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國家認同建構中歷史記憶的書寫
        ——基于民族身份視角的考察

        2021-12-24 06:03:45吳玉軍郭妍麗
        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2期
        關鍵詞:身份共同體少數(shù)民族

        吳玉軍,郭妍麗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北京 100875)

        國家認同是指在他國存在的語境下,國民產(chǎn)生的對本國的身份歸屬感,它表征國民對國家存在價值的肯認、對國家的心理歸屬和期許。國家認同既包括政治認同,也包括對國家民族即國族的歷史文化認同,即對共同的歷史、文化價值與“同胞”文化身份的認同。歷史記憶是建構國族認同的關鍵要素,通過對過去歷史的回憶和重構,能夠追溯共同的文化根脈,建立起成員之間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國族共同體意識,為國族認同奠定共同而穩(wěn)定的文化心理基礎。當今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都是多民族國家,不可避免地面臨處理國內(nèi)各個民族多元的民族認同與國家層面上一體化的國族認同之間的關系問題。作為歷史文化共同體,少數(shù)民族①這里的“少數(shù)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內(nèi)部在社會資源方面占據(jù)弱勢地位的亞國家族類群體,與之相對的是主體民族。關于亞國家族類群體在中文中是用“民族”還是“族群”術語,學界存在爭議,本文無意深入論證,沿用學界一般用法。在一般意義上,用“少數(shù)民族”表意亞國家族類群體中的少數(shù)群體,與之相對的用“主體民族”表達。的民族認同同樣需要借助其民族歷史記憶加以形塑。因此,在國家歷史記憶的建構中,應當有效處理少數(shù)民族歷史記憶和歷史地位的呈現(xiàn)問題。不論是對少數(shù)民族歷史記憶的刻意遮蔽,還是過度強調(diào),都有可能過度激發(fā)特定的民族認同意識。而當特定的民族認同高于國家認同時,則可能引發(fā)國家認同危機。如何有效處理少數(shù)民族歷史記憶與國家歷史記憶之間的關系,如何在尊重少數(shù)民族身份認同的同時,有效傳承國家的共同歷史記憶,這對于樹牢民族共同體意識,維系國家認同至關重要。

        一、歷史記憶的基本特征

        從本體論角度看,歷史是指已經(jīng)發(fā)生的一切真實事件。在歷史哲學家歐克肖特看來,除了指涉真實歷史事件之外,歷史還意味著“某種對發(fā)生事情的某個這樣的經(jīng)過的探究和某種對它的理解;史學家從事的事業(yè)和結(jié)論”[1]2。即是說,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歷史不僅指涉過去的歷史參與者“造成”的結(jié)果,同時還是關于過去的一種獨特的探究和理解模式,是歷史學家的“發(fā)明”。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歷史”是史學家以獨特的方式對歷史記憶碎片進行挖掘、選擇以及敘述的結(jié)果。按照這一理解,歷史學家對過去的詮釋要受當下的影響,是為了現(xiàn)實而重建過去。誠如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卡爾所言:“歷史學家的作用既不是熱愛過去,也不是使自己從過去中解脫出來,而是作為理解現(xiàn)在的關鍵來把握過去、體驗過去。”[2]110歷史學家以當下為起點,擷取記憶,將過去塑造為通往當下的一條清晰的歷史脈絡,為解釋當下的合法性尋找支撐。因此,歷史不但指向過去,還具有現(xiàn)在和未來的維度。

