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起, 楊連營
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進一步發(fā)展與完善,微創(chuàng)手術已在胃腸道腫瘤患者中得到應用,通過切除病變組織,抑制其擴散、增殖,從而改善患者病情,提升其生存質量,使其獲得收益[1]。然而,受手術創(chuàng)傷、麻醉因素等作用,會對患者胃腸功能產生影響,引起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微生態(tài)的平衡狀態(tài)被打破,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因此需加強對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的專業(yè)治療,通過改善胃腸功能,促進腸道微生態(tài)的平衡狀態(tài)恢復,從而促進疾病轉歸[2]。當前,臨床改善胃腸道腫瘤術后胃腸功能的首選方案即藥物治療,常用藥物為消化道促動力劑,可促進腸道微生物菌群恢復至平衡狀態(tài),并且改善胃腸功能,但同時也可能出現(xiàn)不良反應,甚至產生耐藥性,因此需尋找其他輔助治療措施[3]。中醫(yī)療法歷史悠久,具有安全性高及療效顯著等特征,現(xiàn)已在腫瘤疾病術后患者中得到應用,并取得顯著效果[4]。根據胃腸道腫瘤術后胃腸功能異常癥候表現(xiàn),中醫(yī)學將其歸于“胃反”“痞滿”及“腹脹”等范疇,強調胃腸為其病位,治需理氣和胃,健脾化濕[5]。鑒于此,本院近年來采用和胃化濕方治療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發(fā)現(xiàn)該方劑在提升患者中醫(yī)證候療效,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改善胃腸道黏膜屏障及腸道微生態(tài)水平等方面效果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診療的94例胃腸道腫瘤手術患者,根據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7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18例;年齡37~79歲,平均(59.86±4.33)歲;疾病類型:28例胃部腫瘤,19例腸道腫瘤;腫瘤性質:15例惡性腫瘤,32例良性腫瘤。觀察組中,男28例,女19例;年齡35~77歲,平均(59.12±4.29)歲;疾病類型:29例胃部腫瘤,18例腸道腫瘤;腫瘤性質:14例惡性腫瘤,33例良性腫瘤。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醫(yī)學倫理會批準,符合《赫爾辛基宣言》。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西醫(yī)癥狀與《常見消化系腫瘤診療指南》[6]中的相關標準相符,且經病理學檢驗后證實;2)中醫(yī)癥狀與《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痞滿”相關標準相符;3)滿足手術指征,于本院接受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4)年齡18~80歲;5)聽力、意識、語言、溝通、讀寫能力均正常;6)患者或家屬均充分知曉研究,且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腫瘤復發(fā);2)合并嚴重性臟器功能障礙;3)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4)過敏體質;5)合并其他類型惡性腫瘤;6)精神障礙;7)吞咽障礙。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術后3~4 d后,予以常規(guī)補液、進食、抗感染及胃腸減壓等措施,于此基礎,給予患者服用5 mg枸櫞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H20031110),3次/d,連續(xù)2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觀察組術后予以和胃化濕方治療:瓦楞子30 g,海螵鞘15 g,白術、延胡索與蒼術各12 g,郁金、厚樸、佛手、半夏、萊菔子與神曲各10 g,陳皮與雞內金各6 g,吳茱萸、砂仁、黃連與豆蔻各3 g。加水浸泡20 min,煎煮20 min后取汁,再加水煎煮15 min后取汁,混合后給予患者溫服,早晚餐后30 min服用,2 次/d,1劑/d,7 d為1個療程,連續(xù)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中醫(yī)證候療效。治療2周后,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估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療效[8]。臨床控制:治療后,中醫(yī)證候表現(xiàn)、中醫(yī)體征完全消失或充分緩解,癥候評分降低75%~100%;顯效:治療后,中醫(yī)證候表現(xiàn)、中醫(yī)體征充分緩解,同時癥候評分降低50%~74%;有效:治療后,中醫(yī)證候表現(xiàn)、中醫(yī)體征有所改善,同時癥候評分降低25%~49%;無效:治療后,中醫(yī)證候表現(xiàn)及其中醫(yī)體征始終存在,無明顯改變甚至加重,同時癥候評分降低<25%。