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彥強,董升普,舒曉峰,李瓊仙,韋 海
(青海齊鑫地質礦產勘查股份有限公司,青海 西寧 810016)
隆利(Lonely)金礦床位于太古代晚期形成的布拉瓦約-布比(Bulawayo-Bubi)綠巖帶的北部。該區(qū)域是津巴布韋金礦最密集分布區(qū),該區(qū)內的金礦(產量大于10公斤黃金)在空間上呈明顯的簇群和線群分布。其中最重要的是隆利(Lonely)礦區(qū)、莫塔帕(Motapa)礦區(qū)、德班(Durban)礦區(qū)、特克(Turk)礦區(qū)、皇后(Queens)礦區(qū)和蘇娜斯(Sunace)礦區(qū)。
這些礦簇群與地球資源衛(wèi)星圖像上解釋的一級和二級(>10公里長)構造特征和線性構造之間存在著相對較強的空間關系[1]。此外,還與低角度逆沖疊瓦作用、千米級褶皺作用和長英質侵入體在該空間上有更集中、更緊密的關系,該區(qū)域金礦勘查開發(fā)潛力巨大。
隆利(Lonely)金礦出露于太古代中-晚期形成的布拉瓦約-布比(Bulawayo-Bubi)綠巖帶內。該綠巖帶位于津巴布韋克拉通(即古陸的穩(wěn)定陸核)的西南部,出露地層主要為中-晚太古代上Bulawayan群。主要巖性為輝石巖、基性安山巖、枕狀熔巖、塊狀熔巖和高鎂泥質巖、礫巖、含鐵建造層和碳酸鹽巖組成。
礦區(qū)分布于長度約50公里的等傾褶皺太古宙火山沉積序列的中心,位于過莫有(Gomoyo)變形剪切區(qū)(圖1)。金礦礦脈與南北向收縮形成的幾個主要層內含金剪切構造帶有關。該金礦在西部以剪切北北東向玄武巖和高鎂泥質巖、含鐵建造層和碳酸鹽巖為主的地層中發(fā)育。最顯著的局部構造特征是鐵質地層中一個主要的北東向拖曳褶皺[2]。隆利(Lonely)金礦礦脈向北稍偏東,與該構造的軸向軌跡(約向北45度)會聚。
圖1 隆利(Lonely)金礦區(qū)域構造示意圖
礦區(qū)出露地層主要為中-晚太古代上Bulawayan群。主要巖性為輝石巖、安山巖和高鎂泥質巖、礫巖、含鐵建造層和碳酸鹽巖組成(圖2)。受多期構造的影響,變形強烈。
圖2 隆利(Lonely)礦山區(qū)域地質圖
隆利(Lonely)金礦礦體是斷層切斷基性安山巖中一條南北走向的石英脈,為中溫熱液成礦,屬剪切帶型礦床,主要分布在蝕變的安山巖層內。該剪切帶含層間流片狀石墨變質砂巖和局部蛇紋巖。成礦作用與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和黃銅礦有關。
隆利(Lonely)金礦礦體主要為充填型的石英脈,圍巖為基性安山巖、蛇紋巖,圍巖蝕變主要有褐鐵礦化、黃銅礦化、絹云母化[3]。礦脈南北走向,向東傾斜傾角由9中段以上82°降至24中段60°以下。主礦體的長度不規(guī)則變化,從地表280m~290m長,到16中段變化為只有50m,一直延續(xù)到33中段(1230m深)。如豎井縱斷面圖3所示。其中有一套穩(wěn)定的粘土層位于礦體的上盤,但在第4中段和第13中段之間斜穿過礦脈,位于礦體下盤[4]。
圖3 隆利(Lonely)金礦縱斷面圖
金礦脈局部與圍巖界限清晰,圍巖在某些地方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碳化和硅化。礦脈寬為0.7m到2.13m不等。金礦品位27中段以前為19.37g/t到91.54g/t。28中段至33中段品位降至1.71g/t到7.03g/t。
隆利(Lonely)金礦位于津巴布韋第二大城市布拉瓦約(Bulawayo)北邊是津巴布韋克拉通(Zimbabwe craton)西南部歷史上較大的金礦產地,是布拉瓦約-布比(Bulawayo-Bubi)綠巖帶內主要金礦山之一,勘查與開發(fā)歷史悠久。是一個“古老的開采區(qū)”,該礦床開采了超過64萬噸的金礦石,產出黃金約25噸。
(1)隆利(Lonely)金礦礦脈似乎在深部受到擠壓,品位也隨著深度而降低,特別是從28中段到33中段。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在仔細研究所有現(xiàn)有資料后,利用現(xiàn)代系統(tǒng)勘探技術手段,勘探隱伏平行或階梯礦脈或已知礦脈的走向延伸。
(2)對隆利(Lonely)金礦礦脈的傾向延伸和走向延伸,需要進行系統(tǒng)的金剛石鉆探。
(3)對平行于隆利金礦礦脈的含金英脈進行系統(tǒng)取樣分析,確定是否存在與隆利(Lonely)金礦體平行的礦脈。
(4)由于選礦技術的不斷改進,隆利(Lonely)金礦尾礦堆具有很好的資源潛力,可以進行再次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