        一般來說,記憶是人腦的機能。在認知心理學領域,人的認知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其中記憶是一個對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在記憶的存貯系統(tǒng)中,既包括感覺記憶、短時記憶也包括長時記憶的存貯器,進入了長時記憶存貯器的內(nèi)容能夠得到長久保存。人通過感覺、知覺只能形成當下的“直接知識”,只有通過記憶,人才能形成關于過去的經(jīng)驗累積,形成“間接知識”。而在社會領域,除了個體官能之外,記憶還是一種集體行為,是社會成員之間共享的記憶。這一集體可能是國家,也可能是亞國家族類共同體,或者宗教群體,這些共同體通過集體記憶得以自我保存和延續(xù)。所謂歷史記憶,指的是以歷史形態(tài)呈現(xiàn)和流傳的一種集體記憶,“是一個社會中多數(shù)成員腦海里留存的對過去事件的系統(tǒng)性再現(xiàn)”[3]。具體說來,歷史記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首先,歷史記憶具有集體性特征。盡管記憶的具體承載者是作為集體成員的個體,不同的生活經(jīng)驗賦予了個體獨特的記憶,但是個體之間存在共同記憶,這種共同記憶是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通過與他人互動所形成的社會成員之間共享的記憶。一個人的回憶如果得不到有效回應,那么這種記憶就會逐漸淡忘。因此,歷史記憶必須是一個集體的過程,其成員對過去的回憶會得到彼此的回應,歷史記憶才能夠被鞏固。這個過程只有持續(xù)發(fā)生,歷史記憶才能夠延續(xù)下去。因此,社會往往通過博物館、雕塑、紀念活動、慶祝節(jié)日等媒介和方式時刻喚起成員的集體身份認同,強化特定的社會記憶。在社會學家哈布瓦赫看來,一個社會群體中,除了集體歡騰的時刻能夠喚起成員的身份意識和歸屬感之外,集體記憶也填充了日常的認同意識空白,維持著日常生活中認同意識的連續(xù)性并使其始終保持鮮活。而歷史記憶的集體性也決定了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框架或社會機制的影響。正如哈布瓦赫所說:“存在著一個所謂的集體記憶和記憶的社會框架;從而,我們的個體思想將自身置于這些框架內(nèi),并匯入到能夠進行回憶的記憶中去?!盵4]69

        其次,歷史記憶具有建構性。歷史記憶并非對過去客觀事件的完全再現(xiàn),而是具有主觀建構性。哈布瓦赫認為:“過去是一種社會建構,這種社會建構,如果不是全部,那么也是主要由現(xiàn)在的關注所形塑的?!盵4]45歷史記憶不是既定的,而是動態(tài)建構的過程。歷史記憶的選擇離不開現(xiàn)實的需要與利益,我們所擁有的歷史記憶是共同體權威立足當下需求對過去進行選擇和重構的結(jié)果,其目的在于證實當下的延續(xù)性、合法性,形塑同一性,穩(wěn)固成員之間的凝聚力。如前所述,歷史學家在進行歷史研究和書寫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歷史學家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其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的代言人。我們所感知到的歷史記憶,亦具有歷史學家的主觀意識與社會權威因素的影響。由此,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記憶并非既定的,而是彼時共同體權威不斷進行重新選擇,并通過特定的歷史敘事進行合目的地編輯、重新闡釋的結(jié)果,以此“服務于建立或證實它的自我概念的假設”。

        再次,歷史記憶具有選擇性。歷史記憶的建構性意味著人們不能對歷史事實不加選擇和修飾地完全還原,而是在尊重歷史客觀性的基礎上對歷史事實進行特定的選擇。選擇的過程,同時也伴隨著刻意的記住和刻意的遺忘。有些歷史需要被合目的性地記憶。例如,國慶日是每個國家都會刻意“記住”的節(jié)日。通過追溯共同的國家源頭,激發(fā)當下共同體成員之間共屬一體的想象。有些歷史需要被選擇性地遺忘。對于個體來說,我們總是傾向于選擇有利于自己的過去來解釋當下的選擇,而對于對當下產(chǎn)生不利影響的“麻煩”的過去,我們總是傾向于逃避、遺忘。對于國家而言同樣如此。對于當下各族群、各宗教群體和諧相處的共同體來說,如果過往的不愉快乃至沖突的經(jīng)歷不被遺忘,當下團結(jié)的紐帶有可能沿著歷史的傷痕被撕裂,造成無法彌補的持久傷害。正因如此,歷史學家厄內(nèi)斯特·勒南就認為,“一個民族國家的本質(zhì)在于它的人民擁有許多共同點,同時也遺忘了很多事情”[5]11。也同樣是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學家梅埃爾指出,“如果記憶的過程充滿仇恨和報復,那么只有遺忘才可能平息雙方的沖突,使得再一次的融合成為可能,而這種融合才是各方的生存之道”[6]。對于過去的“負面資產(chǎn)”,民族國家往往會選擇集體遺忘策略,通過掃除曾經(jīng)仇恨、分裂、創(chuàng)傷的記憶碎片,維系當下共屬一體的想象。