2)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全流恢復、首次排便、腹脹消失及腸鳴音恢復的時間。3)胃腸道黏膜屏障。治療前、治療2周后,分別抽取5 mL空腹靜脈血樣,經3500 r/min離心5 min后,取上清,通過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對腸脂肪酸結合蛋白(I-FABP)水平進行測定,并以免疫比濁法對D-乳酸水平進行檢測。4)腸道微生態(tài)水平。治療前、治療2周后,分別提取兩組患者0.5 g新鮮糞便,放入無菌容器中進行稀釋,至1×10-9倍時,提取0.5 mL進行培養(yǎng),以lgCFU/mL對每毫升糞便內細菌數(shù)量進行表示,并以革蘭染色法鏡對腸道乳桿菌、雙歧桿菌數(shù)量及腸球菌數(shù)量進行計數(shù)。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用SPSS20.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非等級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中醫(yī)證候療效 觀察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對比
2.2 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全流恢復、首次排便、腹脹消失及腸鳴音恢復的時間均比對照組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2.3 胃腸道黏膜屏障 兩組治療前I-FABP及D-乳酸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兩組I-FABP及D-乳酸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I-FABP及D-乳酸水平對比
2.4 腸道微生態(tài)水平 兩組治療前腸道乳桿菌、雙歧桿菌及腸球菌數(shù)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兩組腸道微生態(tài)水平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腸道乳桿菌及雙歧桿菌數(shù)量比對照組多,而腸球菌數(shù)量比對照組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腸道乳桿菌、雙歧桿菌及腸球菌數(shù)量對比
3.1 和胃化濕方可提高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療效及改善胃腸功能 本研究以胃化濕方對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進行治療,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同時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全流恢復、首次排便、腹脹消失及腸鳴音恢復的時間均比對照組短,提示和胃化濕方有助于改善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胃腸功能,促進其胃腸功能恢復,與姚麗娟等[9]研究結果相符:試驗組總有效率92.9%,高于對照組的71.4%。胃腸道腫瘤為腫瘤科臨床常見病癥,近年來發(fā)生率逐年升高,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一種疾病[10]。胃腸功能異常為胃腸道腫瘤手術患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中醫(yī)學強調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健康為胃腸道正常運行的前提條件[11]。脾主運化升清,可促進胃腸吸收,并將水谷精微輸送至心臟、肺部與頭面部,化生氣血,使五臟六腑功能得以有效維持;胃主和降,可促進內里食物轉化,再通過腸道排出。胃通降則和,而脾升清乃健,通過脾升胃降,發(fā)揮消化系統(tǒng)吸收功能,充分消化與吸收水谷食物,用以化生氣血津液與營衛(wèi),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受手術創(chuàng)傷影響,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脾胃臟器與脈絡受損,氣血津液不足,氣滯血瘀,中焦氣機郁結,胃失和降,本虛標實且虛實夾雜,本即氣血津液虧虛,虛乃痰濕熱毒、氣滯血瘀,氣機紊亂,升降異常,腑氣受阻,腸道傳到功能受損,從而引起疾病,治則理氣和胃,健脾化濕[12]。和胃化濕方為中醫(yī)學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重要方劑,和胃化濕方中,瓦楞子消痰化瘀及制酸止痛;海螵鞘制酸除濕;白術去胃濕,和中益氣、健脾和胃及除濕益燥;延胡索具有利氣止痛之效;蒼術運脾止痛、健胃安脾與燥濕化濁;郁金行氣解郁;厚樸行氣化濕及溫中止痛;佛手健脾和胃與理氣化痰;半夏燥濕化痰;萊菔子降氣化痰;神曲、陳皮與豆蔻具有化濕消痞、健脾和胃及行氣溫中之效;雞內金理氣利濕與消食健胃;吳茱萸理氣燥濕與溫中止痛;砂仁化濕開胃;黃連清熱燥濕,和胃止嘔。諸藥合用,共奏理氣和胃及健脾化濕之效,切中病機,辨證施治,有效緩解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病情,并提升其中醫(yī)證候療效,進一步改善胃腸功能。
