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歧
這年,臨陽大旱,官商勾結,囤糧待價而沽,百姓餓殍滿野。
臨陽知府無所作為,整日在臨陽城花天酒地。
一日,知府微服私訪,來到臨陽城東的古攤。
古攤在臨陽很出名,是古董交易市場。臨陽這地方離咸陽不遠,都是古國舊都,地下寶貝很多,有人一不小心就會挖出個稀世珍寶。
但古攤上難免魚目混珠,沒有一定的辨別能力,花了大價錢,或許弄個假東西。
臨陽人都知道,知府大人有兩好:一好府印,二好美玉。
府印,那是知府的大印,手里有府印,你就是知府,沒了府印,就啥都不是了。至于美玉,人皆愛之,收藏于家,說不定啥時便會變成無價之寶。
知府經常來古攤,他的眼光狠毒,偶爾會發(fā)現好物,買走收藏。
這天他又發(fā)現好東西了。
一個衣衫襤褸的瘦小男人,蹲在墻腳下,面前的破布上,放著一塊蒼綠色的圓形玉石,中間有圓孔。知府拿在手上,溫潤滑膩,絕非一般玉石。
知府愛不釋手,越看越喜歡。
可知府不相信眼前這個猥瑣的小個子男人會有這么好的玉,便問:“這玉,是你的?”
男人答:“祖?zhèn)鞯?,和氏璧?!?/p>
和氏璧?
知府嚇了一跳。
知府當然曉得和氏璧。
那可是天下第一玉啊。當年系楚國國寶,后來到了趙國,“完璧歸趙”的故事家喻戶曉。
不過,見過和氏璧的人卻寥寥無幾。
據說秦國滅亡以后,和氏璧下落不明。
知府笑笑:“騙人不是?你這和氏璧來于何處?”
男人說:“祖?zhèn)髦?。我先輩是秦國太醫(yī)?!?/p>
知府搖搖頭:“口說無憑。”
男人從懷里掏出一本破舊的線裝書,說:“有家譜為證。”
其實,是不是和氏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府相中了這塊玉,不管是不是和氏璧,他都要買下。一問價,只要300兩紋銀。
知府大喜,一手交銀子,一手拿玉石?;氐礁?,知府樂不可支,把門關嚴實,仔細把玩不已,將玉和府印放在一處。
呵呵,這兩樣東西可都是要他命的寶貝啊!
三天后,有饑民鬧事,知府下令將鬧事的饑民處死。
這下,引起饑民更大的憤怒,有幾家糧商被饑民搶劫一空。
知府調集兵馬準備對饑民進行圍剿。
可是,一件棘手的事兒卻讓知府焦頭爛額——他的府印被盜了。
知府納悶兒:府印和玉石,是他親手藏起來的,連他夫人都不曉得,怎么說丟就丟了?難道是神仙盜走不成?
知府已經沒有精力對付饑民了,他要集中精力找回府印,否則,腦袋不保!
可這事兒還不能聲張,得悄悄尋找,便張榜說府中丟失寶物一件,希望有能人來協助破案,必有厚謝。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果然有人揭榜。
知府一見,竟是那個瘦小男人!
男人說:“有人告訴我,他知道知府大人需要什么?!?/p>
知府問:“什么人?”
男人答:“什么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人丟失的東西,可是會讓您掉腦袋的!”
知府沉吟片刻說:“談談條件吧。”
男人說:“讓所有的糧商都開倉放糧?!?/p>
知府問:“這是為什么呢?”
男人答:“那人就是一個饑民?!?/p>
知府想想,說:“先交東西,后放糧?!?/p>
男人說:“先放糧,后交東西?!?/p>
知府無奈,號令臨陽城所有大小糧商,一律開倉放糧,不許抬高市價,否則處斬。
饑民獲救。
男人把府印放在知府手中說:“大人請詳查,完璧歸趙!”
知府拿印在手,審視良久:“好,完好無損!”
知府突然喊一聲:“拿下盜賊!”
周圍伏兵四起,男人束手就擒。
知府問:“你盜走府印,罪該萬死,有何話說?”男人答:“我不會說的,只求速死!”
知府吩咐把男人打入死囚牢里,擇日審訊。
第二天,獄卒發(fā)現男人逃出了死牢,立即向知府報告。知府大驚,立即行文捉拿逃犯,可當他取出府印時傻了眼:府印在,玉石沒了,多了300兩紋銀,還有一張紙,上面只有4個字:還銀取玉。
知府仰天長嘆:“世間果有奇人!不可與之為敵。”
幾天后,知府卸任。
后來有人說,男人手中之玉果真是和氏璧,世代相傳。男人祖先也果真為秦國太醫(yī),其家族代代會縮骨奇術。男人用和氏璧為誘餌,引知府上鉤,跟蹤至其家,曉得藏府印之處。夜深人靜潛入,從窗戶口中進,盜得府印,迫使知府號令糧商開倉濟災。被知府關押后,又用鎖骨奇術從囚牢中脫身,再入知府家,送回銀子,取走和氏璧。
此后,男人與和氏璧不復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