        二、歷史記憶的認同建構功能

        國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歷史上看,廣義的國家包含城邦國家(city-state)、普世世界國家(universal world state)、王朝國家(dynasty-state)、民族國家(nation-state)等形態(tài)。而狹義的國家專門指涉民族國家。民族國家也是本文探討國家認同建構的基本語境。

        民族國家是由“民族”和“國家”兩個概念構成的復合概念?!懊褡濉痹谥形牡恼Z境中具有多重指向,對應英文ethnic group、nation 等多個意涵,既包括亞國家族類共同體,也包括國家層面的民族。前者指涉“多族群國家內(nèi)部具有不同發(fā)展歷史、不同文化傳統(tǒng)(包括語言、宗教等)甚至不同種族體質(zhì)特征但保持內(nèi)部認同的群體”[7]4等,其中既包括在社會資源方面占據(jù)主體地位的主體民族,也包括與之相對的少數(shù)民族。國家意義上的民族,也即國族,是一種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族,它不僅具有歷史文化意涵,而且取得了國家的政治外殼,與國家具有同一性。一方面,國家離不開民族共同體基礎;另一方面,借助國家形式,民族身份才得以界定,民族利益才得以保障和實現(xiàn),民族也才被定義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族。雖然民族和國家是不同類型的共同體,但是在民族國家中,二者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和融合,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因此,民族國家不僅是政治—法律共同體,通過良好的制度設計、保障公民基本權利以及公平分配利益等方式獲得公民的政治認同;同時,民族國家的存在和維系還有賴于其成員對統(tǒng)一的國族的認同。本文所指的國家認同主要涉及國族認同這一維度,國家認同的建構也主要涉及國族認同建構。

        國族認同的核心是文化認同。一個國家的存續(xù),有賴全體成員對其共同歷史、文化價值的認知,有賴全體成員之間形成休戚與共、命運相連之感,對國族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記憶是認同的基礎,歷史記憶是形塑共同體認同的基礎。沒有共同的歷史記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不知道“我們”是誰,從哪里來,找不到共同的文化根脈,更無法建立起凝聚力的內(nèi)在紐帶,無法明晰當下的責任和使命。具體說來,歷史記憶對國家認同的建構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第一,歷史記憶可以跨越時空述說過去,建立起當下與過去的關聯(lián),使成員對共同體的起源、連續(xù)性產(chǎn)生總體認知。認同感的建構首先需要對同一性的確認,所謂同一性是指兩個事物相同或同一,或者同一事物在時空的跨度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致性、連續(xù)性。對于國家而言,這種同一性產(chǎn)生的基礎是成員意識到雖然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國家的領土邊界、人口等要素發(fā)生了變化,但是國家的核心特征沒有發(fā)生改變,當下與過去一脈相承。歷史記憶以其對過去經(jīng)驗的累積,在時間的迷霧中找尋到共同體的根源所在,通過祖先、神話、英雄人物、重要歷史事件等要素勾連起時間的脈絡,講述“我們”共同的經(jīng)歷,從而在共同體成員心中建構起一種連續(xù)感,使成員明確自己所屬的共同體從哪里來以及自身在共同體中的位置。例如,通過對共有祖先的追溯,共同體在歷史中找尋到一個確定的開端,共同體當下的成員就會在歷史中找到共同的根脈,形成一種模擬的同胞手足之情,對彼此的認知不再是與自己無關的他者,或者僅僅是當下基于共同的政治價值聯(lián)合起來、遵循冰冷的法律權利義務關系的公民聯(lián)合體,而是一脈相承,自古延續(xù)至今同枝連氣的手足。在這一過程中,通過選擇和遺忘機制,成員之間的裂痕被遮蔽。通過歷史敘事的勾連,時間的斷頓被修補,共同體就是順時間河流而下,綿延不絕,一代又一代的先輩們同悲歡共榮辱所塑造的輝煌與悲壯交織的宏大史詩。民族成員在這一連續(xù)的脈絡中不但對共同體的形象有了清晰的感知,明確自己是其中的一員,而且對當下的認知還會置于既有的歷史經(jīng)驗之中,效仿先輩,團結(jié)一心,承擔起民族復興的重任。