3.2 和胃化濕方可改善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胃腸道黏膜屏障 研究表明,胃腸道微生態(tài)維持平衡狀態(tài)可有效保護胃腸道功能,促使其創(chuàng)建起多重屏障系統(tǒng),從而改善胃腸道功能[13]。本研究以胃化濕方對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進行治療,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I-FABP及D-乳酸水平均比對照組低,提示和胃化濕方有助于改善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胃腸道黏膜屏障。胃腸道腫瘤患者的胃腸道微生態(tài)維持平衡狀態(tài)已經被打破,胃腸道功能及胃腸道黏膜屏障受損,以和胃化濕方對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進行治療,可對其胃腸道黏膜屏障產生保護作用?,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以和胃化濕方中的海螵鞘可保護胃黏膜,并中和胃酸;白術抗腫瘤及抗菌能力較強,不僅能對免疫功能、神經系統(tǒng)產生調節(jié)作用,而且還可促進胃腸運動;延胡索可對胃酸分泌產生抑制作用;蒼術抗炎能力強,可抑制離體回腸收縮;郁金可提升胃肌肉張力水平,增強胃肌條的收縮運動;厚樸中含有豐富的酚類物質,抗炎止痛、抗氧化、抗病毒及抗菌等能力較強;佛手可抑制腸管運動,改善腸管痙攣程度;半夏具有抑制胃酸及修復胃黏膜等功效;萊菔子可改善胃腸運動,增加胃肌條收縮能力;神曲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乳酸及維生素,對于患者生理功能與免疫能力可產生調節(jié)作用;陳皮有抗腫瘤、抗氧化及抗菌等效果;雞內金中含有豐富的角蛋白物質及胃激素成分,可促進胃蛋白酶活性進一步增強,增加胃液分泌量,加大胃運動能力;吳茱萸可預防胃潰瘍,調節(jié)胃腸功能,對胃黏膜產生保護作用,防止其受損;黃連可對幽門螺桿菌產生抑制作用,且抗真菌及抗菌能力較強;豆蔻能促進胃液大量生成,使血清胃泌素水平與胃黏膜組織的血液流量加大。多種藥材聯(lián)合運用,充分發(fā)揮其效果并產生協(xié)同作用,可進一步改善患者病情,修復受損的胃黏膜,增強免疫能力,促進胃部運動能力提升,為胃腸功能恢復帶來益處[14-17]。
3.3 和胃化濕方可改善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腸道微生態(tài)水平 胡揚喜等[18]通過和胃化濕方對胃腸道腫瘤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患者進行治療,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的革蘭氏陽性及陰性菌水平均比對照組高,而此次以胃化濕方對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進行治療,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腸道乳桿菌及雙歧桿菌數(shù)量比對照組多,而腸球菌數(shù)量比對照組少,提示和胃化濕方有助于改善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的腸道微生態(tài)水平,與胡揚喜等[18]研究結果相符。和胃化濕方有理氣和胃及健脾化濕之效,且所用藥材有較強的胃腸功能調節(jié)能力,同時能增強患者免疫功能,通過對患者胃腸功能進行改善,促進腸道微生態(tài)的結構及時恢復,使其維持平衡狀態(tài),避免菌群移位,防止腸道病原菌大量定植,從而促進腸道微生態(tài)水平改善。
綜上所述,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采用和胃化濕方治療的效果顯著,有助于改善患者胃腸功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并改善胃腸道黏膜屏障及腸道微生態(tài)水平。但本次研究仍有諸多不足,例如納入研究的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數(shù)量少,僅局限于本院收治的病例,未遠期隨訪觀察其術后預后水平及病情轉歸情況,同時觀察指標少,未與其他療法進行比較研究,例如通里攻下法等,均可能使研究結論存在局限性及片面性等問題。對此,后期需進行多中心研究,根據研究需求酌情增加病例數(shù),予以遠期隨訪并增加觀察指標,同時客觀比較不同療法在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從而有效驗證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采用和胃化濕方治療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