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舟
摘 要:紙質檔案是博物館的重要收藏類型,包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但觀賞性欠佳,并且公開展示時對展出環(huán)境要求較高。文章基于紙質檔案特點,探討如何博物館化闡釋其背后信息并有效展示傳播給公眾。
關鍵詞:紙質檔案;檔案利用;博物館;展覽展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定義檔案為“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吨腥A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17年修正)對于文物范疇的其中一個認定標準就是“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本文探討的紙質檔案,主要指以紙質為載體,以文字、圖片、表格等為主要內容的二維平面文物,如書籍、文件、信函、筆記、手稿、拓片、照片等。
一、紙質檔案展示的難點
1.多維度信息闡釋挖掘不易
文物信息包含基本信息與背后所蘊含的文化信息。紙質檔案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稱、作者(制作者、所有者、使用者)、尺寸、年代、基本內容等,背后蘊含的文化信息主要是其創(chuàng)作背景及相關故事信息,如文件發(fā)布的背景、信函的收發(fā)人關系等,其中包含的歷史、行業(yè)信息等需深入挖掘。
2.內容及形式觀賞性不足
一是基本存在形態(tài)不吸引觀眾,紙質檔案形態(tài)較為單一,通常是一張紙或裝訂成冊的一摞紙,僅在紙的具體材料、產地和裝幀方式上有所不同,因此不如青銅、陶瓷等三維文物具有造型上的可觀賞性。二是內容往往晦澀難懂。紙質檔案所記載的內容、書寫方式等有歷史特點,如唐代的珍貴紙文書有授勛告身、賬單、私人信札、書籍冊頁等,撰寫方式與現在的文件區(qū)別很大,內容晦澀難懂。而一些近現代檔案涉及復雜的歷史背景,需要觀眾具備豐富的相關知識。
3.對展示環(huán)境要求較高
紙質檔案因其材質的特殊性,對溫濕度有較高要求,展柜環(huán)境極其重要,需進行實時監(jiān)測。紙質檔案展出中不當的保護措施反而會讓其不斷老化、變質,最終可能導致檔案載體受損。
二、紙質檔案的闡釋與展示
1. 闡釋與展示及其相互關系
闡釋就是將對于觀眾來說陌生、難以理解或不易表達的東西翻譯轉換成可懂、易理解的東西。觀眾與紙質檔案的作者處于不同時間與空間之中,要想理解作者及檔案本身,需要拉近觀眾與文本作者的距離,從而真正理解。展示是將闡釋的信息通過有效途徑傳播給觀眾。闡釋與展示相輔相成。
2. 紙質檔案的闡釋特點
(1)由“專家解讀”到“觀眾自我認知”
展覽是紙質檔案文物和普通觀眾之間溝通對話的橋梁,其過程中對紙質檔案文物闡釋有兩個不同層面,專業(yè)研究者通過對紙質檔案文物分析研究來理解檔案的具體內容、歷史背景等,而展覽展示人員強調如何通過展示方式讓公眾理解,強調與觀眾的互動。從建構主義角度出發(fā),闡釋要從“專家建構”向“公眾建構”轉變,展覽在為觀眾提供“專家解讀視角”的同時,也要鼓勵培養(yǎng)“觀眾自我認知視角”。不同時代人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不同,對于檔案的展示要讓觀眾根據自身經驗,挑選對自己有意義的內容進行消化并吸收后外化,從而形成個人的知識建構。
(2)由“歷史信息”到“時代價值”
2020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第三十四條明確,“國家鼓勵檔案館開發(fā)利用館藏檔案,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紙質檔案闡釋要重視深入挖掘和闡發(fā)文物的時代價值,兼具國際視角,運用大眾語言,豐富呈現手段,增強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打造當代觀眾看得懂、喜歡看的紙質檔案故事。
(3)闡釋真實可靠的信息