        第二,在追溯歷史的過程中伴隨著“自我”與“他者”的比較,從而在共同體成員心中建立起比較的場域。自我認同的建構以外在“他者”為重要參照,“他者”是自我反觀自身的一面鏡子。正是由于作為參照系的“他者”的存在,才引發(fā)自我對“我是誰”即自我身份或認同的追問。國家認同的形成也是基于自我與他者的比較。在這種比較中,成員能夠?qū)Α拔覀儭钡莫毺匦杂懈忧逦恼J知,生發(fā)共屬一體的強烈情感。歷史記憶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體鮮活的,它能夠通過特定的方式建構起“我們”與他者比較的場域,其目的是勾勒出共同體的邊界,使共同體成員在與他者的比較中產(chǎn)生強烈的“我們”感以及保家衛(wèi)國、振興共同體的使命感。

        第三,歷史記憶在追溯往昔的同時,也滲透著共同價值觀的傳承。所謂的價值觀指的是“人們判斷事物是否有益或是否有價值時所持有的原則”,它是“一種根植于人們內(nèi)心的抽象動機,用于指導及解釋人們的態(tài)度、觀點、行為及準則”。[8]3-4一個民族的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沃土之中,是這個民族在長期歷史實踐中所形成的思想情感、心理特征、文化傳統(tǒng)的綜合反映,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的特點。穩(wěn)定的價值觀一方面能夠體現(xiàn)一個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延續(xù)性;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凝聚多元的作用,價值觀越相似、越穩(wěn)定,成員的共同體意識就越強烈,共同體的精神凝聚力就越強大。因此,民族文化認同的核心問題是價值觀認同問題。歷史記憶不僅傳承和記錄著特定的文化形態(tài),更是將其中最深層次的價值觀傳遞開來。可以說,歷史記憶對價值觀的傳承是歷史記憶最核心的功能。通過歷史記憶的傳承,一個民族的價值觀歷經(jīng)時間的洗禮流傳至今,不管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下,都能夠發(fā)揮強有力的凝聚多元、價值引領和激勵作用。

        三、不合理的歷史記憶書寫及其危害

        歷史記憶因其對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功能而成為民族國家形塑共同文化心理、凝聚國族成員情感的重要工具。從民族維度看,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都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是塑造國家歷史記憶的主體,各民族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的地位和歷史文化記憶應當以合理的方式加以呈現(xiàn),才能塑造各民族共同熔鑄國族、共屬一體的歷史想象。在國家歷史記憶的書寫中如果不能采取合理的方式處理好國家歷史記憶與各民族歷史記憶之間的關系,或者采取大民族主義的書寫方式、刻意忽視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記憶,或者過度凸顯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記憶,忽視共同體意識的培育,都可能造成少數(shù)民族身份意識的凸顯,導致少數(shù)民族與國家關系的失諧,造成國家認同危機。基于此,下列兩種不合理的歷史記憶書寫方式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一)刻意遮蔽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記憶,弱化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地位

        歷史上,自由主義國家對少數(shù)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整合方式,例如單一模式、大熔爐模式、馬賽克模式以及多元文化主義模式等。前三種模式都未能擺脫同質(zhì)化的實質(zhì),結(jié)果是少數(shù)民族不得不放棄自身文化融入到主流文化中去。這種整合方式表現(xiàn)在歷史記憶方面,所呈現(xiàn)出的往往是大民族主義或者種族主義的書寫方式。民族國家的歷史被簡約為主體民族的歷史,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記憶作為異質(zhì)性文化被削減甚至被曲解和遮蔽。

