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超
(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農業(yè)農村局,山東 臨沂 277700)
1.1 大棚管理和技術水平低下。很多農戶技術水平有限,大棚管理不當,經驗不足,棚內的通風、光照、溫度等指數達不到科學管控的目標,經常出現連作、大水漫灌、土壤結構受損、病蟲害增加、帶棵悶棚等情況,導致蔬菜作物生長環(huán)境惡劣,影響光合作用和植株健康生長。例如:棚內拔園后,大的植株仍舊留在棚內,這樣,會給原有病菌、蟲卵(根結線蟲)的繁殖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也會影響高溫悶棚的效果,尤其是像黃瓜、苦瓜、西紅柿等比較高的植株,遮蔭作用比較強,影響棚內溫度升高。
1.2 施肥量與藥劑使用的問題。一些農戶防治病蟲害發(fā)生,提高蔬菜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會忽視施肥量與藥劑的科學配比,過量使用氮肥和尿素,增加了蔬菜中藥物殘留,同時,氮磷鉀肥過量使用,也增加棚內氮氣濃度,加大大棚蔬菜生長緩慢和病蟲害發(fā)生的幾率,破壞土壤物理性狀,帶來了環(huán)境危害,影響人類身體健康。通常情況下,大棚膜都是一年換一次,一些地區(qū)在春茬蔬菜拔園后,開始悶棚,施入菌肥的同時,也施入其它肥料,并換上新膜,這樣施入的菌肥無法發(fā)揮作用,同時,也加大了薄膜的受損度。
1.3 溫度掌控不利。大棚蔬菜生長環(huán)境相對封閉,其光照條件大多數情況下,會受季節(jié)變化、天氣條件、大棚的結構、位置,以及所選薄膜種類和薄厚情況等因素影響,如何科學調節(jié)棚內溫度,是確保蔬菜正常生長和產量的關鍵。實現溫度的有效控制,可選用透光較強的薄膜,通過太陽光照射,提高大棚溫度,或結合垂直光照強度最強,近地面處最弱的情況,通過蔬菜的生育階段的不同來滿足蔬菜的生長需求。例如:生姜種植時,為提高氣溫和地溫,促進早出苗,可選用紗網遮蔭,立秋后撤除遮蔭材料,10月上旬,可再覆膜保護栽培,以提高透光率,增加棚的光照,合理控制棚內溫度。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有條件的地區(qū),也可通過現代化物聯(lián)網控制大棚溫度,實現大棚溫度智能化管理,對作物進行遠程實時監(jiān)控和遠程設備操作。
1.4 濕度控制不當。蔬菜大棚內空氣濕度對棚內作物的蒸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若空氣濕度大,蒸騰作用減弱,導致各種蔬菜作物水分吸收下降,營養(yǎng)物質的運輸能力變差,反之,蔬菜作物葉片無法正常散熱,出現葉片灼傷現象。此外,若空氣濕度長期低于正常植,葉片就會因為內外水氣壓太大造成葉片內部水分減少,使綠葉蔬菜邊緣出現壞死現象。
2.1 合理安排蔬菜種植,優(yōu)化土壤環(huán)境,科學施藥。連作蔬菜,會破壞土壤結構,加劇各種有害病菌和蟲害情況,有計劃地栽培種植不同作物,合理搭配各種作物種植,根據市場需求,科學更換農作物換茬,是保證大棚環(huán)境良性循環(huán)和關鍵;及時土壤翻耕,更換肥沃土質,也是保證蔬菜作物土壤環(huán)境優(yōu)良、提高蔬菜產量的重要途徑,日常管理過程中,還要注意對土壤進行常規(guī)消毒,達到改善土質的同時,優(yōu)化土壤環(huán)境的目的;在防治病蟲害方面,要合理使用化學藥品與農藥,結合蔬菜不同生長期需水、肥、藥的情況的特點,制定綠色高效栽培和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技術,建立水肥藥一體化管理。例如:以環(huán)境友好型綠色農藥取代傳統(tǒng)農藥對基地實行生態(tài)防治、生物防治,選擇綠色無污染、無毒、殘留少、無污染的生物制劑,有效抑制蔬菜病蟲害的發(fā)生。
2.2 悶棚。常年的連作、重茬導致大棚中土壤環(huán)境遭到破壞,病蟲害發(fā)生嚴重。為此,利用太陽的高溫和藥物熏蒸進行棚內消毒,開展高溫悶棚技術,實現消除病菌、殺滅土壤中蟲卵和根結線蟲、清除雜草、改良土壤的目的。例如:在春茬蔬菜拔園后,先進行5至7天的干悶,通過60℃以上的高溫,滅殺棚墻、立柱、地表5cm之內的根結線蟲、病菌,并撒用稻鮮雞糞、餅肥、秸稈等有機質含量高、用量大的有機肥,為深翻棚地做準備,以此促進蔬菜根系深扎,辣椒根系淺,棚地深翻20cm左右就可以,茄果類蔬菜(番茄、茄子等)根系深,最好深翻35至40cm左右。在此過程中,不要把生物菌肥一起施入(生物菌在高溫悶棚中無法發(fā)揮作用),可施足基肥,利用舊膜高溫悶棚15至20天,避免薄膜受損,干悶過后,換上新膜,濕悶15天即可。對于一些老棚,悶棚時間可稍長一些,但最好不要超過20天。底施有機肥時要注意用量,可選擇含甲殼素的商品有機肥,可實現改良土壤、抑制土傳病害及根結線蟲,解決有機質不足和土壤后勁不足等情況。深翻后,起壟,覆膜,澆水,開始高溫悶棚,要盡量提高棚內溫度,提前關注天氣,盡量選擇晴天,檢查棚膜,最大限度保證棚內光照充足,提高保溫效果。