向觀眾傳達科學、真實的信息是展示傳播的最重要目標?,F實中對檔案的闡釋往往帶有研究者的主觀性,在無法得知歷史全貌的情況下研究者只能通過對檔案本體的研究和相關書籍、文獻、實物等佐證材料來輔助理解。展示檔案時易從現代視角出發(fā),摻雜現代意識和研究者的主觀意愿,有時難以完全真實還原檔案信息。
3. 紙質檔案的展示特點
(1)用敘事手法講述檔案故事
敘事是指敘述者在特定場合或空間出于一定的目的向特定人群講述某件事。敘事簡單來說就是講故事的過程,完整的敘事包括邏輯、內容、手法、視角等要素,其中敘事邏輯是故事架構,敘事內容是故事情節(jié),敘事手法是如何講故事,而敘事視角是由誰講故事。紙質檔案展示要弄清核心敘事點和故事的主要邏輯線,通過關鍵事件使觀眾了解檔案內容。
(2)用6W構建展示邏輯
闡釋紙質檔案背后蘊含的豐富文化信息是抓住核心敘事的關鍵。檔案內容(What),創(chuàng)作年代與使用時間(When),在何處使用與發(fā)現(Where),作者、使用者或關系者(Who),如何制作及使用環(huán)境(How),創(chuàng)作檔案原因(Why),用6個W將檔案信息貫穿起來。檔案之間存在結構性聯系,通過紙質檔案有效組合形成信息組團,將檔案的關聯信息全面展示。組合后的檔案材料間相互印證,不用繁冗的說明文字,觀眾自然讀懂信息。
(3)運用陳列語言讓檔案“活” 起來
陳列語言是一種依靠二維或三維物品排置的序列、情態(tài)及與其他必要的輔助材料配合而構成的以視覺形象為媒介的傳播手段或交流方式 。除了紙質檔案本身,輔助材料的運用可以營造檔案的原生語境氛圍,甚至可以通過場景復原等方式讓觀眾沉浸式感受檔案的形成年代與背景,這是紙質檔案“活”起來的重要途徑。
三、紙質檔案博物館化闡釋與展示提升路徑
1. 深入挖掘紙質檔案信息
(1)為觀眾提供輔助信息
首先,要進行展前市場調查,通過問卷調研、半結構式訪談或座談會的方式,幫助展覽人員了解觀眾的興趣點及觀眾對預展示內容的先驗知識。其次,開展展中評估,征詢觀眾意見。最后,進行展后評估,及時了解觀眾對于展覽的體驗,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在展示過程中,將檔案信息區(qū)分為顯性信息與隱性信息,受空間、版面等限制無法給觀眾呈現的信息可通過超鏈接的方式呈現。
(2)通過展品組合闡釋展品關聯信息
紙質檔案展示中內容呈現重于形式,展示時要圍繞明確目標、具體主題進行陳列,展覽策劃中要有層次、重點和亮點。要充分對文物信息進行解讀,尋找單個展品之間的關聯性,將若干件主題相關的檔案組合展示,給觀眾整體感受。同一背景下的不同記載能多角度還原歷史,可將二維圖片、三維文物與檔案資料組合展覽。
2. 通過形式設計增加觀賞性
(1)營造美的氛圍
專業(yè)人員充當“翻譯者”,負責闡釋紙質檔案信息和策劃展覽,但不意味著觀眾一味被動。觀眾接受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先前經驗不同,接受程度也各異。因此展覽展示中要盡可能以大家樂于接受的方式展示藏品。做好形式設計能有效彌補紙質檔案本身缺乏觀賞性的問題,吸引觀眾注意力,緩解視覺疲勞。形式設計營造的美的氛圍能服務內容,增強觀展體驗。適當的形式設計能讓觀眾對紙質檔案的歷史背景有所了解。如南京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將原報刊門市部門窗柵欄進行藝術化復原,讓觀眾體驗當年門市部前閱讀報刊的感覺。
(2)引入觀眾互動體驗
觀眾的互動參與能夠幫助其更好地理解檔案展品,是一種有效的信息傳播方式。首先,在展示中引入教育體驗展項,將專業(yè)知識融入交互項目中,覆蓋面及觀眾接受度更高。特別是對于檔案保護、修復等操作性知識,僅是觀看遠不如體驗的學習效果好。其次,要考慮互動體驗形式的多樣性,可以采用機械化或多媒體設備。多媒體互動應契合展覽內容,作為輔助手段融入展覽中。如浙江省檔案館展廳利用“點贊球”互動展項展示當代浙江人風采,激起觀眾的參觀興趣。
3. 提升紙質檔案展示的硬件環(huán)境
要在紙質檔案展柜小環(huán)境上下功夫,最關鍵的是調控燈光和溫濕度。首先,可以采用智能燈光系統(tǒng),控制展柜中的光照強度在3000k左右,并且采用無紫外線燈具。觀眾參觀時啟動自動感應,并且可以根據要展示的紙質檔案內容調控燈具。其次,展柜的展示區(qū)應盡量選用低反射玻璃,由雙層玻璃組成,以保持展柜內部和外界穩(wěn)定的溫差。再次,為使展柜內部穩(wěn)定在一定的濕度范圍,應安裝恒濕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