        同質(zhì)化整合模式之下的歷史書寫,不但無法塑造共同體感,反而會使少數(shù)民族產(chǎn)生一種被歧視和被忽視感:他們原本與主體民族同樣作為歷史主體創(chuàng)造了國家的歷史,而現(xiàn)在卻被描繪為被征服、被拯救、被歧視的對象或者幾乎不被提及。民族文化身份遭受歧視、抹殺對少數(shù)民族而言是難以接受的。民族文化身份對個體、群體而言是構成性的,是不可選擇、不可抹殺的,應當?shù)玫剿咂降鹊某姓J。事實上,一個群體能否得到其他群體的承認,會對其身份認同的建構產(chǎn)生重要影響。一個群體在與其他群體的比較中,會不斷增強對自身特性的理解,更為深切地體會到自己在價值序列中所處的地位。對于一個受壓制、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來說,它一旦通過對自己受損情境的感知而體驗到自己的獨特身份,往往會采取激烈的方式擺脫自身在價值序列中的不利地位,并以此獲得其他群體對自己身份、利益和價值追求的認可。

        這種反抗往往借助兩種途徑進行:一是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當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民族身份得不到承認和尊重,而國家權威又無視這種需求時,強烈的民族身份意識便有可能引發(fā)具有明確領土分裂要求的族群民族主義。二是在國家框架內(nèi)利用民主權利開展社會政治運動。如歐美自由主義國家于20 世紀70 年代興起了多元文化主義運動,這一運動的重要目標是使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身份得到真正平等承認。由于在國家歷史記憶中找不到自己民族的歷史記憶,無法建構平等的身份認同感,這些少數(shù)民族轉(zhuǎn)而著力探究本民族的歷史從而為確立本民族在國家歷史中的平等主體地位找到依據(jù),或者采取激進策略,對原有的同質(zhì)化的國家歷史記憶書寫方式加以解構,從而試圖重新書寫國家歷史記憶。

        (二)過度凸顯特定民族的歷史記憶,弱化共同歷史記憶

        承認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尊重其擁有的與主體民族文化同等的地位,主張實行差異政治,給予少數(shù)民族(族群)特殊關注以保證實質(zhì)平等的實現(xiàn),是建構共同的歷史記憶、增進國家認同的必要途徑。但是,我們也不能以此為由走向另一個極端,即片面強調(diào)特定民族(族群)歷史文化的獨特性,在國家歷史記憶書寫方面走“簡單多元論”的道路。

        以多元文化主義運動的前沿陣地美國為例,新美國史學(即多元文化主義影響下的史學[9])就具有很強的激進色彩。在新史學的寫作范式下,美國革命從以建國之父、英雄人物為主角的革命變成了以普通民眾為主角的革命。在新史學看來,邊緣群體作為美國的一員,在革命中具有主動性并處于主導地位。對此,本杰明·夸爾斯的觀點很具代表性。在他的作品中,美國黑人加入到美國革命史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并且這一歷史是以黑人爭取自由和平等運動為主線,與黑人本身是否支持獨立、是否與殖民地人民團結(jié)一致抗英并無關聯(lián)。具體而言,黑人之所以愿意接受“1776 年精神”而參與美方抵制英國,或者愿意加入英軍抵制美方,均是出于實現(xiàn)自由平等的目的。哪一方能夠解放黑人,便會吸引黑人加入作戰(zhàn)。在這一書寫中,美國獨立戰(zhàn)爭于白人群體只是一場維護在殖民地已經(jīng)享有的權利和利益的保衛(wèi)戰(zhàn),而正是有了受奴役的黑人和其他群體爭取自由和平等的運動,美國獨立戰(zhàn)爭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革命。也正是通過這一革命,黑人找到了一條爭取自由平等的新道路。但是黑人付出了巨大犧牲之后,革命的結(jié)果卻背叛了他們的初衷,建國一代的白人精英未能廢除黑人奴隸制度。