2.3 溫度控制
2.3.1 建造大棚時,立柱要有一定的傾斜度,以提高承重力,增強棚內空氣流通,促進干濕空氣循環(huán),避免陽光直射,減少因棚內溫度過高而出現花朵脫落的現象,若溫度過低,可增加光照,及時蒸發(fā)棚內水分,或棚膜隨氣溫下降逐漸固定,這樣可最大限度地起到放風降溫的作用,隨著氣溫的逐漸降低,應適當控制通風量,并提前準備好防寒布和保溫被,起到穩(wěn)定棚內溫度和地溫的作用。
2.3.2 蔬菜不同生育期對于溫度的要求不同,要結合蔬菜的特性進行科學的棚內溫度管理。定植前降溫煉苗,定植后提溫緩苗。播種后,覆蓋地膜,白天溫度保持在25至30℃,夜間為15至20℃,床溫25℃左右即可。1/3種子破土時,揭開地膜,避免烤苗。幼苗出齊后后,白天溫度最高別超過27℃,夜間最低12℃,地溫控制在18至20℃為宜,定植前一周,要低溫煉苗,溫度控制到比平時低3至5℃(溫度不能過低,避免蔬菜生理機能退化,影響花芽分化),促進幼苗抗逆性和緩苗。為利于緩苗,定植后前5天,適當提高溫度,促進根系生長,白天溫度可控制在持在28至30℃,夜間溫度控制在18至20℃。緩苗后,可適當降低3至5℃,以促進植株花芽分化。
2.3.3 開花坐果期。此時的溫度,會影響花粉的活力及壽命,成熟的花粉自花藥散發(fā),存活時間有一定的植物生理規(guī)律,高溫時,花粉的代謝活動旺盛,營養(yǎng)物質消耗多,酶活性衰退快,花粉衰老快。除此之外,還會影響柱頭的活性,這關系到花粉落到柱頭上后是否會順利萌發(fā),因為一旦溫度過低,會造成蔬菜開花坐果不良、畸形果等現象。以黃瓜為例,黃瓜開花時,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愈高愈能促進開花和花藥開裂,若開花前棚溫過高,即使花藥開裂,花朵中處于半開放狀態(tài),若溫度過低,其開花和花藥開裂都會停止,授粉受精無法正常進行。棚類蔬菜中,西紅柿等茄果類開花所需溫度稍高,根據這種生理特點,應控制好棚內溫度(白天:25至28℃;夜晚:15至18℃),避免棚內溫度低于15℃,以此促進營養(yǎng)物質積累。
2.3.4 濕度控制。晚間放風時,可用草苫吸收消氣,降低棚室內夜間濕度,防止蔬菜秧苗徒長,防治病害發(fā)生,或放置干燥劑,或利用除濕機對棚內進行除濕操作,以降低空氣濕度。若濕度低于正常值,可改變噴灌、噴霧數量,利用噴灌法,增加土壤或者空氣的濕度,并保持棚內封閉性,以減少棚內空氣流通,保持溫室濕度。
2.3.5 科學選擇棚膜。可選擇較高透明度的大棚薄膜,并對棚膜做好日常清理工作,及時清理棚膜上的積水,新的棚膜能夠保證蔬菜接受80%的光照,棚膜受污,則光照率會直接會減少30%,影響蔬菜生長,這樣能確保棚膜透明度,避免光照不足,促進光照因素的良性影響,增強各類蔬菜的光合作用,增加健康蔬菜產量。根據栽培蔬菜品種和棚室結構,科學選用棚膜。市場上以無滴膜、有滴膜、復合膜和紫光膜為主,其中,無滴膜,就是人們常說的聚氯乙烯膜,使用后,棚膜內面聚集水滴,具有一定的透光性,適合寒冷季節(jié)棚內蔬菜生長,同時,耐老化特點顯著,大大節(jié)省了農業(yè)支出。有滴膜使用后,會聚集大量水滴,透光效果差,不能很好地控制棚內溫度,水滴落過多,會提高棚內濕度,加重病蟲害,通常情況下,可用于韭菜、芹菜等耐低溫弱光的葉菜類蔬菜。復合膜防塵、耐老化、無滴特點顯著,大棚蔬菜生產較為廣泛。紫光膜可吸收和反射紫光,促進蔬菜莖葉徒長,有利于蔬菜提高產量,例如:韭菜、芹菜、小白菜、生菜、油菜、菠菜、茼蒿、香菜、青蔥、蒜苗等。
綜上所述,蔬菜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保證蔬菜產量和質量事關重大,特別在大棚蔬菜生產中,大棚管理和技術水平低下、施肥量與藥劑的盲目使用、溫度與濕度控制不當等問題屢見不鮮,經土壤環(huán)境的保持與人類身體健康帶來隱患,因此,要不斷優(yōu)化大棚種植模式,用科學綠色的方式進行種植,以有效促進大棚蔬菜產業(yè)的發(fā)展,提高農業(yè)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