇”?!斑m應的目的是求存、生效,適應的手段是優(yōu)化選擇;而選擇的法則是汰弱留強”[5]。生態(tài)翻譯學認為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對文本進行移植的選擇活動”[6]。
我們把完整的翻譯程序看作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在很多方面與大自然生態(tài)具有相似性。在這個系統(tǒng)中,“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維度不僅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而且也一直都是翻譯中關注的焦點,即“翻譯是語言的轉換,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是交際的沉淀”,“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維度的生態(tài)平衡又是保持“文本生態(tài)”的關鍵。因此,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關注的是“三維”轉換,即呈現在“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旅游外宣材料因其自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呈現“跨地域、跨文化、跨社會、跨心理”[7]的文化特性,并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了產生高度整合和適應性的翻譯譯文,譯者必須適應旅游外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在兩種語言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完美呈現文本移植所追求的“語言、文化和交際”的三維生態(tài)平衡。因此,運用“生態(tài)翻譯理論”去翻譯旅游外宣文本,我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翻譯方法。
在我國,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文化是其靈魂。境外來華游客不僅僅滿足于休閑娛樂,對中國特色民族文化更是情有獨鐘。旅游作為文化輸出的重要手段,承擔著向世界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
旅游外宣文本呈現內容多樣,如:目的地旅游宣傳手冊、旅游景區(qū)概況、旅游網站資訊、景區(qū)講解詞、公共標識語、旅游宣傳廣告等。旅游外宣文本,作為對外宣傳中國旅游資源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其翻譯的精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外國旅游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旅游景觀的吸引力。因此,旅游外宣的翻譯,遵照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做到兩種語言的對等轉換,而且更要考慮到原語和譯語在文化和交際維度的差異,即詞匯表達、語境語義、文化環(huán)境、審美習慣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因譯文所面對游客的文化差異,包括文化背景、語言特點、交際習慣的多樣性與復雜性等因素,我國旅游城市和文化景觀的外宣信息在“三維轉換”視角下存在明顯問題。
“語言維”指的是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種轉換應在最大程度上使語言形式、語法結構、句型句式、文本修辭等符合譯文讀者的表達習慣。語言維選擇性轉換不當在我國旅游外宣文本中的呈現,主要體現在拼寫不規(guī)范、用詞錯誤和專有名詞譯文不統(tǒng)一等方面。
例如,南京的旅游網頁,把欄目名稱“實用指南”譯為“Practical Guide”,這種語言形式對外國游客的語言習慣帶來沖擊,此處譯作“Information Guide”似乎更合乎外國朋友的語言思維和表達習慣。
又,中國旅游外宣中的“專有詞匯”的譯文也常出現不規(guī)范的問題。如“南京是中國十朝古都”,其中的“十朝古都”原英文譯為“the capital of ten periods in Chinese history”,其中“period”在英文里指一個時間段,這個時間段很難表達中文“朝代”的概念,因此,改譯為“10 dynasties”較符合。
徽州地區(qū)旅游英譯文本中也存在“專有名詞”譯文不規(guī)范、不統(tǒng)一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官網翻譯、景點門票翻譯和景點講解詞翻譯上的譯文不一致或錯誤的現象,如:“新安畫派”就有“Xin’an Painting School”“Xin’an Painting”“Xin’an Paintins School”“Xin’an Drawing School”“Xin’an School of Painting”五種形式的譯文。
外宣文本中的景區(qū)名稱也存在“一名多譯”現象,例如:中國著名的旅游景區(qū)井岡山,景區(qū)名稱“井岡山”,現有譯文有“Jinggang Mountains”和“Jinggangshan”;滕王閣景區(qū)名稱也存在“一名多譯”的問題,滕王閣有“Tengwang Tower”和“Tengwang Pavilion”兩種譯法,主要體現在景區(qū)官網介紹、英文導游詞和景點的公示牌上的英語譯文。
在外宣文本中,“專有名詞”不統(tǒng)一容易使外國游客對其產生疑惑,造成歧義,甚至會形成景區(qū)誤讀。
文化維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在進行源語語言轉換時,關注、適應該語言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tǒng)[8]。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進步離不開異質文化的接觸。因此,這就要求譯者在進行旅游外宣文本翻譯時,要關注漢英文化內涵的表達。我國的旅游外宣“文化維”選擇轉換整合度不高,具體表現在選擇與轉換過程中,“文化”呈現缺失現象。
例如,中國徽派建筑“馬頭墻”,在外宣文本中大多將其譯為 “Ma Tau Wall”,這種譯法無法深層次地表達徽文化內涵。我們可以通過釋義法,將其譯為 “firewall or fireproofing wall,shaped like a horse head,which represents the Chinese love and respect for horses.”,這種釋義法能形象地反映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聚族而居的生活特征及中國人對馬的崇拜與喜愛。