        新社會史研究體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的大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書寫方式的反抗,是少數(shù)民族對本民族歷史記憶需求的回應。但過度凸顯少數(shù)群體獨特地位的歷史記憶書寫會帶來如下困境:美國獨立戰(zhàn)爭對于美國和美國人民到底意味著什么?如果像新美國史學所呈現(xiàn)的那樣,每個群體都在為自由平等單打獨斗,最后沒有實現(xiàn)夢想,那么美國獨立的意義又是什么?美國人對于美國到底認同的是什么?這樣的書寫方式不但無法使少數(shù)民族在民族國家歷史上找到本民族所作的貢獻從而肯定自己文化成員身份的價值,反而會使少數(shù)民族陷入一種“自我孤立”和“自我憐憫”的境地,產(chǎn)生一種因國家無法使自己實現(xiàn)自由和平等便從主流社會分離出去的傾向。事實上,美國獨立戰(zhàn)爭史中所呈現(xiàn)的各個群體都渴望自由平等,但是只有為了自由平等團結(jié)奮斗共同塑造為之驕傲自豪的歷史,才能形成一種彼此命運休戚相關、不可分離的共同體意識。正如加拿大政治哲學家金里卡所言:“人們是通過追問他們認同誰和他們感到與誰休戚相關,來決定他們想與誰分享一個國家的……一種共有的身份的基礎常常是對某些歷史成就的自豪感(例如美利堅共和國的建立)。這種共有的自豪感是美國人強烈的政治認同感的一個基礎,并且在他們的公民身份文學作品和學校課程中不斷得到強化?!盵10]240

        因此,國家歷史記憶的書寫既要避免大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也要避免簡單的多元論。對多元的尊重并不意味著對英雄人物、重大歷史事件、輝煌記憶這些串聯(lián)起國家歷史脈絡的文化符號加以消解。相反,應該是在宏大敘事框架中,以合理方式加入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記憶,凸顯各民族團結(jié)一致、共同奮斗的歷史,從而建構起休戚與共、共屬一體的共同歷史記憶。

        四、正確書寫歷史記憶,培育共同體意識

        隨著全球化和現(xiàn)代性的深入推進,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系統(tǒng)受到挑戰(zhàn),歸屬感的匱乏提升了人們對具有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特點的民族或族群身份認同的需求。加之世界范圍內(nèi)的移民數(shù)量、規(guī)模和范圍持續(xù)擴大,以及地區(qū)沖突、族群沖突的示范效應,民族或族群身份意識進一步被激發(fā)。多民族國家如果不能采取恰當?shù)姆绞教幚砗蒙贁?shù)民族的歷史記憶與國家歷史記憶之間的關系,就有可能引發(fā)國家認同危機,助長分裂主義的產(chǎn)生。作為國族文化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內(nèi)容,歷史記憶對于培育共同的價值觀、塑造共有的精神家園、穩(wěn)固民族共同體意識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我們需要正確書寫歷史記憶,正確把握各民族歷史記憶與國家歷史記憶的關系,以文化認同促進國族認同,從而為國家認同的建構奠定穩(wěn)固的文化心理基礎?;诖耍覀冋J為,在處理各民族的歷史記憶與國家記憶方面,應該做到下列幾點:

        首先,正確處理少數(shù)民族身份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在歷史記憶書寫中給予少數(shù)民族歷史記憶應有的地位。

        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不管是少數(shù)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還是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價值觀亦或生產(chǎn)生活方式,都體現(xiàn)著人類對自然、對環(huán)境適應的智慧,在人類文明體系中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應當?shù)玫阶鹬睾捅4?。同時,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不是孤立的歷史,而是與其他民族進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面對外來侵犯,不同民族的人們共同抵御外侮,保家衛(wèi)國,各民族對于國家的疆域版圖、歷史文化、政治統(tǒng)治方式的形成和維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國家記憶的書寫中,應當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權利和價值訴求,給予少數(shù)民族歷史記憶應有的地位。

