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勁松
(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涇川鎮(zhèn)農技站,安徽 宣城 242500)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以水稻為主食,水稻有著較高的產量,更是我國重要的主食來源,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加大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廣泛關注,加強水稻種植技術,可以滿足人們的食品和安全需求,對促進我國農業(yè)長久、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合理的管理措施能夠充分利用肥料及光熱資源,有利于水稻干物質的積累,從而提高水稻產量。與此同時,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經常發(fā)生病蟲害,運用合理的防控技術,不僅能夠有效防治病蟲害的危害,還能夠減小抗性的產生,有利于水稻可持續(xù)種植,因此,本文就目前水稻主要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為提高水稻提供技術支持。
水稻田要選擇年降水量充足、光照充足、肥力均勻、排灌條件好的地塊,要求周圍環(huán)境生態(tài)良好,沒有任何污染。在品種選擇上要考慮當?shù)氐慕涤?、積溫、無霜期等環(huán)境因素,以滿足當?shù)氐姆N植條件,保證水稻種植質量和產量。種植的水稻選擇較強抗性、顆粒飽滿、生育期適中、豐產性好的品種。
通常情況下,秧苗最佳的移栽時間是30~32日齡之后,在這個階段的幼苗葉齡平均都在5.5~6.5,此時的水稻幼苗具有較強的抗旱、抗寒及抗鹽堿能力,健壯的幼苗能夠為高產提供良好的基礎。在水稻移栽時,必須確保移栽密度的合理性,合理的密度能夠讓田間群落結構的合理性增強,創(chuàng)建良好的群體結構,田間通風透光率得到有效改善,有利于光照、溫度等資源的充分利用,積累較多的干物質,同時,具體的定制密度還必須把水稻的品種類型結合起來,綜合考慮土壤肥力和種植形式。一般雜交水稻的田間基本苗最少不低于3萬株,最多不超過4萬株。
水稻生長過程中對養(yǎng)分需求量較大,需對肥料合理選擇,包括肥料種類及含量的選擇,對肥料進行合理配置,還應該根據(jù)水稻品種、土壤條件及水稻種植制度綜合考慮肥料的選擇,合理施肥,合理配比各種肥料,達到控肥、控苗、控病蟲的目的。通過“三控”施肥技術,把水稻田總體氮需求量,粒肥、穗肥以及基肥,除此之外,根據(jù)苗情、葉色等確定肥料用量。
在水稻高產種植期間,應結合稻田的土壤情況,有針對性地施用各種肥料。若稻田具備較好的肥力,則需把施用量減少;反之加大。選擇合理時間施用分蘗肥,通常若水稻田未有較多降水,則施肥選在秧苗移栽后的15天左右進行;對于晚季水稻,則選在移栽后12~15天進行分蘗肥的施用。在水稻抽穗期間撒施水稻粒肥。若水稻田采用稻草還田,那么就需減少鉀肥施用量,從而保證土壤肥力。此外還需增加有機肥施用量,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水稻產量和品質。
水稻生產過程中,病蟲害的發(fā)生,不僅影響作物品質,降低產量,還會對人的健康造成威脅,所以在生產中,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結合種植作物的生理特性、地域差異和氣候環(huán)境,有針對性地采取保護措施,正確合理的防治病蟲害。
水稻在生長過程中經常會發(fā)生病蟲害,病蟲害的發(fā)生往往和作物生態(tài)環(huán)境有直接關系,因此,做好預防工作,從源頭上科學、嚴格的控制病蟲害是病蟲害最有效的方法。在防控過程中,一是要堅持因地制宜,結合水稻生長規(guī)律,正確選擇栽培區(qū)域,綜合考慮光照、土壤、通風排水等環(huán)境因素,盡量減少溫度、光照和濕度等不良因素對水稻生長造成的影響。其次要注重種植的田間衛(wèi)生,病蟲草害早發(fā)現(xiàn)早治理,降低患病幾率。同時要加大種子檢疫工作,防治病蟲害隨種子進入和蔓延,尤其是在苗木調運的過程中,運輸之前需要做好原產地的檢疫工作,防止病蟲害對植物的生長造成威脅,嚴格處理有病蟲害的植物。
農業(yè)防治地運用各種栽培技術措施,創(chuàng)造有利于農業(yè)作物生產不利于害蟲發(fā)生的條件,抑制其繁殖或使其生存率下降,從而減少經濟損失。農業(yè)防治措施主要有:(1)選用抗病蟲害品種,通過合理密植,科學管理肥水等措施增強作物防御能力;(2)調整播期,避開害蟲取食高峰階段,可減輕受害。(3)冬耕,蟲害幼蟲及病害病原菌在土壤、殘茬中越冬,冬耕不僅能夠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作物抗性,還能改善土壤生態(tài)條件,惡化害蟲及病原菌越冬場所,降低蟲口基數(shù)和病原菌數(shù)量。
加強生物防治是水稻保護中比較重要的方式之一,生物防治是目前較為環(huán)保的病蟲害防治方法,符合農業(yè)綠色發(fā)展理念,主要是利用生物間的相互關系,防治有害生物對植物的破壞,維持農田生態(tài)的平衡,保護農田不受各種化學制劑的污染??衫锰鞌撤乐危绯嘌鄯?、寄生蠅防治松毛蟲等多種害蟲,腫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圓蚧;利用微生物防治,如蘇云金桿菌各種變種制劑可防治多種害蟲;生物農藥可有效防治病蟲害,細菌性病害可用農用鏈霉素、新植霉素防治,武夷菌素可用于防治灰霉病、白粉病。
物理防治則是采用物理的方法消滅害蟲或改變其物理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一種對害蟲有害或阻隔其侵入的一種方法,具有見效快、降低危害的作用。主要方法有防蟲網(wǎng)隔離害蟲、掛設誘蟲板利用黑光燈等。物理防治方法的有效應用可最大限度的減少農藥的使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物理防治應用領域廣泛,方法多種,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推廣物理防治,既能夠減少害蟲危害,還能降低抗藥性,避免污染環(huán)境。但物理防治葉存在弊端,在害蟲大爆發(fā)時無法補救,且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有時需要與其他防治方法綜合起來應用。
化學防治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可迅速、準確、有效地防治病蟲害,但是在使用中會有一部分殘留,因此為了確保農業(yè)生產模式不斷發(fā)展,要做好農藥科學使用工作。農作物用藥要做到因地制宜,結合不同的病蟲、不同農作物生長時期和不同的機械設備科學用藥,提高農藥防治效果,避免出現(xiàn)藥害。在使用時要控制用量和使用次數(shù),盡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不同藥劑輪換使用,能夠取得較好的殺蟲效果?;瘜W藥劑科通過噴霧、灌根、撒施等方法進行施藥。
由于我國人口多,對糧食需求量大,因此還需不斷加強綠色無公害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不斷提高水稻種植水平,從而促進我國農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對此,水稻要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水稻栽培的自然條件,科學、合理地實施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栽培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有效提高水稻種植質量以及產量,為人們的生命安全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