又如,景區(qū)中常樹立“小草正在睡覺,請勿打擾”之類的警示牌,這類警示語常被譯為“The grass is sleeping, please do not disturb”。該譯法并沒有拼寫或語法錯誤,但這樣的譯法只是簡單地把源語言進行了簡單的搬遷,外國游客讀后會莫名其妙。因為在許多西方國家中,草坪是他們暢享大自然的舞臺,怎能阻止他們與小草接觸呢?因此,對于此類警示語,譯者只需將其譯為“keep off the grass”即可,如果把源語言進行簡單搬遷,反而會畫蛇添足[9]。
除了語言維和文化維適應性選擇轉換外,“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關注交際層面,重點考察源語言在旅游宣傳中的交際目的是否在翻譯中得以成功實現,即在異質文化群體中,是否成功達到他們溝通和交流的目的。在“交際維”層面上,我國的旅游外宣英譯呈現出了適應選擇轉換度的不足,具體表現在譯文語氣的不當、譯文信息和描寫等交際功能的缺失等。
例如,為了警告游客,景區(qū)警示牌上面常會標有“禁止……”的字樣,不少景區(qū)直接英譯為“Forbid…”?!癋orbid”在西方人的語言交際中是一種嚴厲的命令,這種譯法語氣生硬,容易使外國游客感到緊張和不適,因此,會影響到交流溝通和文化傳播的意圖。例如“禁止觸摸”,在英國文化中一般用“Do not touch”,更容易被大眾認可。因此,語氣也是一種交際手段,選擇得當與否直接影響著公示語外宣效果。
又如,滕王閣景區(qū)有警示牌 “嚴禁戲水,注意安全”被譯為“Please do not play the water,The attention security”。譯者在翻譯時顯然受到了源語言直接搬遷的影響,忽視了文化環(huán)境,因此阻礙了交際功能。通過查閱《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guī)范》(2017年)[10],“嚴禁戲水”譯為“No wading”,該譯法既符合警示語簡潔的特點,還能使目的語達到與原語相同的交際效果,順利地獲得原語的交際目的。
綜上所述,“三維轉換”視角下旅游外宣文本存在的問題,會導致外國游客在理解上不得要領,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旅游外宣效果,達不到旅游外宣文本翻譯目的,甚至違背了旅游外宣文本翻譯的初衷。
生態(tài)翻譯學認為,最佳的翻譯就是“整合適應選擇度”,以了解客源地國家的語言特點、文化習俗、思維習慣為基本要求,力求獲得最佳翻譯效果。因此,提升旅游外宣英譯水平,需要譯者在生產譯文時,在語言維上尊重語言特征,注重語言形式和修辭的轉換;在文化維上應突出文化內涵,適當運用文化補償策略;在交際維上應對原語信息進行適當處理,關注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
不同類型的語言具有不同特征,為了有效交流,我們必須尊重每種語言的特征。優(yōu)秀的翻譯人員會根據時地特點做出有效調整,把源語文化內涵用客源國語言的獨特結構有效呈現。因此,在“語言維”上,我們要關注語言形式和修辭的轉換。
旅游外宣的譯者在翻譯實踐中需要掌控兩種語言特征,根據異地文化適當調整譯文的語言形式,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漢英旅游宣傳語篇在表達方式上有較大迥異,這些差異使得翻譯者需要對原文進行轉換,例如在詞性、句子成分和表達方式等方面需要適宜轉換。除此之外,漢英兩種語言在文本的行文習慣和句子展開方式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翻譯者要高效地完成 “語言維”選擇,就必須對原文的行文結構做出適當調整,如語序的調整或文本成分的重組。
“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給旅游宣傳翻譯者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在翻譯實踐中,要求譯者保持文化差異意識,充分認識到翻譯的跨語言、跨文化交際的特性,警醒文化差異帶來的阻礙,確保文化交際的順利實現。在旅游外宣翻譯這項跨語言的交際活動中,譯者一定會遇到需處理和把握客源地文化因素的情況,這就要求譯者要具有較強的異質文化處置能力,不僅要對翻譯實踐中涉及的漢英文化有較充分的了解,還要有超強的駕馭兩種文化差異的能力。
在旅游外宣文本中,往往會涉及諸如傳統(tǒng)節(jié)日、典故、朝代、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的專有詞語的表達。譯者在實踐中需要實施適當的文化補償策略,即增補一定量的文化信息,我們常見的文化補償策略一般有“增譯”和“加注”兩種方法。通過文化補償策略的實施,有效地實現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在風景名勝區(qū)的概況介紹中,外國游客首先會對景區(qū)名稱給予較多關注,因此譯者應特別注意景區(qū)名稱的翻譯。風景名勝區(qū)的名稱都具有簡潔性的特點,譯者在翻譯時更需關注文化的周全性,有效運用文化補償方式。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翻譯者除去語言信息和文化內涵的轉換之外,關注交際層面,聚焦于原文中的交際意圖能否體現在翻譯中。旅游外宣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致力于向外國游客宣傳中國的旅游資源和傳統(tǒng)文化,形成強大的吸引力,激發(fā)其旅游動機,從而促進國家或地區(qū)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在“交際維”層面,為實現兩種文化溝通目的,“縮譯”和“概述”是兩種較理想的提升策略?!翱s譯”是根據外宣譯文表達的需要,對旅游外宣原文信息進行“刪減”或“省略”的一種方法,通過減少信息量來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外國游客對“縮譯”后的旅游外宣文本會更易于接受;概述法是對旅游外宣原文中的主要內容進行有效翻譯,根據異地文化特點,省去一些細節(jié)的方法。旅游外宣文本為了突出風景名勝區(qū)的特色,有時會反復強調文本中的某一信息點,可這些信息在翻譯實踐中意義不大,因此,譯者有必要對多次出現的信息進行一定的整合概述。
總之,旅游外宣是讓中華五千年文明“走出去”的重要載體,高質量的旅游外宣能夠向國外游客準確地傳達中國旅游文化的精髓。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對我國旅游外宣英譯有著強大的解釋力和高度適用性,生態(tài)翻譯理論存在的意義就在于謀求不同文化認知層面上信息的多維適應性轉換,以此更好地向世界各地展示國家形象?!罢Z言、文化和交際”的三維最佳整合效果的最終呈現,需要相關責任體的合作,還需要相關責任人肩負時代使命感,促進我國旅游外宣翻譯生態(tài)系統(tǒng)形成, 發(fā)揮旅游外宣在旅游國際化進程中的積極作用,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更完美地展示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