        我們需要認識到,民族成員的文化身份不是一個隨便可以消除的狀態(tài)。“一個人的出身不是隨便可以抹殺的;它是也將依舊是形成他是誰的一個構成部分。文化成員身份影響了我們對個人認同和地位的理解。圍繞個人認同和文化成員身份的關系有許多討論……為什么一個正在衰敗的文化,其成員不能簡單地融入另一種文化呢?……這是由于文化成員身份在人們的自我認同上的作用……民族認同……為個人自律和自我認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1]175文化塑造了一個人、一個群體的身份認同。歷史文化身份是一種不可選擇的、不可改變的構成性的關系,當一個群體的成員被剝奪了文化成員身份時,繼之而來的是絕望感、漫無目標和認同的喪失,甚至會引起其激烈的反抗。事實上,人的存在是多重性的存在。個體處于不同群體之中,擁有多重身份——個體既是家庭成員,又是某個民族的成員,同時更是國家的成員。在個體的認同體系之中,不同的身份認同可以共存,而不是對立沖突、相互排斥。少數(shù)民族對本民族的身份認同與國家認同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在國家的建構中,盡管國家認同具有高于各個民族認同的更高層級的地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高層級的認同否定、取代其他認同。各民族成員身份并非天然地對國家認同構成威脅?!案邔哟蔚恼J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層次的認同,不同層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fā)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盵12]同樣,各民族的歷史記憶也并非天然地對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記憶構成威脅。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尊重各民族歷史記憶的前提下,將其有機融入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記憶之中。

        第二,傳承共同的國家歷史記憶,樹牢民族共同體意識。

        從國家認同建構的角度看,尊重少數(shù)民族歷史記憶并不意味著要過度強化其歷史記憶。國家之于每個個體、每個群體的存在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和價值。只有在國家框架內(nèi),每個個體、每個民族的權利才能得到切實有效的保障和實現(xiàn)。如果國家認同出現(xiàn)危機,國家喪失了合法性,失去存在的意義,那么包括少數(shù)民族成員在內(nèi)的所有民族成員的生存和發(fā)展都會遭遇巨大傷害。民族國家通過歷史記憶建構國家認同時,宏大敘事是必不可少的書寫方式。官方記憶往往通過宏大敘事來塑造一種大寫的民族國家歷史。宏大敘事具有連貫性、統(tǒng)一性、真實性等特點,民族國家正是通過這種敘事框架將自身解釋為前后連貫的發(fā)展過程,通過對過往的記憶證明當下的合法性,從而塑造民族國家存在以及永續(xù)的合理敘事。在此意義上,歷史、記憶、民族是合而為一的。國家歷史記憶往往通過“大眾傳播媒體、教育體系和行政管制”[13]109等方式進行傳播,轉(zhuǎn)化為國民記憶,塑造一種權威的、合法化的世界觀,鼓勵人們形成特定的歷史認知。我們強調(diào)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記憶,主要是指在宏大敘事的框架內(nèi),探索一條通過英雄人物、重大歷史事件等對民族國家建構具有重大意義的文化符號所連接起來的一條連貫的歷史脈絡中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記憶書寫方式,而不是為了刻意凸顯某個民族的地位而脫離國家建構的主線,采用碎片化、孤立化的書寫方式。從歷史和現(xiàn)實來看,那種刻意凸顯某個民族的歷史地位的歷史記憶書寫方式,所帶來的是各民族記憶之間的不良競爭,最終導致國家集體記憶的缺失、各民族凝聚力的下降甚至是國家的解體。

        傳承共同的歷史記憶,其目的在于樹牢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成員在共同的社會實踐中所產(chǎn)生的共屬一體的同胞感和共同命運感,是一種“自覺自知性意識”。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穩(wěn)固離不開民族成員對共同歷史記憶的認知。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程中,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既有團結(jié)互助的史實,也有摩擦與分裂的情形,但是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國家歷史記憶的書寫,需要挖掘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團結(jié)互助的史實,尤其是展現(xiàn)各族人民同仇敵愾、共同抵御外侮的經(jīng)歷,以此激發(fā)強烈的休戚與共之感。我們要通過共同歷史記憶的傳承,使各族人民充分意識到,每個民族的歷史都是中華民族歷史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14]。各民族歷史記憶的書寫,應當挖掘本民族歷史人物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貢獻,自覺將本民族的歷史發(fā)展與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記憶的框架之中,正確理解和把握本民族的歷史和發(fā)展命運,從而引導人們切實認識到每個民族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各民族同興衰共榮辱,多元與一體不可分割,由此凝聚起共同的歷史認同感。

        第三,全面落實教材建設國家事權,確保歷史記憶的有效傳承。

        教育是傳承國家民族文化、增進國家認同的基本方式。作為體現(xiàn)國家意志、傳承主導文化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教材是教育實施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不同于一般的文學作品、學術著作等其他文本,教材的重要特征是教學性。教學性一方面體現(xiàn)為教材作為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文本依據(jù),具有可教性和易學性的特點;另一方面體現(xiàn)為教材所具有的鮮明政治方向性,即作為價值性文本,它要切實承擔起服務于國家和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重任。亦即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它涉及建設什么樣的教材體系、傳授什么內(nèi)容、倡導什么價值等根本性的問題。“一個國家必須讓自己的公民有統(tǒng)一的道德價值,有共同的文化底色,在此基礎上可以有多元的追求,‘但是,共同的文化底色和共同的價值觀,是必須的?!盵15]

        在教材體系中,歷史教材因其鮮明的學科特色而在歷史記憶的傳承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歷史教材是開展歷史教育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是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通過歷史知識合目的地記錄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幫助各民族青少年了解祖國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培養(yǎng)歷史思維,其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塑造正確的歷史觀和國家認同觀。從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關系角度看,歷史教材編寫要正確處理好國家記憶與各民族歷史記憶之間的關系,培育共同體意識。為此,在歷史教材的編寫中,國家應當牢牢把握話語主導權,對教材內(nèi)容、敘事邏輯、敘事方式等予以有效掌控。這種掌控不僅僅在于確保教材要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教育目標,更應該站在國家認同高度,對教材所傳達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進行審核。教材編寫體現(xiàn)著國家意志,歷史教材也不例外。任何國家都會基于政治考量,基于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對歷史事實進行特定編排,以確定哪些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能夠進入教材,這些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應該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敘述。從國家認同建構的角度講,歷史教材和歷史教育,就是要通過引導人們對各族人民之于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貢獻的認知,對多民族國家共同歷史記憶的分享,使各族人民切實體認到多民族國家一脈相承、各民族榮辱與共的發(fā)展命運,從而激發(fā)其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jié)的責任感、使命感。

        猜你喜歡
        身份共同體少數(shù)民族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我認識的少數(shù)民族
        跟蹤導練(三)(5)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少數(shù)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shù)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互換身份
        性欧美牲交xxxxx视频欧美| 自慰高潮网站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性色av| 偷拍美女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偷自拍av一区二区三区| 十四以下岁毛片带血a级|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 | 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东京热| 国产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又黄又爽又色的视频| 免费va国产高清大片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美女露内裤扒开腿让男人桶无遮挡| 竹菊影视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欧美 | 国产亚洲av夜间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站下载| 好大好深好猛好爽视频免费| 免费一级a毛片在线播出 | 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做老熟女| 丰满人妻被公侵犯的视频 |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米奇7777狠狠狠狠视频影院|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加勒比日本东京热1区| 天堂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和女人做爽爽视频 |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午夜不卡| 精品久久人妻一区二区| 天堂在线资源中文在线8|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dvd| 亚洲AV无码久久久一区二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极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不卡| 性无码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青青草免费观看视频免费| 91伦理片视频国产精品久久久|